
姚海洪,中国作协会员,上海市作协会员,创作并出版十余部长篇小说。在浦东新区,是长篇小说创作领域“三驾马车”之一。
春的醉话
文/姚海洪
梅朵儿憔悴
郁金香绽新
唤醒春的灵魂
春象一个慵懒的少女
伸出纤纤腰肢脖颈
轻轻地启动红唇
嘱咐海风不再霸凌
伸出千万只小手如林
抓起又撒下细雨蒙蒙
青葱大楼墙角河边草丛
拔长广袤大地的麦苗
抖擞农家大青菜群
腋下生出黄绿长心
摇动河岸柳条轻轻
舞姿更加婀娜动人
推醒还在沉睡的桃枝
早日摒出淡红的蕾芯
......
春说我的步履可算殷勤
......
虞美人怀春又心急
连夜上天稟告武曌女神
下达百花全放命令
醉美大地醉美人的心灵
文学的直觉是这样来的
今音(雍赓)评论:
这首诗让我看到了改变人的传统思维的一面,是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文学直觉。它不受框框的限制,跳出了现有的文学理论范围,评自己的思考,写出了属于自己对文学的感觉。而对其升华的特征是在于对情绪的把控。比如,二十四行,上天入地,驰骋疆域,意在抒发宽广的胸襟,仁义的厚度,还包括了理性通达的风范。这是我点评的直觉,和诗歌处于一个同频共振的层面。
这时候,已经抛弃了对这首诗歌技术层面的诠释,原因是不足挂齿。因为,人之间的交往,更需要的和看重的是情怀,而不是技术。过分和刻意追求创作技巧,是一种机器人的写法,因为,它缺乏情感,甚至没有情感。没有情感,灵魂也就枯萎了。
文学创作最怕和最担心的就是你有框架。因为人的思维相对框架,还要来得更加深刻和生动的一面,它就是直觉。
在文学的框架以外,还有更多的好山好水,等待没有框架的人去领略和突破。从概率来看,从院校培养出来的作家也寥寥无几,究其原因,自己思考。相反,没有框架的业余作家,犹如雨后春笋,在狂风暴雨中历经劫难,茁壮成长。劫难和成长是相辅相成的。一帆风顺,那不是成长。这不是“醉话”,是直觉。
2022.2.28

策划:关敏仪
主编:然空
审稿:萧潇
顾问:秋秋 胡晶清
点评:今音(雍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