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昌湖与京九铁路的故事
文/张桓
东昌湖始于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经历代开挖拓展而形成。它是我国北方最具特色的环古城湖泊,面积为济南大明湖的五倍。“南有西子,北有东昌”,东昌就是指东昌湖。东昌湖因湖面环绕古城而称环城湖,因聊城古城区有“凤凰城”之别称而得名凤城湖,因缘于《聊斋志异》中的一则名为《胭脂》的故事又名胭脂湖。与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并称“全国三大市内名湖”,是江北水城(聊城)一颗璀璨的明珠。
1993年初到1997年,我先后担任县级聊城市市长、市委书记。1997年12月调任聊城地委委员、宣传部部长。1994年国务院批复,聊城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给我们带来了荣誉和机遇,同时我们“一班人”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到底怎样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建设聊城,才能真正对得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经过多次研究,大家把发展的目光集中到聊城最大的特色——水(东昌湖)上。
在当时地委、行署的指导和支持下,市委明确提出了从我市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湖河资源,以东昌湖综合开发为突破口,改变聊城面貌,造福百姓后代的新思路,走出了一条以水兴市、水活聊城的新路子,在建设江北水城的大业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东昌湖开发的背景
聊城是一座因运河而兴的城市。明清时期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为当时运河沿线九大商埠之一。聊城几百年的繁荣是依靠水运,后来因为京广线、津浦线的开通,漕运落伍,聊城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但是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滋养润泽了世世代代的聊城人,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独特的文明与繁荣,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财富——名城、名湖、名人。
名城,即聊城。聊城始建于春秋,建城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已是齐国西部的重要城邑。《史记》中鲁仲连射书救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古城区又因建造背景和文化特色不同,分为老城区和运河城区两部分。老城区系始建于北宋时期,方方正正,东西南北都是一华里,不多不少。座落于古城中央的光岳楼,气势恢宏,素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之誉。清康熙四次、乾隆六登光岳楼,题匾赋诗,将光岳楼列为南巡行宫之一。古城内的建筑都不超过三层,登上33米高的光岳楼,视野特别开阔,更衬托的光岳楼格外挺拔、巍峨。
上海同济大学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教授,对聊城古城的规划布局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聊城古城的四口、四门、四关、四街很完整。以光岳楼为中心,到“四口”(东口、西口、南口、北口)都是250米;再走250米,就是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四门之外就是东关、西关、南关、北关,以及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城区街道,经纬分明,垂直交叉,像一个摆布规整的棋盘。
东昌湖以东,运河一带,为运河城区,是明清时期随着运河漕运的兴盛发展起来的商埠区。这一带的街巷多分布在运河两岸,随坡就势,依河而建。沿河民居多为前店后居,板门小院。运河商埠区和老城区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两部分,同时又是密切相关的一个整体。横贯东西的东关大街将二者连接在一起。当时还有“东昌作坊,书笔两行”的说法,是说沿东关大街南北两侧作坊林立,尤其是毛笔制作和出版印刷更为兴盛。
名人,是说聊城名人灿若繁星,古时有孙膑、鲁仲连、曹植、朱延禧、邓钟岳、杨以增,近代有武训、张自忠、范筑先、李苦禅,现代有张海迪、孔繁森、季羡林等等。特别是1994年人民公仆孔繁森因公殉职后,江泽民同志为他题词,聊城在美丽的东昌湖畔建起了孔繁森纪念馆,全国掀起了学习孔繁森的热潮。我们适时抓住这一机遇,抓党建,抓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
名湖,就是东昌湖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过了济宁,便是东昌”。这句民谣把东昌与苏杭相提并论,就是因为聊城有东昌湖。内有8个大小不一的湖区:丁家坑,演武湖,明珠湖,望岳湖,荷香湖,琴湖,镜明湖,铃铛湖。湖区内有多个岛屿,如:名人岛、湖心岛、百花岛、月亮岛、南关岛、葫芦岛、状元岛、云泽湿地等。位于湖东的运河城区,本已是两面临湖,但城区中又有多个子湖散落其间。这些形状各异的小湖,犹如银线穿珠,湖湖相通,水水相连。清澈的湖水环绕古城且与运河城区相互交织。古老的大运河似玉带临湖而过。虽地处华北,却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象。这正是聊城的迷人之处。
古城四面环水,新城则环湖而建。“古城古到底,新城新到家”。古城、新区分明,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交织,湖河相连,这正是“中华水上古城”——聊城最大的特色。
解放后,历届党委政府兴修水利,引黄补源,对环城湖保护和治理。然而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环城湖淤积严重,水面逐渐缩小,有的地方已经见底。别说没人知道有这么个湖,就是有人知道,过来看看,也着实没啥看头。在现在的东昌宾馆对过的那一块区域,当年也没多少水,一大片白茫茫的盐碱滩,老百姓还在里面种过庄稼。南堤口附近曾被做过刑场。曾经有一位老领导来聊城视察,看过这片湖后遗憾地说:“东昌湖是一位俊姑娘,可惜穿了件破衣裳。”

二、东昌湖开发的过程
1994年,聊城地委、行署把环城湖综合开发列为兴聊十大工程之一。并明确要求,环城湖的开发要对千秋万代、后世子孙负责,一定要高标准。为此,我们邀请南京、杭州和省地市的规划专家,实地考察,精心论证,一个环城湖风景区的详细开发规划产生了——以古城为核心,突出“古”、“文”、“水”、“绿”的特色,分三期实施,建设成为既有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又有现代风尚的风景名胜区。
这是个很大的工程。聊城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家底薄、基础差,属于“吃饭财政”,哪有多余的资金去开发环城湖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来到了聊城。借助当时京九铁路、济邯铁路、济聊馆高速公路先后开工建设,需要垫高路基、修建车站等机会,我们把原定挖耕地取土的方案,改为从东昌湖挖泥取土,对东昌湖清了淤,又节约了大量的良田,还支援了铁路建设。铁路方面不但把湖泥挖出去,而且每挖一方还付给我们一些资金。大家说做梦也想不到会有这么好的事。
1994年10月6日,东昌湖综合开发工程吹响了大规模施工的号角。整个工程分为几大项目:大规模的清淤、开挖,电厂调蓄供水工程、古运河整治、湖区衬砌、景点建设等。地委、行署对工程的每个项目都极为重视。地委书记陈延明运筹帷幄,对工程建设中的每个细节都一一进行指导。地直各部门也都把环城湖综合开发作为己任,给予大力支持和协助。市里成立了几大班子成员和专业人员参加的环城湖综合开发指挥部,由我任总指挥,几项工程分头实施。
这年初冬,刚结冰就开始了挖湖清淤。分别对1号湖(东南湖)、4号湖(东昌宾馆南)、6号湖(西南湖)等几个区域的湖区清挖加深。几平方公里的湖面和四周,变成了一个车水马龙的大工地。首先安排抽水机械鸣锣开道,破冰把湖水往外抽,排到周围的河里去。湖水抽干以后,动用挖掘机械清挖淤泥,再用重型运输车辆把淤泥运到铁路工地上。共动用机械车辆50万台次,清挖土方258万立方。整个湖普遍深挖了两三米,主要湖区的轮廓基本形成。
湖挖完以后,湖的沿岸四周还是土坡,一下雨都变成了泥,应该用石头砌坡,把湖水围起来。正当我们想办法筹集资金的时候,机会又来了。聊城要建电厂,需要长期用水,一年四季都不能停。于是,电厂向聊城市申请解决水源。当时水资源匮乏,河水主要的来源是黄河水和雨水,时有时无,时多时少,不能保证持续供应。有人提议能不能打深井,但问题是需要打很多井,成本很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地下水很宝贵,而且容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地、市领导和有关专家为此反复讨论,有人提出能不能用环城湖里的水?由电厂投资,调蓄扩容,通过管道把湖里的水输送到电厂(城西)。
这个方案一提出,立时就像炸开了锅。有的同志认为,老祖宗留下的这么一个宝贝,不能挪做他用,否则会影响东昌湖的环境、水位和声誉。为了几个钱,把湖水卖了,是千古罪人。但地市领导和多数同志认为,要保护也要开发利用,两者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然,名湖在那里放着,一事无成,一成不变,并不可取。还是要用改革的思路把一湖死水搞活,变成活水。通过酝酿讨论,认为这个方案可行,决定从东边引黄河水到环城湖,然后再从环城湖把水送到西边电厂,叫东进西出。电厂用过的水排放到周围的河里,可用于灌溉。
环城湖调蓄水工程由地区水利局设计院规划设计,按照地委提出“调整部分资金投向,用于水上乐园建设”的意见,对原方案稍作变动。本着“着眼长远、科学规划”的原则,在搞好湖区规划的同时,对环城湖的绿化美化及景点建设做了统筹规划。规划完成后,市指挥部制定了《工程招标办法》和《施工细则》。在社会上实行公开招标,市内外共有40个单位投标,择优选用9个具有法人资格、技术力量较强的施工队伍。为确保工程质量,组织3个工程质量监督小组,深入工地,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完工的部分工程,逐段检查验收,凡不达标的一律返工重建。
电厂调蓄供水工程全面铺开。从二干渠至入湖闸,全长2400米。先是迁占确权,而后清淤开挖,修建小运河出水闸、米市街交通桥、龙湾生产桥、龙湾节制闸、陈口节制闸。护岸衬砌9000余米,砌石9634立方。修筑拦沙堤1500米。建设东门西门连通二处,泄水闸一处。南关路展宽及渔场路加高,通过调蓄供水把黄河水引过来,解决了水源充足问题。经过一级沉沙和二级沉沙,解决了电厂供水的水质。
1995年5月4日,由聊城市人民政府发布文件,筹资1.2亿元,用于东昌湖治理与景点建设。我们把十几家企业从古城全部搬出去,拆掉乱搭乱建的建筑,同时在古城区建立地下排污管道,在城外建设污水治理厂,解决了污染问题。在保证电厂供水的前提下,在湖西岸建设了湖滨浴场,从平阴、肥城等地拉来黄沙,然后滤沙、砌沙,铺在湖边滩地上,成为夏季大家留恋忘返的消暑胜地。浴场全长500米,97亩,淤土95000立方,铺砂7800立方,砌石3000立方。同时对浴场、古城墙、西关路、湖滨路进行硬化绿化美化。建设江北水寨等景点,水寨由栈桥、回廊、亭台轩榭组成,极具江南风格,是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我们还依托地域特点建了一个半岛,就是现在的水城明珠所在地。
经过初步开发和治理,东昌湖的水深了,平均5米左右。水域面积扩大了。水干净了,清澈了,水质变好了。以黄河水为源,常年不竭。
1995年12月30日,经山东省地名委员会批准,环城湖正式更名为东昌湖。
从东昌湖的开发中,聊城人悟出了一个道理:抱残守缺终至落后,更新观念柳暗花明。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带来巨变。挖湖清淤、调蓄供水,支援了铁路建设,供给电厂水源,节约了大量土地,一举多得,关键是给了聊城一个深水湖、清新的湖,给聊城这个千年古城擦亮了眼睛,添加了风采。这个做法,充分显示了聊城人的智慧。后来因为这个,聊城还受到国务院隆重嘉奖。

三、东昌湖开发的成效
1998年初,聊城撤地设市,东昌湖收归地级市管理。一届又一届党委政府对东昌湖继续大手笔治理、开发。东昌湖由一个泥孩子,穿衣打扮,内外提升,变成了一个俏丽的靓女,是长江以北很有特色的风景区。湖区水深面阔,烟波浩淼,几平方公里的大水面,环抱着方方正正、一平方公里的古城。而湖本身又居于整个城区之中。宛若一幅方正的棋盘漂浮于连天碧波之中。荡舟湖上,既可饱览独居特色的自然风貌,又可上岸观赏明代光岳楼、宋代铁塔、清代山陕会馆、海源阁等名胜古迹。东昌湖还被命名为“中国钓鱼协会聊城垂钓基地”。
独具特色的城市格局,别具一格的自然风貌,众多夺目的名胜古迹,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令中外专家交口称赞,把聊城誉为“中国的威尼斯”、“东方的诺亚方舟”。依托变美了的东昌湖,2001年,聊城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江北水城”品牌;也是从2001年起,聊城开始每年举办文化旅游节、龙舟大赛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06年东昌湖风景区被国家审定为4A级景区。“江北水城,运河古都”享誉大江南北。
这是改革开放给聊城带来的机遇。东昌湖蜕变是聊城崛起的一个象征,一个缩影,也是聊城发展中画龙点睛的一笔。聊城的城市功能越来越齐全,知名度提高了,环境改善了,对内的凝聚力越来越大,对外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为聊城加快发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奠定了基础。
幸运的是,我全程见证了东昌湖这些年综合开发建设的每一步,也真切的感受到城市大步成长和变化的律动。虽然职位几经变动,但东昌湖情结未变,一直关注着东昌湖的开发和建设。相信东昌湖会变得更美,聊城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整理: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