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中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晋剧四大件乐器音色韵味合成调试技艺》
申报片解说词
作者:胡晓潇
朗诵:苏玉蓉
编辑:娲儀

晋剧,绵延百年的唐风晋韵,滋养故土的梨园弦音。上起明清鼎盛之源,后借晋商雄踞之风,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戏曲的演绎离不开伴奏的拖腔引调,老艺人们常这样形容晋剧中的“四大件”乐器——“晋胡立杆子,二弦补空子,三弦加塞子,四弦掌尺子”。

晋胡,即“次中音板胡”。“晋胡立杆子”,指其具有“主奏乐器”的职能。晋胡的音色醇厚圆润、大气质朴。可这样的声音,似乎不足以大饱耳福,来点酸溜溜的陈醋,才是山西的一方水土。
二股弦,最具“老醯儿味道”的高音乐器。“二弦补空子”,指的是它既能弥补晋胡无法涉及的音高,又能为其添加装饰性的点缀。他时而“调皮捣蛋”,时而“絮絮叨叨”。只要滑音奏响,便成为那甘醇的醋香。

三股弦,次中音弹拨乐器。弹滚挑,复制着晋胡的旋律;双勾扫,铸就了节奏的骨架。它在晋胡演奏长音时,用恒定的律动,为之赋予动感。这就是“三弦加塞子”。

四股弦,高音弹拨乐器。由于同样体现着“节奏律动”的功能,因此说“四弦掌尺子”。它既不像三股弦紧贴晋胡,也不像二股弦热情而“任性”,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使之刚柔并济。


太谷,晋剧发源地之一、“四大件”制作故里。这座铜像,是第四代琴师刘柱。刘柱先生师承万金、秦亮,两位恩师便将精湛的演奏技艺、和乐器的“音色合成调试技法”倾囊相授。
以晋胡为例。一把完美的晋胡,可将灵音、梅音、刚音、厚音融为一体。灵音,就是极具灵敏的高音;梅音,即质朴圆润的中音;刚音和厚音,则是铿锵有力、厚重敦实的音色。无论哪种乐器,皆为多种音色的有机融合。若演奏低音,便能感到石沉大海;若展示高音,就可传来山间鸟鸣。然而,仅有相融的音色远远不够,世代的琴师,会为追求近乎极致的晋韵风情而永不止息。
先人百年的基业,如今已传至六代。刘柱弟子韩全鸿、及韩先生爱徒程强,完成了时代赋予的接力。师徒二人通过“刨(bào)—推—敲—铲—测—量—泡……”、以及对乐器面板等各部件的旋转、调(tiáo)厚、全调、局调、去边等方式,完善出一套独特的调音技艺,一改旧时由于条件的制约,所导致的音色尖锐、磨合期长的不足,使之更加相融相合、传神留韵。第六代琴师程强,又借助多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把面板与琴壳、琴筒、琴鼓等严格匹配,调节底码的位置和大小、渠路的深度与方向、腰码的高低和材质;并根据琴壳、琴筒、琴鼓、琴盘、调整底码、春秋的位置等,使音量超过60分贝,极大改善了乐器的音质、提升了韵味的纯度,同时也大幅缩短了乐器的磨合期,从原来的两到三年缩减至三到五个月,兴利除弊、革故鼎新。
这项弥足珍贵的技艺,是“四大件”的唯一独创,是行业中的唯一途径。它为晋剧的唱腔注入了血液,赋予之生命、赋予之灵魂。
弦音有韵,岁月无声。经济腾飞的近几年来,随着多元文化的渗透,传统戏曲走向了低迷,该项技法的延续更是岌岌可危。

为保护相关技艺,程强为之倾注了青春的热忱。这位第六代传承者,曾创办晋剧博物馆、演奏传习所、调音传承班、出版了一系列丛书,填补了晋剧教辅素材的空白。是社会各界公认的“传承人”。
自古英杰出年少,四手丝弦伴韶华。一代代太谷琴师就这样筚路蓝缕、坚守初心,用一越百年的音韵,呵护着这片温情脉脉的故土。把西口古道的残阳、大槐树下的沧桑,深深地,拥抱在怀里……
刨推敲测铸戏魂,
佳音再续有传人。
丝弦暖暖润故乡,
太谷悠悠晋韵长。
人物介绍

韩全鸿:“三晋晋剧第一琴师”、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客座教授、晋胡泰斗刘柱先生亲传弟子。
1988年,随晋剧表演艺术家郭彩萍进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伴奏;1993年为恩师《刘柱老师从艺五十二周年琴艺研讨会》进行曲牌示范演奏;2001年,成为山西电视台《走进大戏台》栏目首选琴师;同年10月,担任《晋剧皇后王爱爱舞台生活50周年大型晋剧音乐会》首席琴师;2003年,随王爱爱赴京参加党和国家老一辈领导人薄一波93岁寿辰演出。
韩全鸿任教期间,培养了大批新生代青年晋胡演奏员,现多在省内各大院团担任琴师。他对晋剧、晋胡演奏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程强: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政协委员、“中国文化艺术人才库”杰出人才、山西太谷晋剧博物馆·晋剧文化艺术传习所、太谷“青少年晋剧音乐传承班”创始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四大件演奏技艺传承人”。
为弘扬晋剧文化,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公益性“金太谷·晋剧音乐演艺交流会”、并编著出版了《晋剧曲牌四大件演奏法》、《晋剧唱腔四大件伴奏法》两套丛书。 足迹遍布晋、陕、冀等地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作者介绍
胡晓潇,1993年生于山西太原。
2012年毕业于山西艺术职业学院,201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
2020年起,开始以撰文的方式为晋剧音乐的传播与传承做出努力。两年以来,曾借助“文声国际”、“都市头条”媒体平台携手华侨朗诵艺术家苏玉蓉老师,联合发表议论性散文《太谷深处,晋韵悠长》和《走进太谷》,以独特的视角深刻反映了传统戏曲文化所面临的传承问题、用对比的手法凸显了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之下,艺术教育环境的巨大差异。《走进太谷》一文在发表数小时后,阅读量达到100000,引发了广泛关注。截至目前,文章已突破180000大关,创造了都市头条·文化艺术类文学作品点击量之最。该文于2021年7月荣登《晋中日报》,获得了强烈反响。
2021年12月,参与山西太谷“晋剧四大件乐器音色韵味合成调试技艺·晋中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承担了申报片解说词的撰写事项。
2022年1月,将晋剧元素带入重庆市校外音乐素养课堂。带领小学生视唱曲牌音乐、体验晋剧乐器,为传播晋剧音乐做出了努力。
主播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