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放诗歌“太阳”意象的文化成因
文/李仪
在当代诗歌界,以其影响从天津本土向域外辐射的诗人并不多,田放是其中的一个。如果要谈田放的诗歌写作,就绕不开她的“太阳”意象,而这恰恰是她对中国当代诗坛的一个贡献。
早在1991年,在海峡两岸三地的一次有奖征文大赛中,田放的诗歌《太阳树》获得二等奖,这是田放诗歌太阳意象的首次展示。实际上,在她以前和以后的诗歌创作中,她笔下的太阳意象是作为意象集合体出现的,其中包括“太阳树”、 “太阳林”、“太阳花”等系列要素,而“太阳”作为核心出现,各要素又共同包孕在这一核心母体并衍生开来。由此看来,作为意象的出现,“太阳”当然不是普通物理学概念中的太阳,它是诗人心中的、梦中的太阳,是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太阳。
田放诗歌中“太阳”系列意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从其文化成因考察或许能使我们有更多感悟,并对这一意象有更多认识和理解。

首先,田放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对她写作的影响。毫无疑问,作为1950年代初期生人的田放,经历了一段意识形态占主流的社会时期,当然,她受到的教育也充满了传统色彩。和绝大多数人一样,她自幼家境贫寒,生活坎坷,13岁因病住院治疗,24岁唐山大地震中砸断了五根肋骨,28岁结婚后爱人又长期患病。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精神压力让她感到窒息。但我们不能不承认,性格往往决定命运,正是豪爽开朗的性格,扶着田放在困顿中行走,她说“夹缝人生也是路,我就是要走出一条属于田放的路。”其实真正激励她的还是传统教育留在她心中的那一抹亮色,埋在地震废墟中的黑色记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顽强信念,特别是被人从黑暗中救出第一眼看见的那刺眼阳光,都让她有了冲动,我要报恩,我要做采撷阳光的人。
其次,生命支点的确立是田放诗歌太阳意象内在含义的基础。田放大学毕业后有过短暂的企业和机关工作经历,之后长期在大学担任校报编辑,恰恰是在这里,她与青年学生有了接触,并从中找到了生命的支点和精神寄托,那就是奉献与付出。其实现在来看,奉献与付出也绝不是一句能够任人随意褒贬的话语,它的内在本质是崇高的,田放对此的认识当然更深刻,没有别人的奉献与付出她就不可能从废墟中活过来,失血和气胸足以要了她的命。当田放打量身边的学生时,那目光是复杂的,既有女性的心态又有教师的视角,她知道,这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环境的大孩子以后会面临诸如学习、就业、情感、人际交往和心理上等一系列问题,如何面对,不仅是孩子个人和家庭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
事实也是如此,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始终困扰着青年学生的主要问题,就是理想与现实巨大反差带来的迷惘。田放在校报工作的身份,使她与学生有了更多亲近的机会,在她和学生之间,一旦打开心的栅栏,这些身处异地的学生就会把她当作亲人,把她的家当作自己的家,有什么心里话或者家里发生了什么情况都向她倾诉。而田放作为在逆境中跋涉的过来人,也会将自己的认识和学生交流。就这样,田放的身边聚集了一批一批的学生,她陪伴着这些大孩子走出了认识的盲区,战胜了自己的脆弱,摆脱了生命途程的困境。作为学生在校园生活期间的田老师、田阿姨,田放也收获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第三,在现代诗歌领域,传统意象的审美内涵会产生变异与更新,这一规律同样也适用田放的诗歌创作。太阳崇拜是古代先民的普遍现象,是先民热爱光明、追求光明、献身光明的精神寓象。这之后中国历代诗人笔下关于太阳的意象屡屡出现,就是沿袭了这一传统。在现代,郭沫若的《太阳礼赞》,是对太阳最直接的讴歌,而艾青的《太阳》组诗更是以“太阳”意象寓示历史不可阻挡,光明必将到来,鼓舞了当时人们投身救亡运动。
到了当代,随着意识形态发生微妙变化,意象形态益见丰富,作为公共意象的“太阳”意象开始走向边缘。在属于个人写作范畴的诗歌领域,“太阳”意象虽偶有出现,但未能超出传统意象范畴,难以引起人们重视,而田放的“太阳”系列意象则以一花独放的姿态让人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觉,并产生新的审美冲动。这方面的原因就是:传统精神与时代表达,这应该视为现代新诗一条重要而独特的艺术经验。

在传统的意象中,太阳就是光明的象征,这也是田放当初从废墟中出来看到的最原始感觉,但是在她和学生接触的时候,这感觉会有微妙的变化,太阳的象征性并没有变,但内涵变了,学生出现了,主次关系变了,田放的身份也变了,如同中国艺术中的“太阳鸟”,是阳光的采撷者。于是在田放的笔下就出现了这样的诗句:“听说太阳也是一种植物/如果搓成光线/播种在感情犁开的心田里/便能长出一片辉煌的太阳林/为了实现这个遥远的梦/我每天都爬到人生的最高处/去采撷一束鲜嫩的阳光……”由此,与传统意象的文化通约深入到精神通约,从而催生出诗歌的现实意义,诗者本人也由此找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情感的归宿。
在田放的诗歌中,直接对太阳进行抒写的并不多,她的着眼点还是在身边的学生,于是在“太阳”核心意象下还有“太阳树”、“太阳林”、“太阳花”等一系列意象,这些次生意象的出现,使田放的“太阳”意象变得更加丰盈并充满崭新的气息,直到多年后仍能给人以新的审美感觉。
从这个角度来讲,本文所述的太阳及太阳次生系列意象是田放个人生活体验及艺术体验的结晶,这就如同海子诗歌的“麦地”系列意象一样,是属于诗人个人的艺术创造。
艺术是通向心灵之路,对太阳意象的认识也许当年的学生们更深刻、更接近意象的本质。下面我们以当初田放和学生们的对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小光说:在太阳林里找不到世俗就像在世俗里找不到太阳林一样。
小双说:田姨,太阳林的故事对谁说谁都不信,一旦信了,就走进来了。
张翀说:太阳林就像是一片没有被污染的芳草地。
于梦叶说:田老师,您知道您有多么大的魅力吗?
小华说:咱们家就像是个黑洞,进来了就出不去了。
太阳树
文/田放
听说太阳也是一种植物
如果把它的光线搓成种子
播种在感情犁开的心田里
便会长出一片辉煌的太阳林
为了实现这个遥远的梦
我每天都爬到人生的最高处
去采撷一束鲜嫩的阳光
大半生过去了
播下的种子都发了芽
可最终没有长成一棵太阳树
有一天突然有人惊呼
说我的胸腔内有一束光芒
我顿时大彻大悟
原来我自己已经长成了一棵太阳树
啊 太阳树
你真的是我吗
如果真是这样 那么
世界上还会有许多的太阳树
把所有的太阳树都连在一起
不就是太阳林了吗
那么关于太阳林的故事
就再也不是传说了
我是一轮太阳
文/田放
我是一轮太阳
一轮真正的太阳
怀春的情愫爆燃着四季
七色的思绪编织着霓裳
不要苛求我属于哪座山巅
我的心系在整个宇宙
捐躯给东方的热能
连我自己也无法储藏
我是一轮太阳
因为我拥有爱的能量
因为有我
皎月才会撒下这么多动人的故事
因为有我
大海才会托起潮潮雪浪
因为有我
冰川才不敢走出极地
因为有我
沃野才会疯长出负重的脊梁
我知道
高山是依恋我的
它将风景线站列成一道道花岗
渴求着有一天回归
我会与它的雄骨熔化成一尊雕像
我也知道
小溪是崇敬我的
每天都献给我一束童贞
注目着大地和长空的吟咏
以及它在蛮荒时的绝唱
还有野玫瑰和酸枣树
多情地扯住我的花裙
当作爱的旗帜
在那永远也不会泛黄的日志里
宣泄着对于纯情的回应
一切质朴的交流
无疑是对我爱心的报偿
眩目的那一叶叶新绿
凝成这片热土上的一枚枚证章
我爱 所以我伟大
我普通 所以我爱
只有把心交给宇宙
高悬着期待
高悬着展望
生命的烈焰
才会燃烧成爱的永恒之邦
我不惧怕韶光的流逝
一生都在释放着
锻造雄魄的辉煌
当我临近死期的时候
我会面对着大海疾呼
我是一轮问心无愧的太阳

吞食太阳
文/田放
以最前卫的科技手段
克隆出一轮太阳
放到我们共用餐桌上
肃穆庄严地享受
最后一顿晚餐
吞食过太阳的人
自己也会变成太阳
当世界被大大小小的太阳
站满之后
从此就再也不会有黑暗
来 给你刀叉
切下你最喜欢吃的那片
不要厌恶浓烈的海腥味道
太阳在洗海水澡的时候
把海的魂魄吞吃了
这就是她仁爱宽容的根源
食过太阳之后
我们就会集体涅磐
告别无尽的痛苦与私欲
以崭新的生存状态
活在最高的精神境界中
没有战争 没有死亡
田放,毕业于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诗网刊总编辑。出版个人诗集五部,文集两部。其散文、诗歌作品散见于《鸭绿江》《天津文学》《淮风诗刊》《天津日报》美国《休斯敦诗苑》等国内外各报刊。有诗歌多次入选《中国网络诗歌史编》《五月的祈祷》《世纪诗典》《中国当代爱情诗典》《天津诗选》等诗集,也被网络诗刊和微信平台多次选发。诗歌《太阳树》获海峡两岸有奖征文诗歌类二等奖;获“中国新写实主义诗歌2019年度十佳作品奖”;诗集《太阳花开》获东丽杯鲁黎诗歌奖诗集类三等奖以及在国内诗歌赛事中多次获奖。
──选自《太阳树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