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 人 》
文/易 之 中
辛弃疾的《青玉案 - 元夕》中的结尾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句中的“那人”,是指什么人?有人说是“女人”,是指前面提到的,笑语喧哗,香气飘溢的那群美女中的其中一位。也有人说是“男人”,是指作者自己。我本人把票投给后者,这个“那人”,是个男人,是指作者自己,是指辛弃疾。

“赋比兴”是古诗词的写作的主要手法。如果“那人”是指作者暗恋的美女,那词的意境就欠缺高度。如果“那人”是个男人,是指作者自己,那词意的境界,就马上有了“远方”。元夕之夜,一派热闹,四处灯火,宝马香车,美女盈盈,灯红酒绿,但作者却依然在灯火之下读书写诗。作者没有去凑热闹,作者没有虚渡年华,作者没有随波逐流,作者并不庸俗,作者在充实自己之中渡过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一句写得最是精彩,写出了作者的与众不同。这与润之的“她在丛中笑”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她在丛中笑”的“她”,也是指作者自己。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种诗词的三种境界说呢?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其实,王国维也是用“赋比兴”的手法去说事,是借用诗词的“名句”去比喻诗词的境界。诗词的三大境界:第一,诗词的境界首先是要有高度。境界有高低,但诗词的境界宜高不宜低。第二,诗词的境界要清雅。俗肥清瘦。肉肥竹瘦。“人比黄花瘦”的境界就比“土豆烧牛肉”的境界要清雅。第三,诗词的境界要与众不同,别具一格。不要跟风,要有独创。别人写梅花的洁,梅花的香,但你却写梅花在丛中笑,那你就会成为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人。

诗词的核心,诗词的关键,诗词的生命,诗词的灵魂,是境界!是精神!是升华!
2022.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