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格/2022京畿春季油画艺术开放展
第一季-5
策展人 :徐冰
2022年2月17日
“品格”展览现在进行到第一季的第五期了,我们展出的作品已经两百件之多,在全国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一期的内容主要是:由展览聘请的理论嘉宾刘文炯博士做关于在艺术类创作和艺术观念方面的探究。
他提出“规制”作为论点反复强调和分析,因为在其背后隐含着历史全息意识和社会思潮等诸多因素。如何透过作品看艺术家与历史的关系?如何去看艺术家与当代社会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他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也比较深刻和实用。
这是我们展览推出的展览学术研讨的第一篇论文,也可以解读为研讨交流的题目,请各位艺术家参与。

▼
刘文炯
70后,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就职于河北传媒学院,国内多所大学客座。
2005年以来,致力于绘画空间的实验性探索,目前已完成“双重空间”、“负空间”(包括“潜规则”、“岁月”、“万象”等方向)两个系列;同时,致力于区域艺术社会史研究,目前已完成的学术成果有《筑谱--永定土楼群文化生态关系研究》、《水中堡—明清时期蔚州村堡空间的结构转型》、《空间规制的背后—蔚州西北乡村庙的区域艺术社会史考察》、《从真武庙到玉皇阁--以明清时期蔚州西北乡村庙空间规制的变迁为中心》等。
“桃花”依旧笑春风
刘文炯
2009年仲秋,我第一次走进真武庙,看到桃花。
可惜,因行程紧凑,惊鸿一瞥,没留下什么印象。
1、桃花·风格
时隔月余,我与朋友X和T结伴,又见桃花。
X是一位艺术家,T是一位艺术批评家。 X一直在默默拍照。 T却看得好生仔细,他边看边建议,说桃花的风格很特别,值得研究,还说可对桃花的粉本去作深入探究。 他的热情,就像一把火,迅速点燃了我们。
桃花所在的真武庙,是单开间,坐落在村子北端的最高处。在真武庙的正壁上,绘有真武大帝和龟蛇二将、天蓬和天猷的神像,桃花和周公也列于其间,一起组成北宫七宿。在真武庙的东西两壁,绘有一格一格的故事画,讲述着真武修炼的全部过程,桃花和周公归服于真武大帝成为其部将的内容,也在其中。
当走进邻村的另一座真武庙时,我们看到了与第一座几乎一模一样的壁画,X和T的热情骤减,转身走出了庙门。没有任何悬念,接下来所见到的真武庙和壁画都大同小异,套用当地的一句土话,“就像活脱了个壳壳”。事实上,自打进入第二座真武庙,X便不再拍摄,转而凑在T的耳边窃窃私语,显露出与T相似的失落和不耐烦。
T坦言,他看到的民间艺术家毫无个性,他看到的壁画风格高度同质化,与他的期待相去甚远。X也直言不讳,他说壁画的技术拙劣,乏善可陈,属于暮气沉沉的低品质风格,他还强调,过去低品质,搁今天,仍属草根儿。看来,横亘在宫廷艺术、文人艺术、民间艺术之间的高低贵贱之分,同样萦绕在他们的心中。我理解他们的感受,也理解他们的判断,这应该与他们的职业有关,作为艺术家和艺术批评家,他们期望看到新奇的风格和新的可能性。
然而,在我看来,当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进入当代时,当代的艺术品评标准是否有效?这是个需要商榷的问题。
第二天,X和T双双返城,我独自留下,却看到了另一番“风景”。
2、风格·规制
自2009年秋,十多年来,我所看到的“风景”,是潜藏于壁画风格背后的驱动力--规制。
这种规制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有关,在这种规制之下,各村堡、集镇、县城、州城、府城的庙宇壁画呈现出明确、稳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首先体现在各级庙宇壁画的内容部分,然后是庙宇的建筑形态和空间关系,以及壁画、庙宇的制作者等层面。支撑这种相似性的证据,不仅包括物质、空间形态的遗存,还包括创建、重修庙宇的碑铭,以及口口相传的故事。这些相似性,是那个时代心照不宣的底层逻辑,以及以此为语境和参照,所形成的特定的区域、时代风格。正如贡布里希(E.H.Gombrich)在讨论古埃及艺术时指出的,所有雕像、绘画、建筑作品,似乎都遵循同一条法则,这一法则叫做“风格”。贡氏所说的埃及风格,是由一套很严格的法则构成,即在每个艺术家很小的时候,就要深入学习雕塑对象的动作、肤色、外形乃至于象征意义,他们一旦掌握了这些规则,就意味着学徒期满,若他们制作的雕像与往日的名作相似,就可能成为至高无上的艺术家。(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范景中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64-65页。)事实上,不同时代的壁画,通常会拥有不同的时代风格,正因这种时代风格的存在,致使图像思想的传播和认同成为可能,可见这种壁画风格是其功能性表达的基础和保证。真武庙内东西两侧的壁画,完整展现了真武出生、离亲修道、修炼过程、修成正果的全部过程。今天来看,在这四个阶段中,蕴含着感化世人和审美教育的功能,正如张彦远所强调的,“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进一步而言,规制所具有的保障功能,是庙宇壁画在村堡、集镇、县城、州城、府城呈现出一致性的制度前提。
然而,在同一风格范围内,却存在着明确的差距,这种差距是由规制刻意制造出来的,集中体现在各级壁画的品质层面:一,规模的大小,规格的高低;二,时间、精力的投入程度;三,技艺的精湛程度。即级别越高、越精致,级别越低、越拙劣。类似的情况,还广泛存在于各级玉皇阁、老爷庙、观音庙和龙王庙当中。因此,当进入村镇级别的真武庙时,X和T不可能在完整度、精致度层面得到满足。另外,与民间艺术家对应的,还有另外一个画家群--文人士大夫,他们虽居于另一个社会圈层,貌似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画,但他们仍然处于相同的规制之下,接受着相似的约束,他们的作品及其风格,同样是规制的产物。但他们却是X和T心目中的偶像。
吊诡的地方在于,X和T也同样处于学院、画院、美协,抑或画廊等形形色色的当代艺术机构之中,同样需要时时面对某某经纪人、某某项目、某某美展、某某重大题材等问题。X和T能否意识到自己也身处于规制之中,他们若真能意识到这些,他们是否还会抱怨“高度同质化”,是否还要抱怨看不到“有个性的艺术家”呢?
3、规制·超越
若X和T想竭力挣脱上述束缚,那他们有必要先去了解规制背后的驱动力。具体而言,在规制的背后,隐含着历史意识和社会思潮等因素。即如何透过作品去看艺术家与历史的关系?如何去看艺术家与当代社会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既包括历史与当下的关系,也包含着本区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联系。其实,情况远非如此简单。
首先,政治、经济对艺术的驱动,古今皆然。在历史时期,因为某些精英阶层的特殊社会地位、价值判断等因素,曾出现过基于某种绘画对象,基于特定的绘画类型而博取高格的特殊现象。即便在今天,某些艺术家、批评家仍全然不顾什么是文化遗产层面的山水画,什么是当下的山水画,把一切与山水沾边的内容,统统推崇到高位。另外,在当代艺术运作的社会化机制中,现实纷繁复杂,艺术家、展览、收藏、销售等相应的环节和社会组织方式,既关涉当事人的眼下利益,也与权力格局存在着不可言说的微妙联系。艺术家往往容易忽略上述时代与社会的整体联系,容易忽视社会心理的需求,也容易忽视艺术市场的驱动作用,细想一下,有多少风格不是资本和市场的事实?换言之,规制、时代风格与艺术家之间,虽绝对的非施压与受压关系,但若艺术家忽略了规制、时代风格对个人的作用,艺术家之外的力量便可能会成为创作的潜在主导,艺术家也很可能成为提线木偶,最终沉淀为区域、时代风格的注脚。
其次,艺术史研究的驱动。在现当代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很特别的现象,就是艺术家可以看到艺术史的脉络和“弧线”,这种现象搁在以往任何时代,都是很难想象的。事实上在艺术史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一部分学者以时代风格作为断代依据,打造出了一系列叙述线索,并构建起连续的序列。最终,这些线索辗转进入艺术家的视野,影响到他们的精神世界,进而“兴风作浪”。艺术史属学术研究的范畴,艺术创作则融汇着多重的展演关系,终将触及到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艺术家是否有必要、艺术家是否能够在知识结构和视野上,去超越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去洞察他们的意图和局限,回归到直面时代本来面目的状态?不得而知。但艺术家至少要有转身形跳出“圈”外的勇气和智慧。
再次,对风格自身的认知。前文X和T所憧憬的鲜明风格,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个人风格。然而,这种个体风格也是需要超越的对象。因为这种个体风格,是介于艺术家和表现对象之间的一种特殊状态,即个人风格愈鲜明,愈需要艺术家将自己的个人观念,最大限度投放到作品之中。如此,作品已成为艺术家输出自我的舞台。硬币的另一面,个人风格也终将成为艺术家和客观世界之间的一道障碍,阻碍着艺术家表现时即兴的角度性和感受性,遮蔽着被表现对象的具体性。当然,我们应当承认,有些时候创新是对某些不可跨越的“规制”和精神体制的大胆跨越与“蓄意违抗”,艺术家的个人风格,也是不满于时代风格的产物。但这并不等于艺术家自身或观者便会更靠近自由,或复归于真实状态。但毫无疑问,上述过程也是培育观众新审美的过程,为未来孕育着新的可能。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当我们面对桃花,应该清楚规制、时代风格的存在,在于传达观念,而观念并不独属于艺术,需要寻找到“新”的艺术媒介与之契合,去破坏被“规制”化了的视觉世界,制造出属于当下的“陌生感”。毕竟,无所谓古今,创新和超越,才是艺术的生命,才是艺术恒久的驱动力。至此,禁不住对X和T充满了期待,也禁不住想起了一句应景的诗,桃花依旧笑春风。
此处的桃花,应该加个引号。
2022年1月25日初稿
2022年2月16日再改
艺术家作品
▼

刘文炯《负空间-瓷白群(1)》综合材料
100cmx80cmx6cm
2017-2018

刘文炯《负空间-万象(50)》综合材料
100cmx80cmx10cm
2020

黄卓君《塬》综合材料
2021

黄卓君《异》综合材料
160x180cm
2021

王海军《暖阳依旧之一》油画
80x100cm
2012

王海军《养我那片厚土》油画
97x146cm
2012

王海军《我心在高原之三》油画
190x120cm
2021

戴瑞卿《脊梁》
180x200cm

戴瑞卿《渔歌》
150x180cm

戴瑞卿《守望》
120x200cm
----感谢 观展----
河北省油画学会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