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折柳寄情向未来
文/朱双顶
这是二〇二二年二月二十日晚,一场冬奥盛宴,行将在北京奥体中心落下帷幕,闭幕式的后半场终于拉开了话别仪式。在《送别》的悠扬乐曲声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群人、一捧柳、一束光,在微风轻拂、柳枝摇曳、柳絮飘舞中走来,仿佛是不远百万里,越过数千年,专门赶来为各国运动员和客人送行,寄托出中国人的一片深情,在春回大地的翠绿中,话别今宵,一起向未来,去享受那明日春天的温暖阳光。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元素,就这样被张艺谋导演淋漓尽致地用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向世人展现出中国好客的悠久历史文化一面。

杨与柳,常被人们并称“杨柳”,只因其早于其它树木在春天发芽吐绿,便被人们认为是春的使者,从而倍受人的喜爱。也因杨柳的婀娜多姿、风情万种,而受到人的颂赞。于是便有了贺知章的《咏柳》诗作传世: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但柳丝长,情悠悠,竟何时一折成“惜别”之意呢?
《诗经》名篇中有《采薇》一首,中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人回想过去,离家出征时,春光流泻之下的杨柳青青,在风中柔情万种地为我送行,依依不舍的场景是历历在目;当我今朝有幸生还踏上归途之旅时,却是雨淫雪纷,不由得勾起感慨万千。一个戍卒的心思就这样在诗中展现开来。杨柳随风飘拂的“依依”状,从此与“惜别”相连。

但真正将“折杨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的,还是到了南北朝时。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歌辞》正是它的源头。该歌辞共有五首五言绝句,作者已轶,是写一位征人临行之际与情人相互赠答之词,以诉相离相别之情愁。其中第一首是: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这位征人远征时上马,手却不去拿鞭子,反而去攀折柳枝,盘腿坐在马上,吹起了横笛,这可急坏了周围的行人。原来呀,远征郎是在等尚未来到的心中姑娘送他。曲中的“折杨柳”从此成为“惜别”的代名词。折柳,也由此成了古代离别时相赠的风俗,柳者,留也。《折杨柳》就此成为古《横吹曲》之名,成为南朝的梁陈之人的钟情之曲,多为伤春惜别之辞。南朝梁代简文帝萧纲,也是梁宫体诗人,就创作了这样的《折杨柳》曲:
“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
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
将惜别相思之情表达委婉缠绵,读之便有一丝柔情如同柳丝缠绕心头,割舍不下。

到了唐代,《折杨柳》一曲仍受到文人骚客的青睐。大诗人李白就写有《折杨柳•垂杨拂绿水》:
“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
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将一位女子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眼见垂柳轻拂水面而触景生情,引起了对征戍在外的丈夫思念之情和盘托出,人与柳就这样相映成愁。李商隐也当仁不让,以一首《离亭赋得折杨柳》之作而传世:
“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诗人暂且借着这杯酒遣散无聊,不要损坏了情人的愁眉与细腰;人世间除了死就是离别最痛苦了,连春风也不因为爱惜柳枝而不让离苦之人去攀折;笼罩在烟雾中的细密柳条,于依依不舍之中千枝万条拂走暮色里的斜阳;为了报答行别之人就尽情地折吧,但可要一半送走行人一半也留给迎来的新人。诗人即将在驿站与心中的姑娘相别,于是借诗咏叹折柳送别这一由来已久但仍然引人的风俗,以表达惜别之情。

《折杨柳》曲后来又被赋予游子在外思乡之意,应归功于南朝梁代最后一个皇帝萧绎,他也写了一曲《折杨柳》:
“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
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
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
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
长长的巫山巫峡,垂垂的两旁杨柳,同心的人啊就共同折,这是“故人怀故乡”啊!《折杨柳》怀乡之意由此传开。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如今杨柳依旧依依,但难再有惜别怀远之情了,是时代使然,过去那种“千里江陵一日还”,而今只需一点网上就能见,思与见之间已是一线牵了。但这仍不影响人们时不时地借“折杨柳”来即兴表达一下古人那种“惜别怀远”之情。客人已去,但中国人的深情厚谊,必将在杨柳依依中存入各国运动员心中,世界也必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散去,一起向未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