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家庭人员简述........................1
一、幼年点滴........................3
二、回忆学生时代..................5
三、青年时代的活动..............9
四、烟类专卖的隐蔽活动........32
五、在中高村一段...................34
六、多变的而立之年...............37
七、山西八个月 . ...................45
八、第五次返回洛宁...............48
九、洛宁县城解放前后............51
十、到洛南县第三区三个月.....52
十一、动荡的一九四八年.........55
十二、洛宁县城的三年.............63
十三、省公安干校半年.............73
十四、地区公安处三年.............74
十五、省粮食厅保卫科.............76
十六、困难时期抓粮食..............77
十七、急需人时到银行.............80
十八、“文化革命”年代..........81
十九、恢复工作.........................88
附:老来学写的“四不像”........90
三、青年时代的活动
7.到八军办事处。
我们同乘的几位同学,下了车即去住八办。因问路多有不便,就找了人力车载着我们几个人的背包向七贤庄去。到达西安八办是凌晨三时多一点,只有守卫人员持着枪站在门后。经传达首先出来的是一位姓熊的女同志,穿着粗布军装,落落大方,并且用方块纸擦鼻涕,刚从农村出来的我,第一次见到,就感到很稀罕。接着是满头银发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主任林伯渠同志出来接见。谈话后,当即把写给刘少奇同志的一封介绍信交我们,并关切地让我们休息一下再走。
8.开始小长征。
上午十时许即拜别八办处,因路费不多,我们几个开始背着各自的行李徒步走起来。第一天只走了六十里。难就难在路难走、饭难吃。走公路吧,不仅是道路要绕好远,而且尘土半尺多深,弄得人没鼻子没眼睛活像个土人。年轻人走小路吧,只是高山峡谷的羊肠小道,而且走一天也难见一家人,吃喝也就更为不便,只好买一些像驴屎蛋一样的高粱面馍,饿了就吃;饮水也困难,所以几天大便不下。第二天走了七十里路没见一家人,山高路远,又饥又渴,脚上打的水泡快满了,身上一点劲也没有了,好容易爬上山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长出一口气,但心里还是热乎乎的。一伙年轻人就这样爬山涉水,经过三原、耀县、铜川、官郡、洛川、富县、甘泉(这个县城建在一个小山上,好像是仅有三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子)等县,共计七天半时间,完成了八百华里的小长征,最后总算到达了我们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城。
9.到中央组织部。
原来,延安是座山城。我们到达后先找到中央组织部报到,找了半天,谁能想到堂堂的中共中央政治部就设在山坡上的一处旧房子里。正月的延安,自然气候还是很冷的。房子外边,用树疙瘩生了火,外来的人都可以围着来烤。我们几人住在这里等候分配。很巧,第三天早饭后,便通知我们立即去听刚从南京飞回来的周恩来副主席作形势报告,这是我有生唯一的一次直接聆听周恩来总理的教诲。只见周副主席正是不惑之年,身材魁伟,风华正茂,声音宏亮,真觉得有难以形容的幸福。遗憾的是刚从农村出来的我听不懂南方口音,自然是难以全部领会其重要精神了。不管如何,总算开了眼界,听过副主席的报告,内心感到格外高兴!回来后有位同志来找我们谈话,征求意见。先说明抗大学校是三分政治,七分军事。陕北公学则是七分政治、三分军事,自愿到哪个学校都行。我们一路来的几个一致一愿到陕北公学,第三天即到陕公去报到。
10.陕北公学。
陕公学校位于延安城的斜对面,宝塔山的右侧。校长成仿吾,身着粗布军衣,脚穿草鞋,看上去憨厚忠朴。其他教课人员,除周纯全同志主管军事外,多为中央领导兼课,有洛甫(张闻天)、毛泽东、康生、刘少奇、罗迈等。我们一路来的几位同学,都分到陕公第二期的十二队学习。成解同志晚到几天,即分到十五队去了。我们十二队的大队长原来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对我们照顾得很好。大家住在半山腰新挖的窑洞里,睡地铺,都非常亲热。下山去上课、吃饭,都是跑步下去站队。因我家是在山沟里,走惯了坡路,所以每天跑完步时,我躲在最前边,站队为第一名;而江苏等平原来的人,往往是在最后边,被称为乌龟,觉得可笑!吃的小米干饭,六个人一盘土豆菜,十分香甜,我每顿都要吃它两大缸子。那时吃饭、喝水,都是用这个缸子,常带在身上也很方便。而上课是在山坡根的平地上,教课人员都是站在一个小土堆上。天天上课,每次至少要讲三个小时,同学们坐在地上做笔记。我不太懂外地口音,所以在这三个月一期的学习中,听得最有兴趣与比较清楚的,可算是张闻天(即洛甫)同志讲的“青年的修养”一课了。而毛泽东主席原定是每一星期一次“精神”讲话。他和别人不同,每次来讲课,都是骑一匹小青马,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至今仍记得特别清楚的是我们毕业前的最后一课,成仿吾校长陪毛主席来,和以前一样,主席站上了土堆,抽着烟咳嗽两声提高嗓门说:“今天,我给你们带来的两个礼物,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因为你们要毕业了。”宣讲了四个小时,大家还是听得很有劲。延安生活虽然苦一点,但在那里感到什么都很新鲜。和白区大不同,很有礼貌,见人问话都是先敬个礼,称呼任何人都是同志,自然是感到平等待人。唱抗日救亡的歌曲,响彻云天。学习游击技术、军训等都与白区恰成反比。更有趣的是一天午夜正睡熟时,忽然来个紧急集合、马上转移。每人把自己所有东西包括炊具全部带走,行军时谁也不准吭声,不准照手灯,有什么事只能低声向前传或向后传,传口令。大家都以为真的发生大问题了,谁知道跑了二十多华里,命令停下来休息一下,才说这是一次演习。大家松了一口气,笑了笑唱起歌子回原地照常上课。另外想不到的是那时在延安,共产党也还是很秘密的,这方面我还算可以。如,学习期间,我曾介绍过李新芳和江苏两个同志入党。当然,预先都经过培养与谈话等了解,至举行入党仪式作介绍人以后,两位同志都对我说,真不知你还是共产党员呢!还有就是张国涛逃跑后,罗迈秘密召集带领共产党员,到十里以外的大山沟里去声讨,有的同志还以为我是个共产党员而感到意外。在毕业之前,还是周纯全同志找我谈话说:你们那里党组织来信,让你毕业后再回县,争取、组织地方武装,同意不?第一次出县的我,当然十分高兴地答应。最后走时,除了领取了一本看着小而且美的证书之外,还特意买了个笔记本,请成仿吾校长签字,带在身边非常宝贵的。可惜抗日时期在白区,秘密埋藏、转移过多次,后来,都烂掉了,也无可奈何?如果能保存到今天,该有多好啊!
作者简介:杨小沪,男,洛宁县景阳镇人,1947年生,中教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