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在重组家庭中的孩子,面临怎样的心理环境?青年作家古里果在最新长篇小说《暖方》中,立体而深刻地呈现了多个重组家庭中不同角色爱与恨的纠缠。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宋姞怜、郁晚和都灵成长于重组家庭,他们面对相同的主题、不同的困境,交出了各自不同的人生答卷。
永远不要忘记爱
文/罗建森
我并不打算在此复述一遍《暖方》的故事梗概。如果把小说的主要情节从具体叙事中抽离,进行百度百科式的概括,读者将会很容易错失这部小说的精彩处所在。事实上,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总是想起《82年生的金智英》或《坡道上的家》,这些小说的共同点在于作者叙事的目的性非常明显,对材料的组织方式也异曲同工。小说中人物的人生经历,与其说是他们个人化的生活经验,不如说是诸多特殊状况的集合,这种情形在女性角色身上尤为突出。


在《82年生的金智英》中,金智英遭受了几乎所有女性会受到的不公对待,从幼年到成年,从家庭到职场,始终无法摆脱性别歧视所带来的困境和苦恼。《坡道上的家》中的里沙子,深陷在家庭主妇的泥沼中不能自拔,育儿所带来的痛苦几乎毁了她的生活。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有可能会遭遇的种种不公,尽数集中在人物身上,人物由此成为典型和“样板”,所有人都可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这种写法有利有弊,作者对人物和情节的干预过分明显,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小说的艺术性;然而也会有更多读者,因为经历相似而产生共鸣。因此,当这些小说被改编成视觉冲击力更强的影视作品后,都引发了不小的话题热度。
《暖方》对小说人物的处理与此类似,几位女性角色的人生经历,几乎涵盖了所有女性可能遇到的生活和情感困境。比起《82年生的金智英》和《坡道上的家》,《暖方》更侧重于叙述个人化的成长和情感经历,行文也更加感性,这是它特殊的艺术性所在,即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细描写和开掘,这一点在宋姞怜、郁晚、都灵等人身上都有体现,而以宋姞怜尤甚。
作者不惜花费大量笔墨,来分析宋姞怜在采取实际行动前的种种心理活动,描写她痛苦、纠结的心理状态,这也正是我在文章开头所提到的“精彩处所在”。原生家庭对子女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且深远的影响,甚至会持续一生,古里果的写作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力图以十分细腻的笔触,去勾勒原生家庭出现裂痕以后,少女们隐秘幽微的成长过程和心理变化。这种勾勒是理性的、耐心的、抽丝剥茧式的,但其中所蕴含的温情并不因此而减弱。恰恰相反,这种直面人物内心复杂活动的处理方式,让人看到作者的真诚所在,原生家庭的破裂和其他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伤害,在这里并不是“青春疼痛文学”式的桥段和噱头,作者是在认真展示和讨论这些问题,透过现象谈本质,引导更多的人去走进和了解一个特殊的心理世界。比起歇斯底里地去渲染人物在受到伤害后的反常语言和行为,这种向内的、绵密的心理探寻,显然更好地拔高了小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宋姞怜、郁晚和都灵三个人,形成了某种奇异的三角关系,既是相互依靠的朋友,彼此之间又存在着难以弥合的罅隙。郁晚和都灵像两面镜子,时常映衬出宋姞怜的弱小与不堪,她们似乎更具备在生活的洪流中沉静向前的韧性,面对各自所经受的困境和伤害,尽管也有过迷茫、焦虑、痛苦和崩溃,但表现得更为成熟和隐忍,也更具备爱人的能力。郁晚和都灵,既是让宋姞怜痛苦、自卑、自责、纠结、分裂的重要原因,也是敦促宋姞怜自省和成长的老师。三个人的生命相互交织、紧密相连,让读者无法释怀。
相比之下,小说中的男性角色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缺位现象。除宋和平着墨较多以外,其他男性如宵青尘、叶天明、董医生、杜嘉年、郁清华、宵青尘的父亲等等,都是面目模糊、语焉不详、形象扁平的。在阅读过程中,我始终有一种隐忧,担心小说最后会让男性成为女性的最终归宿和救赎手段,值得庆幸的是,作者并没有这么做。小说的叙事意义在此具有了多重指向,原生家庭教育、青少年成长、女性主义等话题在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正如书名《暖方》所示,原本冰冷的人生需要一剂温暖的药方来加以疗愈,这药方正是当事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永不该丢弃的自珍、自重、自爱,以及由此生发出的互珍、互重、互爱。古里果用她真诚的写作告诉读者,“蓝天碧云如此温柔”,希望永远都在。

《暖方》 作者:古里果
山西人民出版社
来源 《文学报》罗建森/文 图片来源:摄图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