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易道至简 妙理通天
作者/周凤森

易道通天攀不休
万载风推浪中舟
顾经妙微入似简
穷术极源鬼神愁

道火透云涟,雷霆扫天寰,造化演周易,理妙自通天。所谓周易新解仅仅对己体会而言,因为每次解易都有“苟日新,日日新”之感叹,回首几千年来,古今文人解易往往从“术”上切入相关具体事物的应用范畴,从而将易学方向引入“玄之又玄”的繁杂术算之中,而讲易道者反而寥若星辰!然而易术之用便是科学之用,例如通过《易经》的二进位制原理,欧洲科学家发明了计算机,又例如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刘子华博士根据《易经》原理推测出太阳系中第十颗行星的存在,轰动世界。在易学研究中,虽然存在义理学术派与象术应用派之争,其实易道与易术本来一体,仅仅体与用之别而已。道与术,孰主孰次毋庸争论,道为术之本,术为道之末,虽说"术数"现象万千,实则万法归一。因此,我之解易必由道切入,而且每次悟道体验皆比前次更加焕然一新,犹如“穷我千里之目,当因更上一楼”。

当我们翻开《易经》,首先问其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典?当然数千年历史中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易经》究竟是人类智慧的精华,还是封建迷信的糟粕,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探究出泾渭分明之答案,绝不可模棱两可,更不可人云亦云。因为易学大门仅仅向具有经典思想的有缘人开放。如果您认为《易经》是封建迷信的产物,或是统治阶级愚弄人民的工具,抑或是虚无缥缈的“莫须有”的东西,我建议您莫谤圣贤经典,就此止步,因您无福享受《易经》的智慧!拂去历史云烟,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之前的六七千年间,太极思想一直主导统御着中国的文化发展方向。易经三圣羲(伏羲)周(文王)孔(孔子),历贯三古先后中 ,以伏羲氏为首的中国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总结出一条规律,即一切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灭亡是由一对矛盾推动着的,例如寒与热、昼与夜、升与降、入与出、雄与雌、有形与无形、膨胀与收敛等对立的双方。古人便将这对矛盾的双方,用一长(—)与两短(- -)的阴阳两个符号来代表。 代表主动力的长型符号称之阳爻,代表被动力的两短符号称之阴爻,而阴阳又统一于太极共体之中。然而古人发现阴阳这对矛盾,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阴阳两气按照一定规律组合变化,形成变化多端的形象状态(古人称之卦象)。

渺渺万年遗圣典,代代贤哲一脉传。几千年来大多人几乎望“易”兴叹,因为《易经》将所有的东方古老的关于宇宙、天文、自然、社会、人文、宏观、微观的哲学思想,皆涵盖其中且无所不及!易经致民用,肇自羲农先。它参天地变化、济阴阳刚柔、穷天理人事, 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公认的中华文明的思想源头。自古以来,从帝王将相、贤圣鸿儒、江湖流士以及耕读陇亩的有志之士,无不将《易经》的智慧用于启迪自我、认识自然、改造社会的人文实践与政治实践。回顾中国太极思想,从伏羲画卦、文王演绎到孔子作传,前后历经三千年以上。所以说《易经》思想,应当是中华民族祖先的集体智慧结晶。孔子晚年对《易经》几近痴迷,成语“韦编三绝”即源于此。孔子晚年曰“加我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又曰“五十而知天命” ,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可见孔子晚年才读通经典并为之作“十翼”,学易以知天命。

《易经》思想博大精深、妙义横生,犹如一棵六七千余年的常青树,其智慧之光,穿越时空的界限,照耀着东方乃至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易经》是中国道术兼容的少数经典之一。然而近百年来, 以“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 为基础的“新文化运动”和以政治为基础“文化大革命”将代表中国古老智慧的经典包括《易经》打入冷宫,《易经》还被戴上“迷信”的帽子,穿上“四旧”的外衣,在凄厉婉寒中孤独地走过了百年。然而经典的伟大在于具有“逢枯则隐、逢雨则润”的无限生机!在文化被知识打压的时代里,《易经》文化本身亦从大雅之堂,落魄于民间小术之中。然而中华民族的复兴大梦,为历久弥新的中华智慧再次提供了焕发光彩的机会!《易经》应当回归它本有的尊贵地位,且再次肩负起中华文明延续的历史重任。

愁中卜命看周易,梦里招魂读楚词。 百年历史原因,易经文化退居偏隅山野,人们只能从街头巷尾的问命卜卦中,看到易经的术数运用。而对于易经所反映出的万物规律,却乏人问津!有人会问《易经》奥义在何处?它用一种看似简单的形象思维去诠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固有的本质和规律。太极阴阳的变化与统一的思维模式,深深影响了中国六千余年,是中华文明代代承传的灵魂之根!中国古老的《兵学》、《道学》、《医学》、《儒学》、《阴阳学》、《纵横学》等等,无不秉持着辩证统一的《易学》智慧,《易经》哲学是辩证统一的鼻祖,比西方哲学辩证法早了五千年以上!易经独不遭秦火,字字皆如见圣人。《易经》之智慧,我们所察所用者仅是其冰山一角。如果我们缓缓展开这幅智慧画卷,古老的哲学思想必将犹如河川破堤,为人类释放出无穷的能量!

《易经》自其诞生起,就肩负着宇宙价值观的传承责任!它将事物的对立与统一,融合于太极哲学之中。 在经历几百年的科学发展之后,世界功利主义思想已经占据人类社会的主导地位,世界的阴阳平衡正在打破,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着严峻考验。 “发挥天地读周易,管领江山歌杜诗”。临危受命的东方易经文化,应当仁不让站出来向世界弘扬“天人合一”以及“阴阳平衡”的经典思想,因为大道至简、易理通天,易以造化之妙,行人文之正,合天地之宜,元元妙妙,惟在人之变通。

第十六届“三木秉凤”杯全国大型征文正在进行中……
欢迎各界爱好文学的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写出您心中最美好的憧憬,优美的文字,登上我们的平台!

一、征文种类:
现代诗歌、古诗词、散文,小说共四类。
二、征文要求 :
1. 现代诗歌类限投3首,没有字行限制。
2. 古体诗词类作品限投3首。
3. 散文、书评、随笔、杂文等散文类作品各限投1篇,字数限定在1500—3000字以内。
4. 小说类作品,包括即微短小说,也包括中长篇小说的某一章节或选段,但字数限定在1500—3000字以内。
投递要求:
1. 来稿请发裸文,必须是原创首发,并注明“三木秉凤杯第十六届征文”字样,无标注者将视作普通来稿不予参评。
2. 附作者简介及照片一张,并将作者真实联系方式主动告与征文主编,以备联系。
3.评奖结果公布只按投稿时微信网名,敬请作者不要轻易修改自己的网名。
征文时间:
本届全国大型征文自2022年元月1日起至 2022年4月底截稿。
奖项设置:
特等奖1名:奖金1000元。
一等奖4名:奖金300元。
二等奖10名:奖金100元。
三等奖300名:奖金50元。
鼓励奖200名:奖金20元。
主编希望之梦(木易)欢迎您投稿!

微信:yangrrong123
邮箱:1628586637@qq.com

【世界大同文化传媒】由三木秉凤先生创建。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是战略学爱好者。
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三木秉凤团队于2017年 2月正式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该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以文化自信促文化复兴,以文化复兴促文化繁荣,以文化繁荣促文化大同,以文化大同促世界大同。
自建队以来,不断吸引全国各地共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家媒体。在此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加入,为这支文化队伍发展壮大,为中华文化光耀四方一起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