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古诗助读·盛唐诗歌(十八)
杜甫四首
高全成

唐代诗歌
【文学常识简介·唐诗】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唐诗一方面继承汉魏以来的五、七言古体诗,并使之更为完善;一方面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从而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唐代诗人辈出,灿若星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就是杰出代表。无论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地超越了前代。
盛唐诗歌(十八)
杜甫 四首

1、前出塞九首·其六
【题意简释】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是一种以边塞战斗生活为题材的军歌。杜甫作《出塞》曲多首,先写的九首称为《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为《后出塞》。杜甫的前后《出塞》曲,并非军歌,而是借古题写时事,意在讽刺当时进行的不义战争。《前出塞》通过集中描写一个战士戍边十年的从军过程,反映了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组诗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以点映面,结构紧凑,九首如同一首。
【背景简介】《前出塞九首》是作于天宝末年的组诗。这个时期是唐朝在军事上的扩张期,朝廷上上下下的预估大多是乐观的,杜甫却对唐玄宗的军事路线不太认同。唐玄宗即位以后,为了满足自己好大喜功的欲望,在边地不断发动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不义战争。天宝六载(747年)令董延光攻吐蕃石堡城;天宝八载(749年)又令哥舒翰领兵十万再次攻打石堡城,兵士死亡过半,血流成河;天宝十载(751年)令剑南节度使鲜于(复姓)仲通攻南诏,死者六万;又令高仙芝攻大食(默罕默德所建立的阿拉伯帝国),安禄山攻契丹(我国古民族名),于是征调半天下,巨大的灾难落到了人民头上。这组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内容简介】此诗提出了“擒贼先擒王”的具有哲理性的军事见解,表示了反对穷兵黩武和贪功滥杀的鲜明态度。
【原文】
挽弓当挽强(1),用箭当用长(2)。
射人先射马(3),擒贼先擒王(4)。
杀人亦有限(5),列国自有疆(6)。
苟能制侵陵(7),岂在多杀伤(8)!
【译文】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弓,用箭要用最长的箭。
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也要有个限度,各个国家本来各自都有疆界。
如果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哪里在于多杀人呢!
【注释及有关提示】(1)挽:拉,牵引。强:强硬的弓。以性质代本体的借代。(2)当:应当。长(cháng):代指长的箭,用法与上句的“强”相同。(3)(4):“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两句,可能是直接引用当时的作战歌诀,也可能是诗人据当时的作战实况提炼出的。诗人写这两句几乎不是为了推广一种军事战术,主要的是为了形象地表达对外战争中的一种战略思想。这两句谚语极富哲理性,人们常以此比喻处理问题要抓住关键,注意解决主要矛盾。(5)限:限度。(6)列国:春秋战国时诸侯国。此指各国。(7)苟:如果。制:制止。侵陵:侵犯,侵略。(8)岂:哪里。在:在于,决定于。

2、丽人行
【题意简释】 行 :乐府歌曲体裁。丽人:诗中的“丽人”主要指杨贵妃兄妹。
【背景简介】《旧唐书·杨贵妃传》载:“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zòng)。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而国忠私于虢国,每入朝,或联镳(biāo)方驾,不施帷幔。”(“唐玄宗于每年十月,驾临华清宫,杨国忠姐妹五家随从护驾。每家为一队,穿着一样颜色的衣服。而杨国忠与虢国夫人私通,每当入朝,有时两人的车驾并排相连,车厢不用帷幔遮蔽。”)李林甫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死,杨国忠于这年十一月为右丞相。这首诗当作于十二载春。
【内容简介】此诗通过描写杨国忠兄妹于上巳节曲江边的一次宴饮活动,讽刺了他们的骄奢淫逸,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
【原文】
三月三日天气新(1),长安水边多丽人(2)。
态浓意远淑且真(3),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4),蹙金孔雀银麒麟(5)。
头上何所有?翠为㔩叶垂鬓唇(6)。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7)。
就中云幕椒房亲(8),赐名大国虢与秦(9)。
紫驼之峰出翠釜(10),水精之盘行素鳞(11)。
犀箸厌饫久未下(12),鸾刀镂切空纷纶(13)。
黄门飞鞚不动尘(14),御厨络绎送八珍(15)。
箫鼓哀吟感鬼神(16),宾从杂遝实要津(17)。
后来鞍马何逡巡(18),当轩下马入锦茵(19)。
杨花雪落覆白蘋(20),青鸟飞去衔红巾(21)。
炙手可热势绝伦(22),慎莫近前丞相嗔(23)!
【译文】
三月三日天气清新,长安城外曲江水边有很多美丽的女人。
(她们)姿态浓艳,神情高远,贤淑而且不做作;皮肤的纹理细嫩光滑,骨骼不高不低,肌肉不肥不瘦,很匀称。
刺绣的丝绸衣服被暮春的阳光映照得闪闪发光,华丽的衣服上用金线、银线镶绣着孔雀和麒麟。
(她们)头上有什么?以翡翠鸟羽毛所作的㔩彩花饰的叶子一直垂到鬓发边。
(她们)的背后看到什么?坠着珠子压得下垂的裙带妥帖合身。
其中云状帷幕中有皇后的亲戚,有赐名虢国夫人的三姐和赐名秦国夫人的八姐。
紫色旳驼峰肉从翠色的锅中烹出,用水晶盘盛着烹制好的白鳞鱼送到宴席上。
(她们)吃腻了山珍海味,面对色香味俱佳的驼峰肉、白鳞鱼却是久久不能下箸,
厨师们操着柄上带铃的刀像镂刻一样细细地切,却是白白的忙乱。
宦官骑马飞驰,连尘土也来不及扬起,从天子的房厨络绎不绝地送来许多珍美的食品。
以箫与鼓为伴奏的悲哀吟唱感动鬼神,宾客和仆从多而杂乱地充满要道。
一个后来的人骑在马上缓缓行进,大模大样,(直到)对着厅堂前的平台处才下马,然后直接踏着地毯进入。
杨花像雪一样飘落覆压着白蘋,青鸟口衔红巾飞来飞去。
势焰灼人,无与伦比,千万不要近前(以免)丞相嗔怒!
【注释及有关提示】(1)三月三日:古代以夏历三月第一个巳(地支的第六位)日为“上巳”节,每至上巳节官民皆于东流水上洗濯,以消除尘垢和疾病。魏晋之后改为三月三日;节日活动从晋代起演变为“曲水流觞”,唐朝开元以来,长安仕女(贵族妇女)多在这天游赏曲江 。(2)水边:指长安东南郊外的曲江和芙蓉苑一带的园池胜景。(3)淑且真:贤淑而且自然本真。这是反语,她们实际是娇媚做作。(4)绣罗:刺绣的丝绸衣服。(5)“绣罗衣裳(cháng)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用金线、银线镶绣着孔雀和麒麟的华丽的丝绸衣服与暮春的美丽景色相映生辉。蹙(cù)金:用拈紧的金线刺绣,使刺绣品的纹路皱缩起来,又名拈金。(6)翠:翡翠鸟。此指翡翠鸟的羽毛。㔩叶(èyè):古代妇女发髻上的花饰(㔩彩)上的叶子。鬓唇:鬓边。(7)腰衱(jié):裙带。稳:妥帖。称(chèn):相称,合适。(8)就中:唐代口语,即其中。云幕 :指宫殿中的云状帷幕。椒房亲:汉代皇后的居室以椒末和泥涂其壁,后世因称皇后为椒房,称皇后亲属为椒房亲。(9)天宝七载(748年),唐玄宗赐封杨贵妃的大姐为韩国夫人、三姐为虢(guó)国夫人、八姐为秦国夫人。诗中受文字所限,三个夫人不能都提到,只能提两个:一个是为押韵需要的秦国夫人之“秦”,再一个是与杨国忠有暧昧关系的虢国夫人。(10)紫驼之峰:骆驼蜂的肉为珍贵食品,唐贵族食品中就有“驼峰炙”。翠釜:以翠玉为装饰的锅。另解,“翠”与上句的“紫”相互映衬,当为形容锅的颜色。(11)水精:即水晶。素鳞:即白鳞鱼。(12)犀箸:犀牛角做的筷子。厌饫(yù):吃饱,吃腻。厌(yàn):同“餍”,饱足,满足。饫(yù):饱。(13)鸾刀:柄上带铃的刀。鸾,通“銮”,一种铃。镂切:像镂刻一样切。空:徒然,白白地。纷纶:乱貌,多貌。(14)黄门:宦官,太监。飞鞚:驰马,使马奔驰。鞚(kòng),带嚼子的马勒头。此代指马。不动尘:灰尘不扬。指速度极快,连尘土也来不及扬起。(15)御厨:帝王的厨师,此指帝王的厨房。八珍:形容珍美的食品之多。(16)箫鼓:箫与鼓。箫,管乐器。鼓,打击乐器。感鬼神:上巳节活动,至唐朝虽然“赐宴曲江”,但是还沿袭之前一些吟唱去垢除疢(chèn,病)曲的内容,所以有“感鬼神”之说。(17)宾从:宾客和仆从的合称。杂遝(tà):同“杂沓”,众多杂乱貌。实:充满。《战国策·齐四》:“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猎狗骏马充满了宫殿外的厩棚,美女站满了宫殿阶下的歌舞场。”) 要津:重要的渡口,此指要道。(18)何:多么。逡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此指缓慢徐行,兼有大模大样、旁若无人旳样子。(19)轩:殿堂前沿下的平台。锦茵:锦垫,锦织的地毯。茵:垫子、褥子、毯子的通称。(20)杨花覆蘋:曲江沿岸盛植杨柳,又因隋唐时期,关中地域气温较高,所以上巳之时飘杨花,当是实情。古有杨花入水为萍的说法,萍之大者为蘋。杨花、萍、蘋虽然是三种东西,实际出于一体,所以杨花覆蘋既是曲江边实景,又是影射杨国忠兄妹苟且。史载:“虢国素与国忠乱,颇为人知,不耻也。” (21)青鸟飞去衔红巾:用一个虚幻而形象的镜头隐喻杨国忠兄妹的暧昧关系。青鸟,古代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侍鸟,能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红巾,妇女的手帕。(22)炙手:热得烫手,比喻势焰灼人。绝伦:无与伦比。(23)慎:千万,切切。多与“无”“毋”“勿”等否定词连用。丞相:指杨贵妃之从兄杨国忠。嗔(chēn):怒,生气。
【段落大意】
第一段(“三月三日……稳称身”),泛写曲江边游春诸女之艳丽。
第一段第一层(“三月三日……多丽人”),交代时间、地点。
第一段第二层(“态浓意远……骨肉匀”),写游女神态、体貌之丽。
第一段第三层(“绣罗衣裳……银麒麟”),写游女衣着之丽。
第一段第四层(“头上何所有……稳称身”),写游女头上花饰、背后裙带之丽。
第二段(“就中云幕……实要津”),写杨贵妃姊姊秦国夫人、虢国夫人之骄奢。
第二段第一层(“就中云幕……虢与秦”),点出皇亲国戚。
第二段第二层(“紫驼之峰……送八珍”),铺叙她们饮食之奢、规格之高。
第二段第三层(“箫鼓哀吟……实要津”),描写她们春游声势之显赫。
第三段(“后来鞍马……丞相嗔”),描写杨国忠的骄奢。
第三段第一层(“后来鞍马……入锦茵”),目中无人,意气骄横。
第三段第二层(“杨花雪落……衔红巾”),不讲礼仪,不顾廉耻。
第三段第三层(“炙手可热……丞相嗔”),势焰灼人,无与伦比。
【艺术特色简介】
只尽情揭露事实,不发一句议论,而讽刺之意自然显现。正如 清朝人浦起龙《读杜心解》评此诗所说:“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没有一句讽刺讥诮的话,但是描写处句句是讽刺讥诮;没有一点感慨叹息声,但是断句的点逗处声声是感慨叹息。”)

3、月夜
【背景简介】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携家眷离开奉先(今陕西蒲城)到白水(今陕西白水县)他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眷逃至鄜州,寄居羌村。八月,杜甫听到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的消息,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欲为平叛效力。不料,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所俘,押回长安。杜甫在失去自由且与家人音讯不通的困顿中,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传颂千古的名作。
【内容简介】此诗通过描写想象中异地的妻子独看明月的情景,深刻地表现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寄托了对战乱平息后一家人幸福团聚的渴望。
【原文】
今夜鄜州月(1),闺中只独看(2)。
遥怜小儿女(3),未解忆长安(4)。
香雾云鬟湿(5),清辉玉臂寒(6)。
何时依虚幌(7),双照泪痕干(8)?
【译文】
今夜鄜州上空那轮圆月,(羌村的家中)只有你在独自遥看。
远在他乡的我可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染上香味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
什么时候才能双双在透明的窗帷前,让月光照干我们的泪痕呢?
【注释及有关提示】(1)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2)闺:女子居住:的内室。闺中:方位结构,代其中的人,此指杜甫的妻子,不要误为妻子在内室看月。看:读阴平声,kān。诗人不直说自己对妻子的思念,而是运用“从对面写”的手法,借助想象,写妻子在鄜州对月独看的情景,来衬托自己的思家之情。这种构思新颖,抒情曲折的写法,前人称之为“透过一层”的写法,因为写妻子在鄜州独自看月思念丈夫,就更深一层地写出了自己在长安看月思念妻子的感情。(3)怜:哀怜。(4)解(jiě):理解,懂得。颔联写可怜的小孩子们,天真幼稚,不懂得母亲独自望月思念父亲的心境,从而曲折地表现出对战乱中小儿女的怜爱,更深刻地表现出对战乱中为儿女们日夜操劳的妻子的惦念。而诗人身陷长安的情况反而从写鄜州中顺带出来,既出人意料,又十分自然。(5)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香气是从涂有膏沐(妇女润发用的油脂)的云鬟中散发出来的,所以说“香雾”。云鬟湿:动宾倒装,湿云鬟。鬟(huán),古代妇女梳的一种环形发髻。结合下句结构看,“湿”当为使动用法。(6)玉臂寒:动宾倒装,寒玉臂。寒,使……寒。 颔联把首联的想象之景具体化,设身处地,细致入微地描写妻子被香雾沾湿云鬟、被月光照得玉臂寒凉而依然在月下痴望伤怀的情景。这个画面也映衬出诗人夜深不眠、情思不尽的情状。(7)虚幌(huǎng):透明的窗帷。幌,帷幔,窗帘。(8)双照:与上面的“独看”互相照应。
【四联大意】
首联:紧扣题意,巧妙地推出一个特写镜头:远在鄜州的妻子面对夜空明月独自遥看。
颔联:以“未解忆长安”的蒙稚,反衬“闺中只独看”的凄苦。
颈联:承接首联的描写,继续借助想象,推进描写妻子独自看月的凄清情景。
尾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一个“干”字,字面平常,含义深刻:现在,天各一方,因为互相思念亲人、不得团聚,而悲伤流泪;将来,祸乱平定,家人团聚,因为喜从天降能不流泪吗?因为痛定思痛,情不能堪,能不流泪吗?那悲喜交集的泪,就让它尽情地流吧,无需擦拭,就让月光把泪痕照干吧。
【艺术特色简介】
构思别出心裁。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人,而说家人思念自己。这种由对面着笔、透过一层的写法,更为深刻地写出了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杜甫夫妻之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伉俪情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妻子儿女真挚、深切的爱,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这正是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颂的主要原因。

4、春望
【背景简介】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攻陷唐朝首都长安。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由鄜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不幸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第二年(757年)春天,仍然陷身于长安的诗人,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
悲情难禁,写下了这首感时伤世的著名诗章。
【内容简介】此诗描写了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的衰败景象和自己未老先衰的身体状况,抒发了忧伤国事、眷念家人的深沉情感。
【原文】
国破山河在(1),城春草木深(2)。
感时花溅泪(3),恨别鸟惊心(4)。
烽火连三月(5),家书抵万金(6)。
白头搔更短(7),浑欲不胜簪(8)。
【译文】
都城沦陷,山河依旧;都城的春天,(人烟稀少)草木茂盛,(一片荒凉景象)。
(因为)感伤时事,见到平日美丽养眼的鲜花,反而伤心流泪;(因为)怨恨离别,听到平日婉转悦耳的鸟鸣,反而惊悸不安。
战火已经从去年三月连绵烧到今年三月了,(战乱之中难知家人音信)一封家书真抵得上万两黄金。
白发本来就稀疏,(因忧虑而不断)搔挠(就)更加缺少了,简直连发簪也别不住了。
【注释及有关提示】(1)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碎裂,毁坏。山河在: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2)城:长安城。深:茂盛。(3)感时:感伤时事。花溅泪:①花流泪(拟人);②人看到花而流泪。(4)恨别:怅恨离别。鸟惊心:①鸟惊心(拟人);②人听到鸟鸣而惊心。
【阅读笔记·理解相异的语句结构 情感相通的心理感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而千百年来对其语句结构却有两种迥然相异的理解。一种说,面对宫殿被焚毁、住宅被洗劫、百姓遭屠戮的凄惨景象,花儿也会感伤时事,流出悲伤的眼泪(滴露珠);看到无辜的百姓处在战乱不息、亲人离别而不得团聚的困境,鸟儿也会发出惊心的鸣叫。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另一种说,我(诗人)“感时”见“花”而“溅泪”, 我(诗人)“恨别”听“鸟(鸣)”而“惊心”。这是以乐景抒哀情的写法。人们虽然对语句的结构理解有异,但是被其情感深深打动的基本点上却是相同的。原因何在?这是由诗人的立场和此诗的主旨所决定的。诗人与人民站在一起,为人民代言,而此诗的主旨就是感时伤事、忧国思家,所以他的这首诗,尽管对其表现方法的理解有差异,但是它总体上所具有的震撼力还是能引起人们情感相通的强烈共鸣的。
(5)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连三月:连着遇到两个三月,不是说正月、二月、三月,而是说战乱从叛军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春攻潼关至现在(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已经连着经过了两个季春三月。诗人用“连三月”,不仅扣题“春望”,更是以季春应有的自然美景反衬战乱的人祸。(6)书:古义:信;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抵:值,相当。(7)白头:为适应平仄需要而以白头代指白发。搔(sāo):挠,用指甲轻刮。短:缺少,不足。《楚辞·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尺有它所缺少的,寸有它所擅长的。”) (8)浑:简直。欲:将要,就要。胜(shēng):能承受,经得起。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艺术特色简介】
意在言外。宋·司马光《续诗话》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如‘国破山河在’云云。‘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不可遍举。”[“古人作诗,可贵之处在于所要表达的意思在言语之外,使人思考后而获得它……例如‘国破山河在’等等。‘山河在’,说明没有多余的东西了;‘草木深’,说明没有人了。花和鸟,是平时可以使人娱乐的东西,看见花却流泪,听到鸟(鸣)却惊悸不安,那么时世(的状况)就可想而知了。其他的都像这样,不能从头至尾提举。”]
同样的语句,也可以从用词的角度鉴赏。如清·吴见思《杜诗论文》:“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城春草木深’,‘深’字则荟蔚满目矣。”[“杜甫的诗有着一字而诗句的精神和道理都显现出来的特点,如‘国破山河在’,着一‘在’字,就(令人生发)由兴盛而衰败的可悲之感;‘城春草木深’,着一‘深’字,则草木繁盛的荒凉景象就充满眼帘了。”]

作者简介

高全成,男,高级教师。1952年8月生。从1975年至2012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37年,先后任教于淄博五中、原淄博三中、淄博一中等学校,曾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等,1987年获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2012年光荣退休。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