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日子,我下乡采访一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传承人,他们竭力传承红色基因的故事,书写了奉献、拼搏、团结、创新的精神,也彰显一种人性美的光芒。
——题记
一对姊妹花,不负韶华
谷春凡和谷彩花是白族的一对亲姊妹。姐姐谷春凡80岁,桑植梭子丘村人,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被称为“白族歌王”。妹妹谷彩花,78岁,桑植官地坪镇人,桑植民歌省级传承人,有作品被收录《桑植民歌经典专辑第一辑》。
芒种刚过,我们几个记者到梭子丘做客。谷大娘又开始整理她的红色档案了。“红军帽要晒晒了,那些红军歌,我还没有续谱,再不做,恐怕就烂在我肚子里喽!”她抱一袋子书、纸和服饰到岩塔里暴晒。
谷大娘住梭子丘村,平时种庄稼,喂猪、唱歌、干家务。但她牵挂最多的还是她的“红色档案”。牢记红军战斗的历程,是谷大娘建立红色档案的初衷。谷大娘收藏的红色档案,有硬件和软件。软件主要是一些红军歌谣、歌曲、故事,硬件是一些红军的实物,有红军锣鼓、红军帽、红五星、水壶等实物。谷大娘的红色档案,珍贵。曾有小贩高价收购,她不干。也有民间收藏家上门珍藏,她不从。有时连他的家人都抱怨,你说,一堆纸啊书啊,几个旧家什,值几个钱?谷大娘说,我的红色档案,都是红军留下的宝贵财富,决不能丢。
谷大娘家中的大桌上,放有贺龙元帅的像,唐舍门楣上,挂有一块巨匾——“兴龙亭”。谷大娘说,我经营的红色档案,记录我的家族与红军共同战斗的历程,是一部革命史。
“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谷大娘唱这首歌时,依然有一种力量与气势。“我母亲的亲舅舅叫熊丙吾,是关溪涧村的红军烈士。跟随贺龙闹革命,当过红军赤卫队大队长,灭恶霸,除内奸,送军粮,支援红军闹革命,还动员我父亲带四条枪加入红军队伍。贺龙率领红二方面军从桑植出发后,熊丙吾留守桑植打游击,被敌人抓住,用背火背篓的酷刑折磨致死,临死前,他高吼‘要当红军不怕杀’的民歌,英勇就义。 ”
“大姐,我的爷爷和父亲,在葫芦壳战事前帮助红军成功募捐国民党战枪12支,全家举债,被当地土匪追杀,我们小时候东躲西藏……”谷彩花帮助烧茶水招待客人,不时插上几句,讲的都是她的家族闹革命的故事。谷彩花是谷大娘的亲妹妹,是个金嗓子,唱起民歌来,镰刀割不断。她特别爱唱红军歌曲,教育学生时唱《红腰带》,参加表演时唱《红红辣椒一条心》,慰问红军的后代时唱《烧茶安铺迎红军》,探望红军家属时唱《盼红军》。在几个记者的邀请下,两个老人唱起了《歌唱贺老总》:“坚持斗争求真理,一身忠于共产党,两把菜刀砍盐局,武装斗争求解放。”随后,谷大娘自编自唱《红军帮群众送口粮》:哟嗬嗬,红军送粮大路上,一根打柱戳地上,背篓装的救命粮,群众心里喜洋洋。谷大娘的歌,来得快,唱得圆,词儿多,调子新,不愧为白族歌王。随行的记者老胡,也是个歌迷,平时喜欢唱红军歌,想考验谷大娘的应变能力,特甩歌一曲《红军哥哥插秧来》。老胡:太阳照,阳雀叫;田里秧果一大抱,红军哥哥来插秧,盖面肉你敢尝一尝?谷大娘笑着对:哎呀嘞,红军哥!田里插秧行对行,转转艺道好风光,盖面肉是块金子牌,田中关猪好舒畅?几个回合下来,老胡脸红了,谷大娘随口便答,还带着泥土味与火药劲。对歌,谷大娘打败过多少对手?
阳光悄悄撒在岩塔里,暖融融。一大摞的红色档案,散发出迷人的芬香。老胡随手翻起一本厚厚的手抄稿,这些书稿是谷大娘写的,叫《红军歌曲100首》,字迹有些模糊,因长期收藏,纸张都有些破损,急需整理。“保留这些手稿很不容易啊,那个岁月里,白天我捞工分,与群众交流,晚上点煤油灯写。为收集整理这些红军歌曲,我没少挨批评,甚至挨了一顿打,队上有人要烧我的记录本,我与他拼命,他给了我一石块,看!这就是伤疤!”谷大娘卷起衣袖,露出左手的伤疤说。
今年正月,谷大娘与妹妹谷彩花商议,两姊妹都是民间传承人,虽然年纪都大了,但只要活一天,就要竭力保护红色文化。于是两人有一个约定,共同打理红色档案。谷大娘以传承民间舞蹈、收集整理红军文化、白族服饰为主,谷彩花以传唱白族山歌、打霸王鞭、玩蚌壳灯为主。两姊妹各自办班带徒弟,讲红色故事、唱红军歌,跳红军舞。一次,谷彩花告诉姐姐:“我找到了父亲的失散红军证,这是传家宝!我苦苦寻了30年!”谷大娘忙说:“太珍贵了,快放进我的红色档案中!”
小小档案盒,红色基因库。谷大娘两姊妹打理红色档案,物什虽不多,但却装着一份荣耀与梦想。这些红色档案,是一部深沉厚重的历史,记录的不尽是红军的歌谣、故事,折射出的是普通文艺工作者,传承红色基因的那份挚爱与担当。
两个老蔸巴,传承顶呱呱
这两个老蔸巴,一个叫满元恒,75岁,桑植县澧源镇人,桑植花灯省级非遗传承人,被称为“湘西花灯王”。一个叫钟会龙,89岁,桑植县马合口乡人,白族仗鼓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被称为“仗鼓大师”。
满元恒家门口有一棵大槐树,小时候,满元恒就在大树下转来转去,跳花灯舞。一晃70年过去了,现在满元恒还在大槐树下喝茶、跳舞,只是动作有些失稳,但核心技艺还在。“满师傅,您莫躲了,我找您三次了,请您给我传授一下武花灯的套路。”来人是一个年轻后生,叫姜青,是永顺县的花灯迷,被人介绍到满元恒处学艺。满师傅抱抱拳,谦虚地笑道:“我老哒,骨头都快散架喽,是怕耽误弟子们的学艺年华!”满师傅热情地招待了小姜。在树下一招一式忙活着,只是“武花灯”动作幅度大,只转一会儿,两人就大汗淋淋。“这招叫阳雀闹春,讲究腿法与手法的灵活运用。”“这招叫娘试女,讲究扇子的变幻无穷,跳舞者要心神合一。”满师傅的精心辅导,给姜青留下深刻印象。师徒俩在大槐树下合影。“我明年还来大槐树下看望您!”满师傅传承花灯,先后采取办班培训、学校上课、去外地传授、接受外地人来桑植学习采风等形式,培训学员1560多个,其中最大的73岁,最小的8岁,在传授的四代徒弟中,有部队文员、机关干部、厂矿工人、农村专干、舞蹈研究生、在校学生、艺术老师和舞蹈爱好者。通过多年的努力,他在传承桑植花灯方面取得不小成就。他整理花灯圈子18种,扇花54种,使花灯名声大噪,他被称为“湘西花灯王”,他编排的《赶花》《观花》等10多个传统花灯舞蹈节目在全国省市比赛中获奖。
钟会龙比满师傅大14岁,两人在马合口传统庙会上相识。后来,两人多次在县里同台竞技。因为都是优秀的传承人,两位老人见面就有聊不完的话题。依旧“三句话不离本行”。土家花灯和白族仗鼓,都是民间舞蹈的杰出代表,二个老者都有一颗死不放弃的传承决心。一天,两人在大槐树下喝着小酒,讲传承故事。一个说:“你家的这棵大槐树,遮风挡雨,你搞传承树大根深,我不如你!”一个说:“嘿嘿!您莫谦虚!东流坪有句俗话,叫‘会龙伯教徒弟,不要钱,还不要命’,您高风亮节的秉性,令人佩服!”
钟会龙的家在一个叫东流坪的小村寨里。家门口有一条小河,清泉东流去。他平时杀猪为业,在镇上卖肉谋生。他唯一的爱好是传教仗鼓舞。他清楚地记得,1949年12月的一天,桑植刚解放。东流坪的小河边来了一支解放军队伍,他们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宣传革命道理,清剿反动武装。得到群众信任和拥护,群众自发用跳仗鼓的习俗慰劳解放军。正巧,他刚刚开门教徒弟,于是点燃一堆篝火,群众与解放军战士联欢,钟会龙表演了“野猫戏虾”“大鹏展翅”等传统招式,得到东北籍郝排长的夸奖:“小小年纪,竟有如此高超的技艺,你要发扬革命传统,好好传教,不让你们的绝活失传!”就这样,为了这句嘱托,钟会龙勇敢挑起传承的重担。春夏秋冬,一路走来,风雨无阻。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生死相依只为了那一份托付。在传承的生涯里,钟会龙秉承传承不收钱、不收礼、不保守技艺的原则,开门接纳徒弟。“他有2885个仗鼓徒弟!”据村干部钟彩凤说,“这些徒弟遍布湘鄂川黔等省,徒弟又传徒弟,白族仗鼓舞传承生生不息。”提起钟会龙传艺的经历,有一次,钟会龙刚刚把肉摆好,还没有开卖,乡长请他到政府当教官,带干部跳仗鼓,一跳就是一整天,到傍晚才想起那份生意。哎呀?大热天,新鲜肉没人管,全烂在摊舖上。“龙伯跳仗鼓——不要钱”的故事迅速传开。又一次,他的腿上有个大脓包,走路都痛得哭。学校找他给学生传授仗鼓舞,顾不上化脓的伤口,他咬牙坚持,突然伤腿受到严重挤压,脓血流了一地。于是又传出“龙伯教仗鼓,不要钱,还不要命!”的佳话。
“发扬革命传统,繁荣民间文艺,党是领路人。作为传承者,我们责任大啊!”大槐树下,两个老者又谈起传承的话题。

三个撑卡脚,团结兴文化
白族习惯用“三个撑卡脚”的民家语言,来形容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三个撑卡脚”指白族小村庄的三个豪爽人物。73岁的钟为汤,青峰溪村人,当过村支书、县人大代表。爱打围鼓、玩地虎凳。地虎凳县级传承人。66岁的钟高仁,麦地坪村人,当过村支书,游神项目市级传承人,爱打围鼓、吹海螺、唱游神词。65岁的钟必武,原农科站村人,当过村主任、村支书,白族仗鼓舞省级传承人。
“三个撑卡脚,团结兴文化!”这句俚语,是说他们三人在开展民间文化传承时,脚踏实地,时时以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为己任,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联合打造出三个独具特色的白族文化品牌。
钟为汤的拿手技艺是一条板凳,叫地虎凳。钟高仁的拿手武器是一把游神海螺。钟必武的拿手绝活是一根仗鼓棒。在桑植乡村,他们三人都是出色的传承者,都是敢于拼搏的优秀文艺代表。
“我村的地虎凳,是白族迁始祖留下来的,有20多代,传到我手里,成为响当当市级非遗项目,还两次走进央视,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地虎凳的风采!”说起地虎凳,钟为汤就有些“飘”,他为地虎凳走过的光辉历程而自豪。青峰溪是一个小村,白族迁始祖钟迁一曾落脚在此,有狮子洞、迁一老屋场作证。700多年过去了,曾经的不毛之地,现在变成山清水秀、乡风文明、美丽富饶的白族村寨。
钟为汤当了20多年的村支书,爱讲村里的红色故事。“我们不能忘记,是共产党给了我们幸福,是共产党给了我们光明,是共产党给了我们好日子。我们村决不能忘记红军烈士钟慎吾,南昌起义失败后,他曾派8名青年护送贺龙回洪家关,路过青峰溪钟以让家里,给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建立共产党秘密联络点‘党舖’,为红军筹集粮草。返回时他在钟以惯家中,听说村里流行地虎凳舞,他与几个青年耍高板凳切磋武艺,编排一套舞武双合的动作。地虎凳成为我村的招门牌。”嘿嘿!钟为汤在市场上又放“高音喇叭”。
“我村更不能忘记红军第十八师师长张正坤,他在长征前,多次来到麦地坪‘扩红’,帮群众割谷、栽秧,与群众心连心,特别是他带领红军战士参加赶会游神,吩咐村庄的会首(头领),要好好地将这个团结群众的民俗活动办下去!我们牢记红军的嘱托,世代传承,现已经是顶呱呱的省级非遗项目啦!”老支书钟高仁赶场,遇到钟为汤,乘机宣扬一下村庄的红色历史。
“别以为只有你们村才有历史的荣光,我村土地肥沃,当年打反动派,红军战士来我村筹集粮草,我爷爷帮红军送粮,到刘家坪给红军战士表演仗鼓舞,没想到如今(白族)仗鼓舞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还是省级传承人。”又一个叫钟必武的老支书,不知何时走进来,接过话茬子,火火的聊起来,聊的还是红军当年帮助村庄与群众共患难的故事。青峰溪、麦地坪、农科站,三个小小的村庄,出产了三个令人羡慕的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地虎凳、游神、仗鼓舞,名字响亮。
白族俗话说:“一粒谷种撒向大地满坪黄!”三个小村庄,因红色血脉的融合贯通,山寨到处张扬着民族团结的蓬勃力量。“遇事多商量”、“长草短草一把挽到”、“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等本土谚语;“一根筷子容易断,十根筷子断就难”、“没有迈不去的坎,哪有塌下来的天”、“五指并拢捏成拳,人心凝聚撼动山”等民间哲理,植入群众的心田。“民族团结一家亲,是红军当年留下的法宝。现在村里文化传承群众有意见,我们三个都是老党员,要精诚团结出佳绩!”面对困难,三个传承人聚集在村部,拿起民族团结的法宝,砥砺前行,捷报频传。
一把地虎凳,接地气,连群众,顶天立地,团结向上。
一根仗鼓,和谐灵动,根系大地,凝心聚力心系百姓。
一只海螺,融灌血脉,上下通气,冲锋陷阵嗓音嘹亮。
小小的白族村庄,在强大红色基因的感召下,依靠民族团结的力量,群众脱贫了,村庄变美了,群众文化的春天来了。地虎凳、游神、仗鼓舞、民家腔等一大批白族文化成为非遗项目,村村传,家家教,歌声舞步震山岗。走进麦地坪,盛大的游神活动擦亮村庄的眼睛。行走青峰溪,白族儿女跳起欢快的地虎凳舞蹈,唱一曲《一家人一家亲》:
白族一家人啊,白族一家亲;苍山抒锦绣,玉洱写春秋。风花雪月传我情,追本溯源不忘本。白子白女齐欢唱,白族儿女颂党恩。
是春天唱给大地的欢歌?是群众唱给党的颂歌?还是新时代各族儿女万众一心挺起胸膛乘胜前进的号角?
溜子打得没有“把”
永定区打溜子的狠角色多如牛毛。永定区还有句溜子俚语:叫“不会玩溜子的,只能把边擦;会玩的溜子打得没有把!”是说打溜子的高人,能把溜子玩得溜溜转。楚德新就是一个能把溜子玩出高品格的老师傅,他是官黎坪的狠角色,多才多艺的土家族音乐家,市级非遗传承人,出版专著三部。
认识楚德新,纯属偶然。今年5月,申报省级非遗项目张家界打溜子。市文化馆邀我看一场红色溜子戏,叫《抢渡澧水》,讲述的是红军长征时到张家界阳湖坪抢渡澧水的故事。要用打溜子的形式演绎这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多么艰难?没想到我看后,立即被精彩的画面所感染。第一次看到如此美妙的红军音乐,我记住了楚德新的名字。
听说有人采访,楚德新稍稍做了准备。他家在永定区一家小院里。我们走进院落,好奇地窥视他的一些老物件。不错,是一些锣鼓钹等打溜子的道具。“别看这些旧玩意,来头大呢!”他拿给我一个旧钹,钹边裸露缺口——这是多少个民间匠人用生命呐喊的痕迹啊!这是多少辈艺人传下来的历史印记啊!
“传承是最好的铭记,创新是最好的传承!”楚德新说,“这副溜子,是上世纪60年代我从一个老红军战士手中接过来的!当时我刚参加工作,到乡下跟老师傅学打溜子!一位老红军战士送给我这副老钹。”楚德新讲起老钹的故事,说当年红二方面军长征到大庸,攻打澧水渡口,对岸敌人火力凶猛,红军组织冲锋队强渡,为了给红军助威,一名覃姓农民拿出这副溜子钹,带着他的家人冒着生命危险,站到渡口边的大槐树边火火打溜子,鼓励红军战士英勇杀敌。铿锵激越的溜子,给战士们极大的勇气,战士们踩着雄壮的号子,消灭了敌人,取得了胜利。这副钹接受到战火洗礼,显得格外珍贵。只可惜在战斗中破损了一个缺口!后来一位受重伤的红军战士在覃姓农民家中养伤,拥有这个残破的钹。楚德新下乡学习,巧遇了当年隐住在永定乡村的红军老战士。“德新啊!这副钹我交给你,希望你用这副革命的钹,打出红军精气神,让红色基因(溜子)长势喜人!”接过这副沉甸甸的老钹,楚德新异常兴奋,把它珍藏在家。有空就与这幅老钹静静倾诉,岁月留痕神韵在,红军精神催我行。一副钹,是一脉红色基因的流淌!一副钹,是一种红军文化的延续。
“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继承红军敢于拼搏、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打溜子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艺术贵在创新。楚德新溜子打了几十年,传承红军血脉几十年。“双钹对面讲话,马锣从中打岔,大锣断句加花。”楚德新对土家打溜子有独到的见解。“我学习打溜子,首先在原始形式上来创新。我在‘三人溜’基础上,加上小锣和唢呐。演奏时,钹、锣、唢呐互相配合,灵活穿梭,模仿大自然各种声调,惟肖惟妙,音色秀美,情趣浪漫,达到玩溜子的境界”。忘不了家乡的溜子。小时候,父亲告诉他,张家界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打溜子,是张家界特有的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锣鼓演奏形式。在打击乐中独具一帜。慢慢地,楚德新感悟,打溜子要打得“活”,要打出精气神,必须创新思路。楚德新爱动脑筋,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他实现了传承方式的创新。他从业60多年,他跑遍了张家界的村村寨寨,收录民间打溜子曲牌100多篇,带动全市60多家民间打溜子团队,活跃在湘鄂川黔周边。把打溜子的根牢牢扎紧在张家界这片热土上。出生时,打溜子庆贺。劳动时,打溜子助兴。丰收时,打溜子欢笑。跳舞时,打溜子吼歌。我是一杆枪啊,挺立天地间。我是山林的鸟啊,亲近大自然。打溜子是张家界人的生命曲,每一次发声,都是生命的绝唱。打溜子是张家界人的冲锋号,生生不息为大地纵情歌唱。
秉承强大的红色基因,楚德新先后创新了“闷击”、“亮击”、“侧击”、轻打、重打,边打等30多个打击技巧,成为土家人不可多得的文化艺术瑰宝。为了让溜子艺术更加古朴优美,风趣幽默,浪漫清新,动人心弦,更好地反映新时代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远景。他把人类美好情感通过溜子激发出来。讴歌祖国壮丽山河、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时,大自然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都是“打溜子”原始地道的表现题材。现遗存下来的《八鸽洗澡》《鸡婆下蛋》等120多个溜子曲目,无不展现传承者高超娴熟的演奏技术和炉火纯青的艺术魅力,无不彰显民间艺人们不畏艰辛、砥砺前行的拼搏精神。赵绪鑫是他培养出的一个优秀徒弟。“楚师傅的艺术创新,还在于敢于奉献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与师傅学艺20多年,从师傅手中学到许多技巧,也学到了师傅扎根泥土、永不服输,敢于打赢的敬业精神。他从师傅编著的《土家族打溜子艺术新论》等三部著作中吸取力量。作为徒弟,很好地继承师傅的艺道,他制作咚咚喹,主动教学生咚咚喹音乐;他攻克木叶传神技术,一片树叶,别的匠人只能吹低音,他却能吹出奇妙的高音,一片树叶,就是一个大世界。“我和楚师傅打溜子,打到国外!”说起成就,老赵骄傲地说。

借助那副老红军遗留下来的残钹,楚德新和他的溜子家族不断攻占创新的高地,张家界溜子盛名远扬,先后出访英国、荷兰、法国、韩国等多个国家,把红色基因传播海外,享誉世界。音乐大师谭盾与楚德新成为好朋友,称赞说:楚德新的土家溜子,打出了风、水、火的韵;唱出了天、地、人的情。
“心中想念党,拼命创荣光!”楚德新说,“我是一名老艺人,老共产党人,擦亮溜子品牌,我一生不白活!”夜间,我收到楚老师的微信,是他即兴创作的几句小诗《民间艺人跟党走》:
古稀之年打溜子,犹闻当年厮杀声。
民间艺人跟党走,革命传统要继承。
红军精神鼓励我,写书立说不偷闲。
守正创新挑重担,红色基因代代传。
啊!这些为众人抱薪的民间文化传承者,不正是新时代各族儿女听党话、跟党走,创造美好生活的优秀代表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