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年那些俗事
陈道俊
(一)
关于过年的俗事,流传数千年,各地都有各地的风俗,有不同的规矩,除了大年全国统一时间,其它都有各地的规矩,比喻,小年北方是腊月二十三过,南方是腊月二十四过,习俗共是五花八门,夙愿也各有不同。
我们这个地方,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天主要是祭灶王,原古都是祈祷来年五谷丰登,有个好收成,延续到近代,人们不再单单是祈愿食物,更多的是祈求平安健康,望子成龙。
我说个真实年俗的现代版也是我家的故事。
堂叔父亲早逝,父亲去世时,堂叔还年幼,当时姑妈未嫁人,母亲姑妈跟堂叔相依为命,堂叔自小有痨病,体质很弱,母亲姑妈都明事理,有远见,供堂叔上了好多年学,在那个年代算是学问人,堂叔成年后,在生产队当了会计,由于家境与痨病的因素,堂叔一直没娶上媳妇,都说痨病遗传,怕影响后代。
堂叔是非常幽默的人,能说好逗,人缘特别好,就在近40岁那年(具体岁数不记得了)过小年发纸马,(纸马就是灶马,请来家的灶王顶端印有一个小马,剪下来烧掉,灶王骑上快马上天祈福)千古年来,发纸马的统一夙愿都是念道“灶王爷,灶王娘,吃了古扎上天堂,少带事非,多带五谷杂粮。”(古扎指饺子)那年不知道是堂叔真心的愿望,还是耍贫嘴逗老人,边点纸马边念道“灶王爷,灶王娘,吃了古扎上天堂,五谷杂粮我不缺,就是缺个嫚她娘。”
其实堂叔只是那么一说,压根就没想会灵验。还真是巧,出了正月就有媒人上门提亲,堂叔是又惊又喜,满口答应,相亲那天,两人是一见如故,就在当年喜结连理。
婚后还真生了两个闺女,日子过的称心如意,堂叔由于自小就体弱,过世有点早,留下我堂婶和我两个堂妹。现在堂婶身体健壮,两堂妹日子过的都很富裕,后继有传人,幸福又美满。

(二)
“二嫚啊,娘跟你说个事。”
“娘,你待说啥?”
“你今年都十拉岁了,长的这一点点,我试着愁的慌,老是不长个怎么能嫁出去啊。”
“娘啊!你不用愁,我还小,还能长高的,就是长不高,嫁不出去,我就在家伺候你,养你老不是更好吗。你愁什么。”
“傻孩子,闺女长大了都是要嫁人的,你嫁不岀去是娘一辈子的心事。”
“娘,你别制下些万年愁,万一有人喜欢我呢,”二嫚说完,嘎嘎的笑了。
“我听老人说,年午更了叫叫,来年就肯长了,快来年了,年午更了我给你叫叫。”
“娘,怎么个叫法?”
“赶午更头我问你长的多么高了,你就照着个高东西说,你就说和什么什么那么高了。”
“那个能管用?叫叫就能长高了?”
“你别不信,听话,好好想着,我问你,你就快说。”
二嫚笑了笑,朝娘做了个羞答答的鬼脸“嗯,记得了。”
过年这天,娘问二嫚“我那天跟你说的话你记得了?”
“想着了,娘。”
大年午更吃了饺子,孩子都得去堂前给老人磕头拜年,二嫚给爹娘磕完头,娘问二嫚,“二嫚,你长的多么高了?”
娘这一问,二嫚慌了,忘了该说跟什么一样高了,就在堂屋打量,找个高东西说,一抬头看见山墙上挂着油壶,挂的挺高的,随口跟娘说“跟油壶那么高了。”
娘听后气的两手一拍大腿,年午更不能说丧气话,只是叹了口气“唉!”
你可别不信,有些事不得不忌讳,二嫚来年是一丁点儿都没长高。娘埋怨一年二嫚不会说话。

(三)
过年不单是习俗多,讲究多,忌讳更多。
每进腊月门,大人就会教导孩子,过年注意的若干事项,由其是午更了,不能多说,说话要挑吉利话说。
老李两口子老来得子,起名得福,两口子对儿子是倍加宠爱,年午更吃完饺子,得福娘就给得福扒瓜子吃,娘扒一个递给得福,得福一张口填了嘴里,随口说道“一个人(仁)”
娘给他一个,得福就说一个人,娘听着别扭也忌讳,就嘱咐得福别说话,结没声的吃(不出声)娘不再一个仁一个仁的给得福了,娘扒了一小把瓜子仁放在得福手里,得福滋的一把填了口了跟娘说“一口人。”娘心里咯噔下子,硬是憋住火什么都不敢说。
得福娘又将一小把瓜子递给儿子时说,“别一口填了,奏若干口吃,”娘想补救讳语。
得福接过瓜子仁又一把填口里时,刚想起娘的嘱咐,就想留下些再一口吃,一看手里就留下一个瓜子仁,伸手给娘看看,意思就是让娘看看他没一口吃了,讨好的说道“还剩了一个人。”
娘气的一把把手里的瓜子摔了一炕,哼哧哼哧的生闷气。
来年村里闹温疫,得福家真的就剩了一口人。

作者简介
陈道俊,网名追风,青岛西海岸新区人,山东省诗词协会会员,黄岛区诗词协会会员,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常务副主席兼副总编,青岛西海岸新区诗歌学会副会长,喜欢写作,文字朴实。作品常见于文学出版社及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