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仿古体新诗的定位及其特点
文/刘华刚
一,仿古体新诗的定位
先锋诗派创立的仿古体新诗,是一种全新的诗歌体裁。它是古体诗(含古风、格律诗)和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有机结合的诗歌表现形式。参杂了古体诗和新诗的诸多元素,而又有别于古体诗和新诗。因其为上述二者的结合体,故称:仿古体新诗。仿古体新诗诞生于二0一二年初,创始人为海归诗人古越〈张弘〉先生。先生在多年创作实践中经磨励、提炼、总结而得名的仿古体新诗融合了古典诗词与现代诗精髓。它是归类于中国诗歌杂言诗(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的新体诗,是一种独特的、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全新的诗歌体裁。这就是仿古体新诗的定位。
二,仿古体新诗的特点
在掌握仿古体新诗的特点之前,必须了解古体诗和新诗的概念及其特点。古体诗是一种古典的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古体诗的特点集中在三个要素上。即韵、律、味。韵指押韵,押韵是诗的第一要素,也是诗的最基本的形式。古体诗讲求押韵,不押韵的诗就不是汉诗;律指诗词的形式规律,古体诗中的格律诗有其特殊的规定形式,是从初唐渐渐形成的,有严格的格律(平仄)限制。味指诗味,诗味是诗的质量表现,也是诗的内涵,诗味要靠读者来品。
新诗是在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新诗的特点,新诗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新诗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通过对古体诗和新诗的概念及其特点的认识,再对比仿古体新诗的写作要领(第一,不重字;第二,须押韵;第三,鼓励应用多种修辞手法;第四,流畅平衡;第五,基本格式;第六,篇幅),从而总结出仿古体新诗的特点。除句式中用字用词不受格律限制外,其它都符合古体诗和新诗的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