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39)
清·冯班诗之“貂裘敝尽衲衣新”
诗友雁南飞问:清·冯班《衲衣》诗曰:“镜里衰残换旧身,貂裘敝尽衲衣新。襟前坏帛君知否,犹带歌梁一月尘。”有学者注曰:“衲,补也。”这首“衲衣”有什么深意吗?还是仅仅写这件缝补过的衣服?”
钟振振答:“衲衣”可以指打了补丁的衣服,也可以指僧人的衣服,以碎布拼缀而成。窃以为在冯班的这首诗里,应当是指僧衣。因为“貂裘敝尽衲衣新”的上句是“镜里衰残换旧身”,说自己换了一个新的身分,接着便说自己由书生变成了僧人。
注者大概以为“貂裘”是富人的穿着,故而“衲衣”应是穷人的穿着。但富也好,穷也好,只是经济状况的差别,还不是身分的改变。且“貂裘敝”,用的是《战国策》卷三《秦策》一所载东周雒阳(今河南洛阳)人苏秦的典故: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同书称:“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掘门”,即凿院墙为门。“桑户棬枢”,以桑条为门扉,将木条揉弯了做门枢。都是形容家境贫寒。故“貂裘敝”与“衲衣”并不能构成富与贫的对比。
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三二《冯定远诗序》曰:“定远(按,冯班字)……游于吾门。其为人悠悠忽忽,不事家人生产。衣不揜骭,饭不充腹。”钱谦益是冯班的乡前辈,也是冯班的老师,所记足资依据。冯班本人的《朝歌旅舍》诗也说自己“乞索生涯寄食身,舟前波浪马前尘。无成头白休频叹,似我白头能几人”。可见,他只是一介寒士,似并不曾富裕过。
明末清初,有相当数量的爱国志士、爱国知识分子,或因参加抗清斗争失败,为躲避清政府的迫害;或因不愿与清统治者合作,为避免其纠缠(即便清统治者不强迫他们出来做官,强迫他们剃发留辫,改从满人的装束,也是不能容忍的耻辱),乃出家为僧或暂时出家为僧。仅《清史稿》卷五〇〇《遗逸传》一、卷五〇一《遗逸传》二所载,就有如下一些例证:

阎尔梅,抗清失败后,“乃散其众,遁海上,祝发,称蹈东和尚”。
万寿祺,抗清失败后,“髡首被僧衣,自称明志道人、沙门慧寿,而饮酒食肉如故”。
方以智,曾参加抗清斗争,后“为僧,更名弘智,字无可,别号药地”(以上见《遗逸传》一)。
祁班孙,入清后,“祝发于吴之尧峰,寻主毗陵马鞍山寺,所称咒林明大师者也。班孙好议论古今,不谈佛法,每语及先朝,则掩面哭”。
郭都贤,入清后,“祝发为僧”,“僧号顽石,又号些菴。茹苦,无定居”,“客死江宁承天寺”。
陶汝鼐,“南渡后,薙发沩山,号忍头陀”(以上见《遗逸传》二)。
《清史稿·遗逸传》二载,当时爱国遗民汪沨有语曰:“今之志士,多为释氏牵去。”便是这一特殊时期、这一特殊现象的概括性总结。
冯班在明末为诸生,即官学生员。清军下江南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从他这首《衲衣》诗来看,我们有理由认为,至少,他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哪怕时间很短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