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意并赏蕙兰品
文/朱双顶
我于蕙兰结缘很早,如果从少时算起,至今已有五十余年,在人生中算得上是有很长的缘份了。可至今我对于赏蕙兰却是个门外汉,属于一个外行看热闹之人。正如此,反而有了重蕙轻兰之举,对于蕙来说歪打正着让其得宠了。
宋黄庭坚对蕙与兰之分,一锤定音,在其《书幽芳亭记》中说“至其发花,一干一华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从此以后,蕙与兰就从外形与香上,以及气韵上有了明确的定义与分辨。这对于少时的我,又哪里知晓。少时所住的乡村,典型的江南丘陵,依山傍水,而山出野生的蕙与兰,就成了那时春天里必寻之物,只知到山中寻兰花摘回家中插入瓶中闻香,哪里知晓兰蕙之分,一律看成兰花,只是好奇为何有一干一花与一干多花之分,且向阳之处多一干多花之兰花,背阴之处多一干一花之兰花。尚处于少不懂事的儿童,以多为美成了最自然不过的事,一干多花的蕙就成了首选,摘回家中也好插瓶中养。于是只要寻得蕙,那么兰花就不屑一顾了,蕙也就这样被少年得宠,我就属他们中的一员,这真是委屈了兰花。

蕙兰是兰科兰属地生草本植物,是中国栽培最久和最普及的兰花品种之一。其名中“蕙”字古老,有身心芳洁之意,更有兰质蕙心之喻。“蕙”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离骚》之中,有“既滋兰兮九畹,又树蕙兮百亩”一句。今蕙是否彼蕙有待考证,但屈原以兰蕙香草自喻高洁人品却自古传至今,自宋黄庭坚确定蕙兰之名后,蕙兰也就一直被文人墨客所看重,作为兰花的一个重要品种而观赏。古人赏蕙兰,是形意并赏,形为基,意为核。清人许鼐和在《兰蕙同心录》将蕙中老八品之首“大一品”称为上品,赞为“士夫气概滴仙才,座上争夸领袖来;自入江南重声价,千言不易此花魁”。
蕙兰形体之美,美在其自然形态上。其根水晶尖头,其株飒爽挺秀,其叶刚柔兼备,其花亭亭玉立,其香清芳幽远,有着独特的天然之美。它的叶为带形剑状,向上直立,即使有稍微披状及弯垂,仍不改其挺拔之气,墨绿色的神韵,严然刚劲有姿,威严之中体现出一种刚毅之美,在阳光照射下,如同一把把熠熠生辉的碧绿透明剑,刺向怒吼之山风,展现出抗光照、抗倒伏、抗涝挟、耐干旱的顽强生命力。它干从叶出,花开叶上,三夸片,二花瓣,一蕊一舌,一干多花,花大色艳,显现出一种壮美之姿、柔情之容。以其花茎和鞘的颜色来分,便有了赤壳、绿壳、赤绿壳、白绿壳之别;以其花形来分,便有了荷瓣、梅瓣、水仙瓣之样。蕙兰就以其植姿雄伟、花朵硕大、幽香萦绕而为人所喜爱。
蕙兰意蕴之美,美在其文化内涵上。它喜光照畏阴暗,喜通风畏闭塞,喜疏松畏板结,喜丛生畏分单,喜薄肥畏浓热,有着通人的天性之美。于是以它喻人就成了文人的心中之恋,核心为兰品,是赏兰似赏人,评兰如评人,兰品似人品,自屈原确立起兰品之贞洁之高尚以来,就成了人们鉴赏兰花之真谛,有着神喻之考量。花之淡雅与人之贞洁相联,便有了“淡泞精神无欲艳,独高流品蕙兰中”之赞;花之幽香与人之向往相映,便有了“真魄肯随金石化,真风留伴蕙兰香”之愿;花之形与人之量相趣,便有了“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之喻;花之瓣与人之美想像,便有了“蕙兰虽许相依日,桃李还应笑后时”之盼;花之根与人之谦相较,便有了“蕙兰有根枝尤绿,桃李无言花自红”之颂。一个兰字揽括中华民族坚贞、善良、祥和、宽容、深厚、质朴、友爱等优秀品德。难怪古人只有蕙兰诗句存诗中,难有以蕙兰为题作诗而流传的。这恐怕与古人鉴赏蕙兰重意而轻形有关,有喻意之诗句,无绘形之全诗。从汉佚名的“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诗句是这样,到唐温庭筠的“岳寺蕙兰晚,几时幽鸟还”诗句还是这样,再到宋梅尧臣的“朝荣金玉宝,暮殒蕙兰焚”诗中仍是这样等等,一路走过来,只见诗句不见全诗,只是取其意蕴而去其形美,兰品就做了中国文人之人品。

岁月蹉跎五十去,时光不老今日归。也许是少时蕙兰对自己的印象深,现时的我,仍就喜欢蕙兰胜于兰花,高高大大的样子在心中是抹不去的,这也是一种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吧!我之喜欢蕙兰自然是在形不在意了,看到的只是蕙兰的眼前之美,而少去想它那意境之品了,这就够了,又何必去纠缠它那道不尽的喻意而使心受累呢!“夕阳秋更好,敛敛蕙兰中”,我之有“蕙兰心,魂梦役”,也便心满意足了,于夕阳余辉下,想着那蕙兰之美,一切便已释怀,留下的就是那“渚烟蕙兰动,溪雨虹蜺生”的意境了。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