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静观十三陵(5)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静观十三陵之五
按照昨天的叙述顺序,今天我们先说一下明十三陵中的明昭陵。
那么,明昭陵的具体情况如何呢?我们根据有关资料的介绍获悉,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垕,即年号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据介绍,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
另外据介绍,昭陵的陵园建筑面积为35000平方米,现存有完整的祾恩门、祾恩殿及其东西配殿,和方城、明楼、宝顶等。如前所述,这里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载垕和他的三位皇后。

十三陵
还有就是明朝灭亡后,昭陵先后遭到两次破坏。公元1644年,战乱中明楼遭火焚;清朝康熙三十四年,也就是1695年3月5日,大雨滂沱,雷电交加,陵恩殿和两庑配殿又遭雷击起火,陵卒拼命扑救,只救下了两庑配殿,陵恩殿被彻底烧毁。随着岁月的推移,到了乾隆年间,两庑配殿和陵恩门又相继残坏。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也就是1785-1787年的时候,清政府为缓和民族矛盾,重新修葺明十三陵。昭陵也在修葺之中。
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修葺的项目只有明楼、棱恩门、棱恩殿三项工程。这次重修,虽然使陵园制度稍趋完备,但却改变了原有建筑的规制。
我们接下来再说一说明楼的斗拱。据有关资料介绍,依明朝制度各陵均为上檐单翘重昂七踩斗拱,下檐重昂五踩斗拱。而修葺后的昭陵却变成了上下檐均为单翘单昂五踩斗拱。明楼内还增加了条石券顶。棱恩门、棱恩殿虽然重建时间数没有大的变动,但都缩小了尺度。棱恩殿,原制面阔五间约30.38米;进深四间,约16.77米;清代重建后,面阔间数没有改变,尺度却缩小为23.3米。进深改为三间,尺度缩小为11.92米。
我们再说一下棱恩门,其原为面阔三间,18.44米,进深二间,8.04米;清代重建后面阔缩小为12.52米,进深缩小为6.77米。陵内的两庑配殿和陵前的神功圣德碑亭不仅没有重建,而且残垣断壁也被拆除。只在碑石周围旧亭基上修建了一周宇墙。此后,长达200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修缮。昔日壮丽的陵园建筑满目凄凉,只剩下残坏的明楼和陵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