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三家分晋”到韩国建都
按理说,从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连续多年的混乱局面到这里应该告一段落,各诸侯国之间似乎出现了短暂的平衡,老百姓也应该喘口气了。然而,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这时又出现了一个重大事件,从而改写了历史。
这个事件就是发生在春秋末年的韩、赵、魏三家分晋。由于晋国从献公时起订下一条规矩,不许立公子、公孙为贵族,于是凡属公子、公孙只好离晋而仕他国。后来,晋国内部的韩、魏、赵、范、智等代表新兴势力的六卿同晋国旧贵族进行了激烈斗争,旧贵族日趋没落。六卿各自采取革新措施,以期发展实力,其中尤以韩、赵、魏的改革最为彻底。后来赵又灭范氏、中行氏,迫使他们逃出晋国。春秋末年,智氏最强,赵联合韩、魏消灭智氏。晋长期的卿大夫兼并战争告一段落,三家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除晋国的最后国君晋静公,从此晋国一分为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之后,韩国最早经营的范围仅为黄河以南虢国领地(今三门峡、陕县)及卢氏一带。此时,具有雄才大略的韩国开国之君韩武子,不忍就此屈就于豫西山区的弹丸之地,便率军翻过崤山,东出洛川,以窥周室。经过一番打斗,便把今宜阳、洛宁一带收入囊中,并在今宜阳韩城建都。
相传韩王在当年选择建都地址时,第一方案是选在洛宁金门川东边的一个原头上(今陈吴谷圭原)。这里原头突兀,地势平坦,周临绝壁,南依莲花寨,北对洛河川;向东可以俯瞰洛阳,觊觎中原;向西可以熊耳山、崤山为屏障,抵御来犯之敌。既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冲,又是一个居高临下的战略高地。然而,据说是一个来自楚国的云游老道以“韩王属鼠,这里西北角有个猫古洞,老鼠遇见猫,凶多吉少” 为由,说服韩王把都城最终建在今宜阳韩城一带,以致为筹建都城拉来的许多木头都腐烂在这里。故此,人们后来把这个地方叫“万木原”或“沤木原”。另外,还有人说韩国当年虽未在此建都,可韩王的一个公主曾来到此地,在万木原南边的半山坡上建了一个“皇姑庵”又在坡顶建了一座“望京楼”。韩王的女儿清寂无聊时就是站在这座楼上眺望京城(韩城)的。
且说,在宜阳建都后,继续向东扩张。当时,洛河漕运相当发达,韩国把从各地掠夺来的财产、粮食、能士都集中到这里,据史书记载:当时 “宜阳城方八里,才士十万,粟支数年”,也就是说,当时的韩国人才济济,军力强盛,且供给充足,是个富国,仅官仓里的粮食就可以维持多年。不过,随着韩国的进一步东扩,国都很快就搬到了阳翟(今河南禹县)。后来韩国灭了郑国,又把都城迁到现在的新郑。
据近几年考古发掘,韩都宜阳故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2150米,东西宽1843米,分宫城和郭城两部分,总面积310万平方米。其中宫城位于故城的西北角,北部向外突出,坐落在山坡上,南部与郭城相连;郭城的东、北两面各有一座城门,在两面城墙外发现有明显的护城壕遗迹,在北墙外侧还发现有五个“马面”(亦称墩台、墙台),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马面”遗迹。此外,考古人员还在郭城西北部发现有大型建筑基址三处,烧窑群一处,东西、南北方向的大道各一条。在郭城的周围还分布着许多与之相关的墓葬、烽火台等遗迹。
韩国当年在开国之初,首先以卢氏为中心经略熊耳地区,把卢氏发展成一个商业城市,并在这里铸造了 “卢氏”布币。后来,在宜阳建都后,就在卢氏和宜阳之间修筑大道,史称韩国驰道,也叫韩卢道。这条古道从那时开始直到后来一两千年间,一直是洛阳通向卢氏、灵宝甚至关中的一条主要通道。
来源:《洛宁史话》
作者: 周流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