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静观十三陵(3)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静观十三陵之三
今天我们还是先补充完善一下昨天尚未结束的话题,也就是关于长陵的这个话题。
昨天我们说到长陵是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那么,这三进院落又都是什么呢?此时此刻,我们结合相关文字资料来阐述一下,有些是根据记录整理的。
关于第一进院落,有关资料显示,这里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已拆除并封塞)。院内,明朝时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十三陵
关于第二进院落,有关资料显示:前面设殿门一座,名为祾恩门。据《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陵殿名为“祾恩殿”,殿门名之为“祾恩门”,始于嘉靖十七年,也就是1538年的时候,是世宗朱厚熜亲易佳名。
其中,“祾”字取“祭而福”之意,“恩”字取“罔极之恩”意,长陵棱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也就是通阔31.44米,进深二间,通深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头的后尾作斜起的杆状,与宋清做法皆不相同。室内明间、次间各设板门一道,稍间封以墙体。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书“祾恩门”三金字。“稜”字系后世修葺时误写。门下承以汉白玉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其栏杆形制,为龙凤雕饰的望柱,和宝瓶、三幅云式的栏板,台基四角及各栏杆望柱之下,各设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龙头)。台基前后则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其中路台阶间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浅浮雕图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腾浪涌,海水中宝山矗立,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矫健的巨龙在云海中升降飞腾,追逐火珠,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关于第三进院落,据相关资料介绍,即祾恩门,其两侧还各有掖门一座,均作随墙式琉璃花门,门上的斗拱、额枋,门顶的瓦饰、椽飞均为黄绿琉璃件组装,在红墙的映衬下格外分明。院内,北面正中位置建有高大巍峨的祾恩殿。
据了解,关于这座大殿在明清两代,是用于供奉帝后神牌(牌位)和举行上陵祭祀活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