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湘文学杂志社诗歌(诗词)选
诗歌作者:邹中海,沈学印,铁成,钱智伟,侯培云,肖祥凤,翁堂明
古体诗词作者:释圣静
悲悯
文/邹中海
一棵白菜苗在山坡
一个农民在原野
一棵白菜在雪地
一个农民在风雪
一棵白菜在城市
一个农民在小区前的拐弯处
风翻动叶子,也翻动老农下沉的心
路灯亮时,三轮车旁老农的脸黑了
一一写于2022年2月24日
[沪上冬春游060]
片断,回望外滩
沈 学 印
从外滩源到外滩
是上海这座现代化城市的发源地
在这片百年巨变的土地上
进行过探索进行过冒险
进行过改造进行过变迁
进行过回归进行过完善
时间和历史如同潮水一般
在土地上暗流涌动激流狂欢
演绎人与城市的故事
彰显进取与不息的活力
也或困顿也或寞落
也或人性中的虚伪与贪婪
那时的黄浦江是混浊的
偶有几只海鸥凄呜飞过
海关大楼的钟声也是憔悴的
让百姓的灵魂昼夜惊醒民生难安
虽有租界繁华的洋楼开着鲜花
却也掩盖不了历史的苍凉明枪暗箭
江水奔流,浪花飞溅
辛酸的泪水仍在黯然流淌
高大的建筑与街市的繁荣
正与贫穷对立任人宰杀尸横满眼
苏州河轮渡的汽笛一声高过一声
不愿在晨雾中弥散
停靠在长堤上抹不去散不完
斑斑血迹在钢筋水泥中越积越深镌刻苦难
我不愿意看这些城市的影像
是我不敢看害怕难以通过的情感
外滩的故事是真实的
真实的在每位老上海人中醒世闪现
我来来回回走过几趟
我反反复复细阅几遍
时光之旅让我驻足凝思
那些面孔和地方似近犹远
那些历史和记忆总在眼前
虽虚实难辩却似曾相识
虽恍若隔世却近在身边
艺术家用身体,生活和生命构建的回望
让我真实的去触摸
感受影像领域的图文
见证和专注的温暖
让我的视野充满追忆的叙事与空间介入的独特一面
上海,我曾几经走过
外滩,我在深入求索追恋
我发现老外也在用不太流利的汉语与苏州河交往
与黄浦江和颜悦色的畅谈
老大妈的旅游团队在议论外滩时
也振振有词侃侃而谈情彩神悦
面对彩练般流动的江水
繁华的陆家嘴和兴盛的外滩
新与旧,荣与辱
泪水与河水,情感与江水
正组成一面历史的镜子
映射外滩两岸前生今世的外滩满岸
片断的回望又让我们心涌情潮
历史的映现又让我们感慨万千
明天的外滩该如何定义
未来的外滩该怎样的展现
是春江依旧花月夜
是春风再度新江南
(2022年2月24日晨7点27分于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世纪城2335弄24号502室金山大道与蒙山路口交叉处近城市沙滩及金山嘴渔村公交石梅线站点处)
浮生
文/钱智伟
读书声凝固。一座民国的经畬堂
落在梅园浒山。里面的人去哪儿了?
琅琅声有多强?在旁边凿出一条隧道
原来进山洞里去了
出来就成大人物了。我也走进去
虔诚地一条道走到头。出来了
哈出一头的雾,我还是我
回头看到洞口上有字——豁然
省城之行
文/侯培云
大年初十,二十一岁的乡下小子
首次驾车上了一趟省城
观感不少,但他只讲一件事
省城的车手们猛打猛刹,性情剽悍
见缝插针,左冲右突
削尖脑袋往前挤,往前塞
就在十大马路那儿,双向十车道
一遇红灯,一呼百应
一刀两断,一箭定乾坤
那排场,那阵势,稍逊于大国阅兵
绿灯了,三峡开闸,一泻小千米
放下是一朵向阳的花(投稿三湘文学)
文/肖祥凤
放下那根充满怨恨的鞭子
逼迫是一把无形的刀
时间是医治无知的良方
等待也是智慧
咬得紧,伤得越深
压得急,弹得愈高
子夜未过,夜正漫长
至暗时刻,霜风凌厉
等待是静立的树
风雨不动,霜雪坚守
即使乌云压在头顶
忐忑与绝望在
暗夜的地道呻吟
愚顽、麻木、敌视
如瘀血向夜的尽头撤退
黎明到来,曙光普照
生命在煎熬中涅槃
放下是一朵向阳的花
从容,坦然,豁达
寒冬将去,柳条泛绿
那朵青春的花翩然绽放
雪花
文/翁堂明
我有洁白之心,也有晶莹之意
于是,雪就落下了
窗外的风在招手
我出门的时候
原野一片寂静
没有雀鸟的影子,也没有一片叶子在枝头摇晃
只有我单薄着
在路上行走,好在终于看到前面有两个人
被风拨动着,像雪地里移动的胎记
他们可能也去镇上,我是给气若游丝的三叔预订棺材
仿佛我们每移动一下就给人世间打一个句号
然而,雪还没有停下来,仿佛我们就要停下了
躺平(诗)
作者:铁城
喝酒醉了
躺平
才舒服
摔了一跤
躺平
也舒服
被人干倒
躺平
不舒服
如是天意
躺平
认也得认
古体诗词(古体散文诗)
莫言
作者:释圣静
莫言忘了莫言
莫言畅所欲言
莫言无处不言
莫言真能莫言
莫名其妙莫言
莫言何需莫言
但得大开言路
百花齐放春苑
2022.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