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将“蛟”说成无角、有鳞、鱼身、蛇尾、头细、脚小,声如牛吼,能伤人害人之物。相传唐尧时,有大蛟为害,曾使“三河俱溢,海渎同流”(《拾遗记·虞舜》)。南方吴越一带,如遇到蛟出壳的那一天,常常是洪水飘荡,灾害一方,被称作“发洪”。蛟还经常爬上岸来伤人吞人,甚至连老虎都敢用尾巴将其打昏缠起,然后吃掉。苏东坡据此作诗道:“潜鳞有饿蛟,掉尾取渴虎”(《游白水》)。这些特点和哪种动物最接近呢?鳄,尤其是湾鳄,正好具备这些特点。
湾鳄
河南禹州有一口“禹王锁蛟井”,据说大禹治水时,曾把一条兴风作浪,为害一方的蛟龙,用千斤铁索,锁在井底,使其永不为害。唐宪宗时,一条黑蛟龙在南昌东湖作怪,刺史韦丹在一条白龙的帮助下,用三支神箭将黑蛟龙钉住,然后用铁索捆起,一头拴在西山万寿宫的千斤金鼎上,一头系在铁柱宫的铁柱上。从此,东湖不再有水患。
周处除蛟的故事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世说·自新》:“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将这段记载译成白话,即:“周处年轻时,凶强任性好争斗,被同乡人列为祸害。还有义兴河中的蛟,附近山上的白额虎,一起袭击、残害百姓。义兴乡民称其为三横,而周处尤其厉害。有人鼓动周处杀虎斩蛟,实际上是希望三横通过相互拼杀只剩下一个。周处就刺杀死了虎,又下河击蛟。蛟时而浮起时而沉没,周处与其一起游了数十里。过了三天三夜,同乡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就相聚庆祝,这时周处竟然杀死了蛟从水中而出。……周处从此改过自新,最终成为对君王忠、对父母孝的人。”
古代诗文中,蛟常常与龙并称。《楚辞·九思》王逸注:“龙无角曰蛟。”《吕氏春秋·季夏》高诱注:“蛟,鱼属,有鳞甲,能害人。”《山海经·中次十一经》郭璞注:“似蛇而四脚小,头细,颈有白瘿,大者十数围,卵如一二石瓮,能吞人。”这些特点和哪种动物最接近呢?鳄,尤其是湾鳄,正好具备这些特点。所以,上述故事中,周处所杀之蛟,很可能是龙的容合对象之一湾鳄。
湾鳄(学名:Crocodylus porosus)又名河口鳄、咸水鳄、马来鳄、食人鳄,为热带及亚热带物种,位于湿地食物链的最高层次,是鳄鱼品种中形体最大者,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爬行动物。其成体一般长3~6米,最长可达7米以上,最大者体重1600千克。资料表明,湾鳄在千年之前曾分布于中国南方各地。
在一些描述中,蛟与龙是有区别的。清人钱泳《履园丛话》记有一则“蛟与龙斗”故事,从中可以看出这种区别。说是清代嘉庆年间,苏州元和县一个名叫龙墩的地方,忽然出现一条蛟与龙相斗,顿时冰雹大作,狂风拔起树木,暴雨如注。结果是拖坏民房庐舍五十余家,男女数人失踪。有一人随风而飞,被龙攫了一把,背上爪痕显然。有一家失去米五十石,随风飞去数十里。又一家船四只,牛一头,与船舫牛棚一齐上天,不知所往。据目击者讲,那蛟形似狗而大。起初是一条由东方飞来的黑龙与蛟斗,后来又有一条白龙从北方飞来帮助黑龙。斗了一阵子后,两龙相继飞去。如此描绘,我们可以判断:这里的蛟,差不多就是鳄;而龙呢,大概是龙的又一个容合对象——龙卷风,也只有龙卷风有那么大的力量,那么大的气势。
蛟的凶残猛悍,很容易使古人产生畏惧感,进而将其神化,即纳入龙的容合过程。神化后的蛟就升格成“水虫之神”——蛟龙了,所谓“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述异记》)。在古人心目中,蛟龙比蛟要强得多,也好得多,所谓“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蛟龙甚至可以在天地间腾跃,纵横四方,泽被万物。
学者郭兆祥提出,蛟龙的原型不是鳄而是鲨鱼,认为鲨鱼“生活在河海中,它们轻者上百斤,重者为数吨,因其性凶猛,又以捕食鱼类为生,当然为鱼之长”(《龙图腾原型新探》,中华龙凤文化网2006年9月14日)。笔者认为,鳄、巨蜥、鲨鱼,还有鲸鱼等都可能是蛟龙的原型,因为大凡龙,取材对象都是多元的。
辽宁省营口市上世纪30年代曾发现一具动物骨骼,据《营口市志》记述,1934年8月8日午后,辽河北岸东小街一农民在附近苇塘发现一巨型动物白骨,长约10米,头部左右各有一角,长约1米余,脊骨共29节。营口第六警察署将其运至西海关码头附近空地陈列数日,让人参观。当时的《盛京时报》派人采访,称之为“龙”“天降龙”“营川坠龙”“巨龙”等,同时还配发了照片。营口市民争相观看,附近城市专程来参观者也络绎不绝,购买往返营口的火车票都因此紧张起来。后又有报道,营口水产高级中学校渔捞科的张老师判定其“确系蛟类”。2006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多方采访,拍摄制作了题为《破解七十年谜团》的专题节目公开播放,片中得出结论,认为“是鲸鱼搁浅,然后骨骼拼错”。

蛟类涸毙(1934年《盛京时报》报道)
作者简介:庞进 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中华龙凤文化研究院院长、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197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出版《创造论》《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龙情凤韵》等著作三十多种,获首届中国冰心散文奖、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首席)”之誉。微信号: pang_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