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旮旯闲话(456)
一一包容蕴涵的普世价值
文图:杨忠敏
包容是耳熟能详的一个词汇,谁也没有把它作为哲学思维去理解,来实践。先贤圣哲们十分重视的一种文化理念,也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却被思想理论界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于是,我们无病乱投医,有病抱佛脚。近代以来,常常借外国的月光,想照亮自己足下的漆黑。同理,在人生运作中,不是在虚无缥缈的玄虚世界里找出路,就是在发牢骚说怪话中寻归宿。却不在时势人流中与时共进、与人共勉,用大格局去关照人生,把人活得大气,把事作出大象。

如果您是个乐于游山玩水,访寺问观的人,或许您会发现,分布在华夏大地上的名山大川里的寺院道观、庙宇洞庵,都是众教聚会,诸神同在,梵俗一体同展,阴阳三界同列,真真正正把个大千世界陈列于现世现地当下当时。进入圣山,犹如进入一座综合大学,不同院系俱在。老子孔子、释家兵家、天帝阎罗、财神医圣等等,等等都位列其中,和谐布道。这就是文化包容,取其道义,为我所用。 
包容不是低层次字眼,先祖列宗、大德圣贤们,把包容作为治世经略的方策,在朝堂议政时讨论究竟。巜汉书•五行志下》:“上不宽大包容臣下,则不能居圣位”;苏轼《上神宗皇帝书》:“若陛下多方包容,则人材取次可用”。皇帝的伟大与渺小、精明与昏庸、成功与失败,就看对朝臣们以及社会贤达们的态度了,而治世之才的多寡立废,也就看皇上的襟怀气度了。这两则故事,就是包容二字的出处和内涵。显然,这是从经略国家民族命运层面来探讨包容的微言大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于文化的包容性。汉代初年,佛教东来,释家的悲悯情结、慈善意识和彼岸性展望,很容易为儒道的经略治世的观念所理解所溶合。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大人文观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自然会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这样的世界观相对接。正是这种包容的心态,从而使中华民族进入了更高层次更广阔的天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又见中华文化对时代命题的解注和回答。可以说,无包容就无以领会,无包容就无以容纳,无包容就无以践行。即使进入高科技时代,也只是让核能更具杀伤力,让导弹飞得更远。至于小小地球上多少人无衣无食,多少人无居无教,某些族群对此并不上心。取仁道而治,利天下庶众的大同观,某种文化是极端排斥的。

我们都知道,在某一文化圈里,一教三宗,争论争执争吵无以平息,时止今日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继而厮杀两千多年,仍无结果。这二三百年以来,贪婪的资本,借助宗教,制造文化对立,散布人类仇恨,挑拨族群矛盾,把整个世界投入到血腥之中,让人类文明蒙难蒙灾蒙耻蒙羞。
说到个人,何尝不是如此!有些人,看不见别人的长处,见不得别人们好处,把人活得下贱而局促。这种人总是看着自己脚尖,算计別人脚力,充其量就是村妇巷伯的那点格局。反观那些容人容事的人,看人的长处、学人的长处、用人的长处,汇众长以成大事,积众善以资大业。包罗万象,容纳天地,酿就大气象大格局。
有见于此,不得不说包容二字是人生观、是世界观,是哲学的原命题。"善之长、嘉之会、义之合、事之干"点出了天理大道的包容之理,也是人类作为万类之灵应具的情怀。
集万象之长,取万物之精,成浩浩荡荡之势,这就是包容的普世价值所在。
作者简介

杨忠敏,1950年出生,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过时代的风风雨雨。就个人来讲,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走过人生一段又一段里程。
军营里,最爱闻靶场上射击时飘出的硝烟味。最终,有幸走上血与火的战场。虽无前辈的艰苦卓绝,也不及先烈血沃中华,算是尽到一份固疆守土的责任。为祖国平安,站哨几十载,算是个合格老兵。
有幸在垂暮之年,生活在风清月朗,政通人和的好时代,常与战友们切磋互励,网上闲聊,真是人生之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