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疆圣山雷公山,在我父亲余国茂和我大姨爹潘国龙等几代领导人与几代地方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现如今已经名闻遐迩蜚声海内外。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唯一世界性少数民族~苗族同胞里,伟大的共产党特意专门培养的地方少数民族领导,为党、为人民、为地方、为父老乡亲黎民百姓是尽了职、尽了责付出了许多,这些可圈、可点、应尊、应敬、应重的老一辈少数民族革命战士,为党为人民的事业早已经鞠躬尽瘁,做到了死而后已的功德圆满。
但是,做人一辈子,再怎么无论如何,都难免地多多少少在人世间留有一些遗憾。
我大姨爹的老家是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凯里,他作为世居凯里的苗族同胞,在他才是一位十几岁后生的时候,在解放军一进入贵州省,我大姨爹闻讯后就与几位亲人一起,徒步长途跋涉寻找人民解放军,积极参加解放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革命事业。
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主动接受党的培养和教育,服从组织安排,从世居苗寨的故土家园背井离乡到苗族文化中心苗疆圣地雷山工作。
我大姨爹与党重点培养的少数民族领导的我父亲一样,作为农民的儿子,二老在雷山县工作时,接触时间最长,主要和专门负责的工作范围是农业、林业、畜牧和水利等与农有关的系列。
所以当年凡是在雷山,与农有关的农业、林业、畜牧和水利等方面的工作,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二老留下的身影,听到二老铿锵有力呐喊和掷地有声的脚步。
雷公山的管理,组织上最初计划中的领导是我父亲,因地方成立政协的需要,我父亲就到政协雷山县委员会去主持工作。
组织征求我父亲关于任用雷公山管理负责人的意见,从大局着眼举贤不避亲的我父亲,就向组织上隆重地推荐了我大姨爹。
组织来人也表态:征求广大党政军民领导干部和同志们的意见和综合组织上的考虑,也只有长期负责农林水工作的我大姨爹最合适恰当!
一拍即合之下,按照党和人民的意愿,组织上在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成立的红头文件上,白纸黑字红公章任命我大姨爹为保护处处长,负责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全面工作。
由此,国家对苗疆圣山~雷公山的管理拉开了历史帷幕,雷公山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雷公山的各项管理工作走入法治化的轨道,进入文明发展与原生态保护的新时代。
作为世界各地全国到处水果批发商强烈要求的黔东南州少数民族地区水果批发业务总代理,既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青睐,得到广大水果批发商客户信任,获得广大水果零售商的认可,我就必须像退休前在所有参加过的工作岗位上那样,愿也罢不愿也罢都必须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站好岗,热情洋溢激情满怀斗志昂扬地干好本职工作。
因此,从健康发展黔东南州少数民族地区水果事业考虑,只有一有时间,我就到处进行最广泛的市场调研和最基本的水果零售市场走访。
每一次路过当年我大姨爹退休后衣锦还乡,到故土家园的黔东南州州府凯里市颐养天年,同我大姨妈居住在名为“二六二”的地方时,我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像每次到某一处至亲好友长辈居住的地方都登门拜访那样,去拜望我的大姨和大姨爹。
除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勉励和小一辈的祝福,我们的话题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苗疆圣山雷公山保护,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建设和苗族文化中心苗疆圣地雷山的发展展开讨论。
我大姨爹特别关心雷公山,从他老人家那里,旁敲侧击中我接受不少秘传,获得很多的灵感。
大平山,我大姨爹不怎么提及。
但作为胸怀天下,心系故土家园,长期担任地方领导的我父亲,一直对达地乡辖区内,比邻周边几个县的大平山恋恋不忘。
父亲对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的大平山的牵挂,思念的情意特别的浓烈。
平时里,一谈到雷山,说着说着,父亲就有意无意间提到了牵挂的大平山。
特别是父亲生病住院期间,出于孝心和崇敬,我尽量在日理万机中抓紧时间陪伴在自己的老父亲身旁,围绕在他老人家身边,让受尽人间磨难历尽尘事沧桑的老父亲,多多少少能从我这做儿子的这里感受到亲人的温暖,体会到只有至亲才有的真情真意。
每一次儿子的陪伴,都是一次父子情深感天动地机会越来越少的欢聚。
我父亲就高高兴兴地谈!
孩子我就认认真真的听!
谈去谈来,大平山总是主要的话题!……
谈来谈去,大平山都是父亲的牵挂!……
以上是纪念父亲的几句话,
以下文字才是本篇的正文。

大平山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达地水族自治乡,其山体雄伟壮观,是撑天扩地的英雄大山。
大坪山境内,森林茂盛,高山环列,地势十分的险要。
山峰之巅呈一槽形,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50米,中有一小溪自北向东南流,大平山因此而得名。
葫芦山为最高处,海拔1471米。

大平山地处达地水族自治乡人民政府驻地东面,水平距离约2公里,东与榕江县塔石乡怎东村和雷山县永乐镇坝子村接壤,南与八宝山相连。
在东南方向远眺大平山,看到的是西南至东北走向的宠大山体。
大平山的山体,西南高如头部,中部隆起如丰满圆润的胸部,东北低矮平缓如女人的大腿部,延山脉起伏急转而下至永东河如小腿部,南面小山脉位于背略村大平山自然背后如手部。
大平山北面陡峭,森林密布,奇珍异宝无数。
在西北面仰视大平山,北连乔毫坳,呈独角兽形。东北的雷公坡是独角,背略后山的葫芦山和三角架构成独角兽的臀部。
大平山,奇峰怪岭,又高大又险峻!
其中,位于中部的大坪山,是一座英雄的山。因易守难攻,而成为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咸丰五年(1855年),张秀眉、杨大六抗清起义期间,达地一带的老百姓饱受清朝政府的剥削压迫,榕江桥来摆猫断颈老人余老科于是联合丹寨县排调的唐协里,二人率领当地老百姓参加张杨抗清队伍,称“太平军后备队”(史称斋教军),以大平山为据点安营扎寨,组织开展反清抗暴的农民起义活动。
当时,农民起义军在大平山驻扎有9000余户,屯兵8000余人,升“帅”字旗。
大平山,坪内现尚见高五至六米,周长约2万至2.5万米,用青石垒砌的城墙。
城墙分设东南西北四个路口,各路均设有哨卡。
在东路口五里桥处,竖有大青石碑2块,城内设有余王爷、唐王爷行馆和“国厅宫”、“观音庙”、练兵场等必备的建筑。
唐协里、余老科二人,曾在此率农民起义军出兵攻战古州(榕江)、下江(从江)等地。
同治七年(1868年),内部发生矛盾,义军首领闻国兴叛变投敌。奸细引清军趁夜偷袭,大平山被攻破。
建筑,除已毁的房屋,历尽风霜雪雨,现在,城墙、炮台、哨卡和宅基等基础设施依然保持完好。

在乌吉新寨向西远眺马鞍山、八宝山、骷髅山天际线图
大平山咸同起义遗址,东北抵福来山庙遗址,东南抵坳(与榕江县塔石乡交界处)、北抵山脊,西抵三脚架山边沿、西北抵陡坡,西南抵大平山寨后山梁义军南面前沿哨卡台地。
四面边沿多数以悬崖为界。四抵边界附近的围墙、战壕、炮台、哨卡等遗址仍依稀可见。
大平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革命历程中,有着伟大光荣的革命历史!
1934年12月13日,红军在黎平召开了最早初步奠定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黎平会议”,按照毛泽东在会议上提出的正确建议,决定红军往贵州西部进发。
当时,红三军团兴国模范师进入榕江县的朗洞后,为防驻榕江县城的桂军从侧翼袭击,就从兴国模范师特务营派出两支侦查小分队侦查行军线路。
一支经榕江县的乐里、平永、宰勇,怎东、乌美坳(八宝山)到雷山县的背略大平寨、背略、桥兑、独南、望丰,经报德、乌流,过凯里市的养朵、赏朗,进入黄平,到达瓮安。
另一支队伍从朗洞出发,经乐里、平阳、小丹江,到雷山县的毛坪,并在雷山县的毛坪宿营一晚上,然后翻越苗疆圣山~雷公山的七里冲,从迪气进入台江县。

骷髅山,就是大平山!
当地人形容大平山为“骷髅山”有三个说法:
一是从榕江方向看大平山,有头、身躯和脚手,形如一个大骷髅,因而得名;
二是大平山的山上,当年由于余王爷和唐王爷反清失败,数千人被杀害,山上到处是起义军将士的头颅,因而得名“骷髅山”;
三是葫芦山前端的一座山头,山头上有天然的三个小山峰,每一个山坡形如车轮和轮毂,轮子叫轱辘,因当地读音不准,故而叫“骷髅山”。
又因这三个山丘耸立在高高的葫芦山旁,此山顶像个架锅的三脚架。
百姓把天想象当成锅,由这三个支架撑着。
天锅底部为天脐达地,便说离地三尺三;
三山中央为天台对应天脐通天,仍然离天三尺三。
在这里,通天达地三尺三,是指古人用于测日影,立于天台之中央的天杆、太阳木、圭表,其长度是三尺三。
三脚架山北面绝壁,西南面陡坡,只有南面斜坡羊肠小道可通。
所以,古代凡人走过此地自然低头,凡人骑马走过此地也自觉下鞍,站于山巅,立圭表测日影知时间,俯视山下的田园风光。
三脚架山是天然的瞭望塔,易守难攻。
当年,余王爷和唐王爷就在此筑围墙,架炮台,设哨所。
围墙痕迹至今依稀可见。
经乌美坳、怎东、宰勇到平永,是达地人当时走榕江县城的主要线路。
1934年12月中旬,红军侦查小分队进入宰勇宿营,仰望高耸入云大平山、八宝山,不禁感慨。问及苏家岭民众,当地人就用民谣:“
上有骷髅山,
下有八宝山,
离天三尺三,
人过要低头,
马过要下鞍”
来回答!
这支红军队伍的领队把这首民谣记下来,到达猴场后,向师部首长汇报侦查经历,师部首长把记录的民谣交给了军团政委袁国平。
袁国平于是把这首有名的民谣,作为判研情报的重要组成部分,递交到在红军长征中,正一步步取得领袖地位的毛泽东手中。
鉴于正确的毛泽东思想路线在红军长征中,一次又一次获得的成功和取得的胜利,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于是就在确认毛泽东领导地位的“黎平会议”的基础上,在遵义召开了全党全军的扩大会议。
最终形成了挽救党和挽救中国革命,历史上著名的“遵义会议”决议。
从而进一步确定了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军队的领袖地位!
伟大领袖毛泽东为此回顾中国共产党一路上的艰难革命历程和自己波澜起伏的人生经历,不禁感慨万千,于是情绪激动万分地挥毫写下了著名的《十六字令》: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因为袁国平是湖南邵东人,该词又在1957年1月25日《诗刊》第1期发表,脚注为民谣。
后来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毛泽东诗词集》,又被错误的加上“湖南”二字,于是大家就误以为描写大平山的民谣是湖南的民谣。
却又因为湖南没有大平山,又更没有大平山的一系列山。于是在一时半会之间,毛泽东诗词里提到的“上有骷髅山”的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的八宝山,不知就里的人们,就不知道在哪里了!
现在,我慎重、庄严、自豪地告诉您:
毛泽东诗词里提到的“上有骷髅山”的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的八宝山,是在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唯一世界性少数民族的苗族文化中心、苗疆圣地雷山县的达地水族自治乡,它就是自古以来易守难攻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大平山!
英雄的大平山,作为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名山大川,是我们国家安全的保障,社会稳定的关键,民族团结的基础!
我们应该加以重视,应该给予加强,应该让生活在大平山的群众深切感受到党的温暖、人民政府的关怀,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要具体落实起来,就是大力开发英雄的大平山与众不同、得天独厚、与生俱来的优越旅游资源,让这座魅力四射精彩纷呈的英雄山,开发成为革命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成为旅游度假的圣地,成为黎民百姓安居乐业走向康庄大道的目的地,成为边远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模范捷径!

骷髅山(大平山)
八宝山,已知的有三处:
一是雷山县达地的八宝山:
二是湖北荆州的八宝山,也叫八宝山,过去叫龙山;
三是北京石景山区的八宝山。
1969年,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我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先生的著作《毛主席诗词注解》(革命工人出版社出版)指出,毛泽东十六字令的前一句有感于名谣“
上有骷髅山,
下有八宝山,
离天三尺三,
人过要低头,
马过要下鞍”,
并注解“八宝山,在贵州省雷山县”内!
公木著的《毛泽东诗词鉴赏》明确指出: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进入贵州…
其另一支部队则经过雷山。
此词第一首原注所引民谣中的八宝山即在雷山县镜。”《毛主席诗词汇注》(内参),张涤华注释“八宝山,在贵州省雷山县”。
到陕北后,毛泽东用诗词表达对红军长征战士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作《七律·长征》,初稿拿给当时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袁国平阅。袁国平也撰一首诗《和毛泽东长征诗》:
万里长征有何难?
中原百战也等闲。
驰骋潇湘翻浊浪,
纵横云贵等弹丸。
金沙大渡征云暖,
草地雪山杀气寒。
最喜腊子口外月,
夜辞茫荒笑开颜。
2008年,雷山县人民政府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大平山咸同起义遗址”栏目,明确记录毛泽东同志词《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用的就是与大平山相连的葫芦山和八宝山的民谣典故写的。
后刊载在《苗学时空》2010第二期。
2012年雷府发(2012)15号《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雷山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224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名录的通知》将大平山咸同起义遗址与乔洛水灾碑列为“县保”——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岁月如梭,红军侦查小分队经过大平山已经历尽人间沧桑。
弹指一挥间,现在大平山仍然屹立在那里,民谣还在流传。
现如今,为中国伟大革命的胜利和成功,因红军侦查小分队的曾经路过,特别是伟人毛泽东根据当地民谣有感而作的十六字令词,让易守难攻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神秘的骷髅山(大平山)烙上红色的印迹,成为了中国革命文化的教育基地,世界人民向往的名山大川和环境保护原生态文化的旅游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