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雄不老 祖国万岁
——抗美援朝老战士张金坡
文‖程咏
我面前呈现的是四件饱经战火风霜的革命历史文物,第一件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在1951年颁发的二等功臣奖章;第二件是抗美援朝19兵团65军颁发的朝鲜开成二等功奖状;第三件是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订制的赠给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搪瓷茶缸;第四件是志愿军总部1952年配发的志愿军学习小字典。七十年的荏苒岁月,这四件被抗美援朝老兵,九十岁离休老人张金坡张大爷精心保存下来的珍贵历史文物,依旧历久弥新。看着它们,我似乎被带进了那个激情燃烧的烽烟岁月。
1942年2月,19岁的张金坡在家乡黄骅参加了革命,随即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补训旅,参加解放战争。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以后,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彭德怀元帅为司令员,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驰援朝鲜,打响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第一枪。1951年2月,65军奉命入朝参战,张金坡跟随194师炮兵团跨过鸭绿江,踏上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当时的炮兵团团长储绍孟,政委王克。储绍孟团长河北省博野县人,在第五次战役中带病坚守岗位,积劳成疾,牺牲在眉山里。
194师是由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8纵队第23旅改称而来,194师团以上干部,多数为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干部,营连干部都是经过抗战洗礼的新生代。而基层士兵都是来自冀东大平原的子弟兵,部队纯洁,纪律严整,作战英勇。1951年2月至1953年10月,194师随65军入朝参战以来,攻坚必胜,歼敌9482人,涌现出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弧胆英雄陈超等。
炮兵团在得知要开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便立即行动起来。一边进行针对性的实战训练,包括防空袭,防化学武器,交叉炮火封锁,远距离炮火支援等;一边学习上级下发的材料,宣讲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美军飞机轰炸鸭绿江北岸我国领土,以及美军在朝鲜的种种倒行逆施的暴行。经过整训的炮兵团,斗志昂扬,气贯长虹,表现出大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张金坡也就是在这次整训中,因为有着初小毕业的学历,识文断字,而被选拔为通信连话务员。
1951年2月24日晚,65军194师从鸭绿江边的九连城,穿越冰封的鸭绿江,开进朝鲜国境。虽然是炮兵团,但是每个战士全副武装起来,包括枪械、弹药、给养、被褥等,也有百斤的份量。为了避开美军飞机轰炸,炮兵团辎重只能夜间行军。部队从新义州向南经过龙川、盐州、宜川、定州、江东等地,于3月15日到达三八线以北的大坪地区,行程24天。
四月中旬的朝鲜,虽然已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但是朝鲜中部临津江冰封还未完全消融。4月22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起了第五次战役,65军194师的任务是扫清临津江左岸英军第二十九旅守军,再突破临津江防线,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歼灭沿江据守的英军第二十九旅主力。炮兵团的任务是构筑隐蔽炮兵阵地,为步兵突击打开正面攻击路线。4月23日随着194师炮兵团近百门山炮、追击炮的猛烈延伸炮击,强渡临津江的战斗打响了。
在师长赵文进的指挥下,580团和581团作为194师的先头攻坚部队投入战斗。英军第二十九旅因为怕被志愿军歼灭,早在前一日就将主力部队从临津江左岸撤离回至右岸。高歌猛进,畅通无阻的我194师两个先锋团,异常顺利地抵进到临津江左岸的高浪浦里。
580团团长武宏命令一营从英军搭建的临时桥上过江,三营涉水强渡四十米江面。负隅顽抗的二十九旅一边立刻用榴弹炮和重机枪封锁桥面和江上,一边紧急呼叫美国轰炸机助阵。霎时,战场上枪林弹雨,子弹炮弹如大雨瓢泼而至。大桥被炸得摇摇欲坠,江面上一片火海。虽然只有一米多深的临津江,却水流湍急,寒冷刺骨。英军炮弹的连击,美军飞机的扫射,使得我渡江志愿军战士寸步难行。尤其是轰炸机投下的子母弹,杀伤力巨大,许多战士因负伤跌倒,而被湍急的江水冲卷而去,失去了生命。
危急时刻,张金坡所在的高炮第三营和十一营飞速赶到,随即投入战斗。高炮营的对空射击,使得美国轰炸机再也不敢低空俯冲扫射。趁此机会,江中半渡的580团三营迅速冲上右岸滩头。猛龙过江般的三营向英军江防阵地发起侧面猛烈攻击,打得英军自顾不暇,腾不出手来封锁桥头。此时一营乘机冲过江桥,从正面向英军发动攻击。在承受581团一波冲击之后,英军全线溃退,落荒而逃。
作为通信连战士的张金坡的任务,就是要保证炮兵团无线和有线的通讯线路畅通,排查故障、修复线路,确保命令准确及时下达到各个基层连队。无线通讯虽然方便及时,却因为是明语通话,保密性不强,只能用在非关键和保密的状态。有线通讯保密性强,却非常容易因敌机轰炸,火炮攻击,乃至敌军特工破坏,而失去持久有效的联系。为保障通讯畅通,需要随时维护和抢修。
部队里有句俗话:不打仗是新兵,打了一仗是老兵。经历过解放战争的张金坡,此刻已经是真正的老兵了。临津江战役中,炮兵三营的通讯电线十几次被美国轰炸机炸断,张金坡每一次都会及时跟进接通电线。一次,张金坡正在隐蔽战壕里用无线电发报,美军的轰炸机高空投下一枚重磅炸弹,数米高的无线接收架杆瞬间被炸断上了天,爆炸声震得他眼冒金星,脑袋嗡嗡,一时半会缓不过神了。缓过神来的张金坡一面招呼战友,一面搬起五十多斤重机器,一瘸一拐的躲到一块巨石下面。果然不出他的预判,几分钟以后,又一发炸弹落在了他刚才发报的战壕里。
通信兵虽然不是在最前线冲锋打仗,只是担负保障指挥通畅的任务,但也是敌人重点袭击的目标。无论是美国鬼子的炮兵,还是狙击手,专门盯着背负线箱的通信兵打。几乎每一次执行任务,都会有流血受伤,甚至牺牲。美国鬼子的狙击手枪法准,只要一冒头,保准好不了。所以张金坡他们这些通信兵每次架设检修线路,都要耍点小花招。声东击西,草木皆兵,移形换影,具体操作起来,就是相互掩护,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既迷惑了敌人,又保证了安全。
张金坡个子不高,瘦小精神。翻山越沟如走平地,上高下低赛过猿猴。架杆接线,手脚利索,业务能力出众,机智勇敢过人。尤其是晚上执行任务,张金坡最是得心应手。
有一次,已经是深更半夜。美军无的放矢的炮弹刚好炸断了通往团部的电话线,张金坡一个人去巡线抢修。张金坡一会儿低着头小跑,一会儿匍匐前进,一会儿又一动不动。虽然天色黑暗,但还是被美军狙击手发现了。狙击手连续两枪,子弹都擦着他的脑瓜皮飞过,虽然都没有打中,但是压制的他也不敢冒进。眼看断线就在眼前,自己却寸步难行,连头都不敢抬。张金坡眼珠一转,计上心头,把头上的军帽用小树枝挑起来。山谷里夜风大,树枝软,军帽在枝头摇摇晃晃,忽左忽右。又把军挎包,故意露出一角,放到另一面。趁着美军狙击手心生疑惑,犹豫不决的时候。张金坡一个就地十八滚,牙咬手拉,一个喷嚏不到的时间接通了电线。线接通了,张金坡也就不着急了,躺在沟洼悠悠哉哉地听起了夜猫子叫,跟美军的狙击手玩起了心理战。
1951年5月21日,血战金谷里的战斗中,194师承担的是机动防御任务。各团交替掩护转移,迟滞消耗敌人,以配合主力部队向北转移。炮兵团的主要任务就是驱赶美国轰炸机袭扰,远距离支援步兵。这次战斗因为张金坡表现英勇,被上调到营部做无线电报务员。
1951年8月底,194师奉命开赴开城以北地区,接替64军部队防务,承担着保卫开城的光荣任务。开城位于朝鲜三八线以南,汉江以北,临津江以西地区。1951年7月10日,中朝方面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第一次停战谈判的地方。开成战役,主要是67高地的争夺战。67高地地理位置很重要,位于谈判会址板门店以南五公里处,其归属直接影响到谈判。就是这次战役,涌现出了“向我阵地开炮!”的特级战斗英雄,582团6连24岁的副指导员赵先友,以及一等功臣刘顺武、关景春等八位志愿军战士。
作家巴金在朝鲜采访中,听到了582团6连赵先友和众多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构思写出了小说《团圆》。这就是后来改编成电影片的《英雄儿女》,剧中王成这一英雄的艺术形象就来源于赵先友和刘顺武。
在开成战役中,张金坡所在部队荣立了集体二等功。当时配合攻防67高地的高炮团,不仅准确地数次炮击美军攻击部队和坦克,还炮火攻击掩护反击小分队冲上阵地,为取得开成战役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时代表团团长李克农表扬炮兵团,打得好,打出了军威。
朝鲜战场不仅战斗激烈,艰苦卓绝,而且生活也是前所未有困难。因为营养缺乏,后勤供给困难,张金坡和许多干部战士不仅得了夜盲症,烂嘴角,还长了疥疮。夜盲症喝松针熬的水,还算比较有效的一种土办法。疥疮不好治,瘙痒起来如百爪挠心,狠起来用烟头烧。满嘴生疮,怎么办?有战士出主意含冰水。零下三十度,在朝鲜的冬季很平常。手都不敢轻易往外伸,别说喝冰水。张金坡一咬牙,捧着冰水就往嘴里送。偏方治大病,还别说,这含冰水,还真能治好口疮。
当时的志愿军战士每次战斗时,只能随身携带七天的口粮。就是这样,所谓的口粮也只不过是炒面。炒面配给据说是由当时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李聚奎将军想出来,把西北人民的炒面带到了朝鲜。炒面的组成是这样的七成小麦,三成玉米、豆类、杂粮,炒熟加盐,再磨成粉,装在布袋里随身携带。炒面的好处在于长期不变质,不变硬。炒面直接吃,又干又噎,难以下咽,但是配上朝鲜漫山遍野的雪做引子,还算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当时乐观主义精神的志愿军战士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想吃的好,全在美国鬼子手里缴。吃上一顿缴获的美国大兵配给口粮,那可是战士们开心快乐的一件事。张金坡张大爷后来讲给孩子们最津津乐道的一件事,就是一口气吃了一盒牛肉罐头,半盒黄油,美的睡觉都咧着嘴笑。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署。中国志愿军以英勇的牺牲,不屈的精神,打赢了这场决定新中国命运的战争。回国后的194师驻守张家口地区,戍卫首都。
1956年7月,二十五岁的张金坡,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复员后的张金坡一直从事财会工作,曾任北大港水产管理局财会,1991年12月,在天津市南郊区广播站财会离职休养。
我之所以熟知张金坡张大爷,是因为他是我小时候同学的父亲,而且我们两家住的很近。张金坡张大爷在我的印象中,工作认真,生活朴素,作风严谨,沉默寡言。但是说起来曾经浴血奋战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故事,张大爷总是会激动不已,目光坚毅,仿佛一下子回到了血雨腥风的朝鲜战场。
昨天,我去看望张大爷。出门时,看到墙上张大爷手书的两行大字:英雄不老,祖国万岁。就是这八个刚劲有力的大字,让我体会到了老一代革命者的英雄气概和光辉风采。


作者简介:程咏,天津作家协会会员,中远海运集团作家协会会员。走遍中国,走遍世界,履历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