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走进学校那一年
荣玉奇
我上小学那一年,好像我才7岁(6周岁),当时的情景记得很清楚。
我们那个村子是一个比较贫困的农村,当时是一个只有一百多户的小村子,全村人口约700人。当时已经解放了,贫苦的农民分得了土地,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读书认字。我家祖宗五代皆是布衣,目不识丁,从来还没有过读书人。可能是基于这种思想,我父亲将我送进学堂。
我们那个小村子,并没有专门的房舍作为学堂,我入学时,学堂临时设在一所祠堂内。这座祠堂就在我家的胡同口,从我家到祠堂,只有几分钟的路。学校只有很破旧的课桌,学生入学都需要自带凳子。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我虽然已经7岁,但个子却很矮,坐在凳子上,双脚还挨不着地。
入学那一天,母亲将预先为我缝制的新书包跨在我肩上,里面有新课本和父亲为我买的一块石板。那个年代农村还比较落后,一二三年级的学生没有作业本,而是将作业用石笔写在石板上。之所以用石板,是因为写完字,可以擦掉,可以反复写,这样就可以省钱买作业本了。
不知什么原因,当时我对上学读书,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新奇和兴趣,也许就像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的那样:“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总之,我幼小的心中,感觉一上学就不能自由自在地玩了,因此,对上学是很不情愿的。父亲为了哄骗我去上学,采取物质刺激的手段,专门为我买了我爱吃的甜瓜。于是,我肩背书包,嘴里啃着甜瓜,父亲替我扛着凳子,护送我到学堂。
就这样,我小学的学习生活开始了。令我记忆犹新的是,老师为我们上的第一节课是语文课,这第一课的课文题目叫“开学”,全文只有区区三个字——“开学了”。由于当时还没有推行简化字,这三个字的前两个字都是繁体字——“開學”,特别是那个“學”字,很复杂,有16笔之多,很令一个刚入学的孩子头痛。我用石笔在石板上反复练习,才歪歪扭扭地写下这个可恶的“學”字,而且这一个字,就占了大半个石板。第二课的题目是“上学”,课文比第一课多了一个字:“我们上学”,我一看又有那个笔画很多的“學”字,于是对语文课,充满了厌烦之情。
不知什么原因,过了几个月,学校由祠堂搬到村子西头,一座庙宇改成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