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作家:胡绍阳
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胡笳
仪陇县大仪镇自力村一组杨卫东家 : 一家三代 10人患了一种“无名病”一一因家庭经济困难,未到医院检查,不知病名。现年55岁的患者杨卫东向笔者介绍,这种带有遗传性质的病症状是:年龄在18岁时,病就悄悄袭来,首表现为四肢筋脉松弛软弱无力,脚打拐,手异向,肌肉萎缩,类似小儿麻痹症的后果。从无力行走到半瘫到全瘫,全瘫10年左右,60岁左右去世。杨卫东的祖母李圣恩在1939年首先得这种“怪病”,其后是杨卫东的父辈杨永志、杨永慧等4人得这种病,然后是杨卫东、杨卫兴等5人得这种病。“我们虽得这病,但也成家生子,可怕的是这病若找不到病因,传给了我们的子女,子子孙孙也得不到安宁”杨卫东痛苦地说。

图为:杨卫东开办的小商店。
自力村有座远近闻名、 海拔785米的大仪山,山清水秀。据《仪陇县志》记载,1908年,澳大利亚传教士贝永光来到大仪山传教,建立“福音堂”,并在“福音堂"设立“福音诊所”和“孤孩院”。杨卫东的祖母李圣恩便是当时“孤孩院"收养的孤女孩。1938年6月,李圣恩在“福音堂"的撮合下,与当地医生杨福弱结为夫妻:谁知婚后不久,李圣恩在18岁时便遭到“无名病"的袭击。

图为:杨卫东的家(大仪山福音堂原址地)

图为:大仪镇自力村村民杨卫东。
为查寻“无名病”的病根,杨福弱将生平省吃俭用的积蓄全部用在一家三代10个病人身上,但均无效果。到目前为止,李圣恩和她的儿子杨永志、杨永慧已被“无名病”夺去了生命。多年来, 杨卫东等因患“无名病”而无法外出打工挣钱,生产、养殖等靠家属维持,年年入不敷出,子女读书的学费、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等都要靠借贷。现在,全家已负债累累。因无钱,杨卫东等没有一人到大型医院检查医治,只是通过信函、电话向医院作过询问,有的医生答复该病为“进行性肌肉萎缩症”。2000年3月16日,山东临朐肌肉萎缩治疗中心负责人贺光明给杨卫东回信说:“肌肉萎缩是个临床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的名字,很多疾病可以引起肌肉萎缩无力这一临床症状。因此,治疗必须有几个项目的检查报告单,才能确诊是什么病及如何治疗用药。检查项目为:肌电图、心肌酶、肌肉活检、24小时尿肌酸测定等。”
截止目前,杨卫东家庭7个“无名患者中,有2人被市、县残联评定为肢体全瘫,有5人被评定为二级肢体残疾。常言道“人间自有真情在”。近年来,杨卫东一家遭遇引起了大仪镇党委、政府的关心,逢年过节也要为其解决一些困难补助,并帮助其办了小百货商店和娱乐茶园。杨卫东这一家的“无名病”希望得到医疗机构和有关方面的关注,为其排忧解难,希望大家为这个不幸的家庭作出一点爱心奉献,真诚渴望这户人家走出困境飞得更高!
作者:胡绍阳 (中国乡村作家)



作者简介:胡绍阳,男,现年57岁,大专文化,国家执业医师。中国乡村作家,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刊物发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