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上)
这里曾经是皇室太庙,如今的这里是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现在我们就走进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掀开它不为人知的过去,再来了解一下它的今天。
如前所述,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其前身是皇室太庙。
根据我们查阅相关资料获悉,曾经的皇室太庙,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也就是1420年,明嘉靖、万历和清顺治、乾隆年间都曾重修、 改建,是明、清两代封建皇帝祭祖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把太庙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并将其交给北京市总工会作为工人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还于195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正式开放。正因为如此,郭沫若同志曾欣然作诗:"昔为帝王庙,今作文化宫。"

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
另据相关史料记载,曾经的太庙在明代时供的是朱元璋、朱棣等人。1644年清兵入京后, 福临称帝,把他们先人的牌位从沈阳请到北京,供在太庙,将明皇的祖宗牌位迁到今天的阜成门大街路北的"历代帝王庙"里去了。
时间到了辛亥革命后,当时按照"南北军代表"制定的"清皇室优待条件"规定,城内宫殿坛庙等应归国家来管理,但包括太庙在内的,一直到1914年,才将三大殿以南部分归当时的北洋政府所管,不久,社稷坛改造为中山公园。中山公园开辟南大门 时,为了对称,也在太庙南墙上开了一座门,即今天文化宫的正门,但是当时一直没有开放。
另据有关资料介绍,1924年溥仪被赶走后,太庙开辟为"和平公园",不久又被改为"故宫博物院分院",向游人售票开放。当时的人很少,只有参天古柏,到处都一片寂静。
我们前面说过, 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前身是皇室太庙,其占地19.7万平方米。为了突出祭祖的主旨,四周围以三道红墙及层层松柏,衬托起金碧辉煌,错落有序的建筑,营造出一种神秘肃穆的气氛。其建筑采用中轴对称式布局,琉璃门、汉白玉石拱桥、戟门、三大殿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井亭、神厨、神库、配殿依次排列于两侧。亭殿(前殿)是皇帝举行大祭活动的场所。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殿内地铺"金砖",梁柱为名贵的金丝楠木,气势雄伟,比故宫的太和殿高2米,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寝殿是供奉帝后神位之处。祧庙是供奉皇帝远祖神位之处。
那么,在此我们还要再简单地说一下太庙。太庙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规模最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是古代最重要的宗庙建筑,堪称"天下第一庙"。前面我们也说过,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提议,政务院批准辟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毛泽东主席亲书匾额,成为首都职工的学校和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