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静观十三陵(4)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静观十三陵之四
按照我们计划的顺序,今天我们走近明十三陵中的定陵看一看。
那么,明定陵其具体情况又如何呢?对此,我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获悉,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该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的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也就是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间。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
我们注意到,该陵的占地面积达182000平方米之多,它是十三陵中唯一的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另外,我们还欣慰地告知大家,其定陵的地宫是可供游人参观的。
我们还透过有关资料获悉,定陵早在万历帝生前就开始营建,万历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584年开工,历时6年的时间才完成,耗银八百万两。其陵墓建成时皇帝只有28岁,直到1620年才正式启用。

十三陵
另外,据介绍,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它的地面建筑共占18万平方米,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一座。陵的正门前方是三卒汉白玉石桥,过了桥是高大的碑亭。其亭的周围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监等建筑物300多间。
不仅如此,再往后这里还有陵园最外面的围墙——即外罗城,也就是围墙外边的围墙。
除此之外,陵宫的总体布局亦呈现前方后圆的形状。其外围是一道将宝城、宝城前方院一包在内的“外罗城”,城内面积约18万平方米。有文字这样的描述说:“铺地墙基,其石皆文石,滑泽如新,微尘不能染。左右长垣琢为山水、花卉、龙凤、麒麟、海马、龟蛇之壮(状),莫不宛然逼肖,真巧夺天工也。”又谓:“覆墙黄同瓦瓦,刻砖为斗拱,檐牙玲珑嵌空,光莹如玉石。甲申之变,寸寸毁之,而不能尽毁也。”外罗城仅前部正当中轴线位置设宫门一座,即陵寝第一道门。其制,黄瓦、朱扉、设券门三道。
叙述到这里,我们再补充说明一下,这里的外罗城内,偏后部位为宝城。其宝城之前,在外罗城内也设有三进方形的院落。
那么,十三陵中的定陵其三进方形院落又是怎样的呢?
这里我们也不妨根据相关资料的介绍,再简单介绍一下。
关于第一进院落,前设单檐歇山顶式陵门一座,制如外罗城门,为陵寝第二道门,又称重门。其左右各设有随墙式掖门一道,院落之内无建筑设施,院落之前,也就是外罗城之内左侧,建有神厨三间,右侧建有神库三间。
关于第二进院落,其前墙之间设祾恩门。其制面阔五间,通阔26.47米,进深二间,通深11.46米,其下承一层须弥座式台基。另据介绍,台基之上有龙凤望柱头式的石栏杆及大小螭首设置齐备,前后还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等。
关于第三进院落,其前墙间建有陵园最主要的殿宇——祾恩殿。其形制为重檐顶,面阔七间,也就是通阔50.6米,进深五间,通深28.1米,下承须弥座式台基一层,围栏雕饰同祾恩门,台基前部出有月台,月台前设三出踏跺式台阶,左右各设一出。另据了解,此殿有后门,故台基的后面亦设踏跺式台阶一出。其中,后面一出踏跺及月台前中间一出踏跺设有御路石雕。刻龙凤戏珠(左升龙,右降凤)及海水江牙图案。祾恩殿左右各设随墙式掖门一座,院内沿中轴线设有两柱牌楼门(棂星门)一座、石几筵一套。此外,牌楼门的两柱作出头式,白石雕成、截面为方形,顶部雕坐龙,前后戗以石抱鼓。石几筵,由石供案和石供器组成,石供案作须弥座式,石供器由香炉(一座)、烛台(二座)、花瓶(二座)组成。
不仅如此,由于宝城的隧道门设于宝城墙的右前方,帝后棺椁在享殿(祾恩殿)内举行“安神礼”后,必须途经外罗城内能进入宝城的隧道门入葬玄宫,同时考虑到建筑设计的对称性,在第三进院落左右两墙又对称地设有随墙式掖门各一座。
我们还注意到,定陵外罗城之前,左侧还建有宰性亭、祠祭署,右侧建有神宫监、神马房等附属建筑。
定陵卫的营房则是建于昌平城内。其中,定陵祠祭署的建筑布局是中为公座,也就是办公用的正厅;后为官舍,前为门。神宫监有重门厅室,房屋多至300间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