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风采】
石会文,曾任湖北省人民银行副行长,华夏银行武汉分行行长,大学本科,高级经济师。中国金融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武汉作协会员,武汉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乡村杂志》认证作家,《现代作家文学》签约作家。在若干纸刊和微刊上发表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两百余篇。曾获省报告文学二等奖。在《人民日报》《新华社通讯》《经济日报》发表杂文、通迅十余篇。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并出版济专著两本。
【长篇小说连载】
春 去 冬 来
文/石会文
(二)
余家场的东街头住着一户马姓人家,当家的五十多岁,个子很高,体格壮实,一看就是一个种地的好手。当家的排行老五,娶妻王氏,街坊都叫他老五。
马老五生有两个儿子,长子马忠,刚满十七岁那年就被抽了壮丁,几年不见回,去了何方,杳无音信,老五夫妻甚是挂念。二子马诚比他哥小十岁,中间还有两个妹妹都相继生病夭折。因人口不多,家境虽谈不上殷实,但也衣食无忧。家乡有一个说法,叫好铁不打钉,好子不当兵。所以马老五没把希望寄托在大儿子身上,能保个命回来就千恩万谢了。而把江诚看得很重,光宗耀祖的重担都落在他的身上。
马老五虽是庄稼人,大字不识一筐,但很有见识,他们常说,人固然穷,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念书。他知道“人从书里乖”“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
马诚,生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8月)说来也巧,马诚的生日竞与光绪皇帝同月同日,刚好小十岁,余家场街上的人都说,这是日月同辉,马成这孩子有福,是做大事的人,说得马老五咪咪笑地合不拢嘴。马诚自幼聪慧,深得老五偏爱,光绪十四年便让马诚上了私塾,这年刚好七岁。穷人家的孩子七岁上学,在乡下是很少见的,可见马老五多么期待儿子长大能出人头地,走出余家场,结束他马家世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也许这就是他一生的梦想。

马诚在学堂里开始是深得先生喜爱的,每天入学他比别的孩子都来得早,第一件事就是给先生倒夜壶,涮得干干净净放在先生床头,然后打扫学堂卫生,抹桌扫地,天天如此,从不间断。先生好生感动,心里想,交了二十多年书没见过这么勤快懂事的学生,马家有幸啊。
可是让先生和马老五没有想到的,马诚对识文断字一点也不上心,整天拿着一把破算盘拨来拨去,爱不释手。马老五烦死了,拿他没办法,一脸无奈,怨儿子不争气,感觉自己的梦已经碎了。先生更是惋惜,这么好的孩子却不经心读书,孩子的前程怕是要废了。先生原来的那份对马诚的惜爱之心也渐渐的淡了许多。他们哪里知道,马诚并非不经心读书,只是先生教的那点东西他不费吹灰之力已烂熟于心。
马诚对珠算是无师自通,先生不会,马老五也不会,没人教他,可珠算的加减乘除打得滚瓜烂熟,在余场街上也算是一把好手,这给马老五多少掌了面子,连教书先生都暗自佩服。
在很多人眼里,马诚生来是个打算盘的料,拨打算盘珠子如飞针走线,眼花缭乱,十分养眼。马老五不免窃喜,想儿子也许是个做生意的料,经商也未曾不可,比种田强很多,也就随他去了。先生也想通了,人各有志,哪能強求,也许是天意。
马诚从小就是一个乐善施好的性格,有天先生叫起一个名叫许海的孩子,问曹植的七步诗是怎么说的,许海答不上来,马诚便乘先生不注意递给许海一个小纸条,许海低头一瞟,便念了出来,先生正待要表扬许海,有孩子举手告诉先生,说是马诚递了纸条,先生好生气愤,用竹条打了马诚的屁股,并罚他和许海站了一个时辰才让坐下。这样的事时有发生,马诚就是不改,先生拿他没办法,只好犯一次罚一次,马诚却乐在其中,我行我素。
有一天上课马诚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先生说你这样是对同学不负责任,马诚不服,说自己告诉同学与先生告诉同学都是一样的,难道先生告得而我告不得?我告诉他错了吗?先生一想,也有些道理,从此不再惩罚他了。

转眼马诚在学堂里混了两年了。说是混,其实是攻读了两年珠算,先生很不满意,说这孩子没有一点书兴份,成不了材。马诚很不开心,总觉在先先这里“吃不饱”。有天,先生想出出马诚的洋相,以警告于他。
上课的时候,先生把马诚叫起来,要他背《论语》雍也篇,先生以为他会“抓虾”的,可马诚略加思索便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正往下背,被先生打断,先生问此何意?马诚答道:“智慧之人爱水,仁义之人爱山,智者变通,思如流水,仁者德高,如山岿然。”马嗯诚头头是道,叙于流水。
先生无言,叹惋不已,“这孩子好生聪明,从不好好听课是如何学得的?真聪慧过人,了得,了得,可惜啊”
许海在学堂放在书包里的一个毽子不见了,报告先生,先生问是谁拿了主动交出来,不予追究,可孩子们谁都说没拿,先生亳无办法,这时马诚举手,孩子们都以为是他拿了。
他说:“先生,我有办法查出是谁拿了。”
先生问:“什么办法?”
马诚说:“您在每个学生手心里写一个小小的贼字,再让所有学生把手抄在自己的荷包里,闭上眼睛等待,那些没有拿毽子的人,神仙会给他把手心的贼字擦掉,没擦的就是拿毽子的人。”
先生说:“有意思,看你如何查得。”
先生按马诚说的做了,每个孩子手心都写了贼字,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把手抄在荷包里,等待神仙擦字。
过了一会儿马诚让孩子们睁开眼睛,把手心摊开,一看有个叫陈蚂蝗的手心的贼字没有了。
马诚向先生报告:“拿毽子的是陈蚂蝗。”
先生问:“何以见得?”
马诚答道:“拿了毽子的心虚,想必神仙不会帮他擦的,不如自己擦掉,别人一定以为是神仙所擦。而没有拿毽子的人,心里踏实,相信神仙一定会給自己擦的,即便神先不擦也无畏,自己没拿毽子,半夜不怕鬼敲门。所以手心无贼字的人就是拿毽人。”
先生连连点头:“有道理,这孩子真是聪明过人啦。”果然陈蚂蝗主动从身上拿出毽子还给了许海。先生对马诚更加括目相看了。

一天早学,先生在讲孔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孩子们跟着先生念,马诚却私下又在练珠算。先生好生气,他再也容不了,严厉地对马诚说:“马诚,我教不了你,你走吧!”这次先生真的生气了。马诚慌了,连忙跪在先生面前,向先生认错。先生是个犟脾气,看也不看马诚便扬长而去,马诚只好爬起来背了书包怏怏回家。
这事被马老五知道了,连忙带着礼品去向先生道歉,求先生宽恕。先生不改主意,连礼品都不要,马老五硬㩙,先生又将礼品放在了门外的石墩上,弄得马老五十分尴尬。
先生执意不教,马家无奈,马诚勉强念了两年私塾便下学了。马老五看儿子虽不善读书但倒是个经商的料,也就随他去了。是啊,按着鸡母下不了蛋,做他想做的事吧。
马诚被先生赶出了学堂,在家里嚎啕大哭,这一哭也许哭醒了马诚,也哭醒了马老五,更加知道读书的重要,他俩又去求先生复学。
第二天马老五起了一个大早,买了两斤猪肉带着马诚去求先生,哪里知道先生的气还没消,连门都不让进,仍然不肯收下马诚,马老五只好牵着儿子回家。马老五这次真的生气了,愤懑不己:“你是皇帝老子也不求了!种田照样活命!”
一个犟先生碰上了一个犟学生,无解。马诚见先生不收,自己跑到学堂的窗外听课,每天都去,风雨无阻,先生既也不理他也不赶他,只当没看见似的,依然上着自己的课。人哪,就是生在福中不知福,马诚坐在教室里不好好听课,总打野,如今站在窗外听课反倒不打野了。
有一天上课时,先生给孩子们出了一个对联要孩子们对,却没有一个能对上来的,先生长叹一声,随口说道:“满堂皆无擎天种。”这时马诚在窗外大声说道:“窗外自有揭地人。”先生大惊,朝窗外望去,见是马诚,顿生不悦,问道:“我提问你为何敢答?”
马诚回道:“古有项橐敢问孔子,我为何不能回先生话?”马诚的话让先生为之一震,略带汗颜。
此时先生不但不生气了,反而兴奋了,因为这才是他希望的马诚,一个肯学、善学的马诚。
先生高兴地说:“你对得很好,我再出一联你对如何?”
马诚说:“请先生出题。”
先生说:“你乃钓蟾客,有才理应读经卷。”
马诚脱口而出:“我虽折桂人,无钱怎能入学堂。”
先生大喜,连连叫道:“有才,有才。”先生要马诚进屋来,拉着他的手说:“孩子,我收你,我还不要你的学费。”马诚大喜,跪在地上连连磕头,说再不惹先生生气了。从此师生重归于好,和睦相处,马诚的学业也大有长进。
马诚跟先生又学了一年,十岁那年离开了先生,先生说,再学一年恐怕我都交不了你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