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孔维忠先生,是在2020年11月参加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以下简称“云南孔学会”)举办的一次学术活动。应云南孔学会会长谭中贵先生的邀请,我在这次学术活动中作了《中国人的精神——从孔夫子的“天下为公”到胡耀邦的“利归天下”》的主题发言。孔维忠作为孔学会聘请的专家也应邀参加了这次学术活动,巧的是我们的座位就安排在一起。席间,我对孔维忠作为云南孔学会聘请的专家身份有了初步的了解。

△孔子第78代孙、孔子射艺非物传承人孔维忠
孔维忠是作为云南省射箭协会副主席兼云南省射箭协会传统弓分会会长的身份受聘于云南孔学会专家的。作为孔子第78代后人(临沂户云南支),孔维忠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我作为孔家的后人,我爷爷孔令速是孔家的第76代,父亲孔德华是77代。我从小就接触到中国传统射艺,起初更多的是通过家族的传承,直到2015年有幸拜中国射箭协会教练委员会主任徐开才为师,才开始接受比较正规的训练,传统弓箭的射艺才得以较大提升,我是他的徒弟当中的‘仁’字辈。”
孔维忠还有一个身份是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部队体育以外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按《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其等级分为国家级、一级、二级、三级)。
孔维忠介绍说,他于2016年在上海参加第二届全国高校射艺师资培训,于2017年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礼射演习基地学习射艺,于2018年在云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射箭项目组担任仲裁委员会委员,同年编著《孔子六艺·射》中英文一书(孔维忠 袁学萍 编著,袁学萍 译,云南大学出版社7月版)。

《孔子六艺•射》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为中英文本。全书总计190页,其中文部分97页,篇幅不算长,按照《前言》的介绍,编写此书旨在介绍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射艺,希望能对有志于射艺学习的各界人士及广大青少年有所帮助。可见,这是一本普及性的介绍中华传统射艺的书籍。
该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 射之简史。包括:传统射艺的产生和演变,孔子六艺之射,儒家思想在射箭活动中的体现,现代推行射艺教育的意义等四节。
第二章 独特的中国元素——射礼。包括:射礼的形成,射礼的种类,乡射礼,投壶礼等四节。
第三章 射艺用具。包括:弓和箭,其他用具等两节。
第四章 传统射艺基本动作要素。包括:新手指南,基本动作要领等两节。
附录包括射艺名称、射艺成语故事、射艺诗词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

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初期,先民就认识到了锋刃石器的作用。他们将尖状石器、砍斫石器等打磨形成尖锋和边刃,以使其在攻击猎物、砍削树木时更为有效,也学会将木棒的前端削制出尖锋以增加刺杀的功能,至迟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最初的尖锋双刃器——箭镞。1963年在山西朔县峙峪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一枚用燧石打制的箭镞,长约2.8厘米,是距今约28000年前的制品,这就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箭镞实物。之后人们又学会用复合制器的方法,将石料或骨料做成体积更大的尖锋双刃器——矛头。
弓箭最初用于生产活动的鲜活例子当数云南省沧源县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500年)岩画。岩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手持弓箭的原始人群围猎动物的活动场景。

云南省沧源具岩画
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的射箭活动发端于黄帝时期(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距今近5000年的历史了。那时,弓箭已经是兵家战场上的必备武器了,例如著名的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就用上了弓箭,还有就是神话中的“后羿射日”的传说,等等。《易·系辞下》就说:“神农氏殁,……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可见,在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是把弓箭的诞生和使用视为中华文明起始的重要标志的。

到了商周时期,射箭不仅成为兵民常规训练的必备技艺,而且成为官学文化礼仪的重要内容。例如,西周时期,官学中就开始有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即所谓的“六艺”。《周礼·保氏》就说:“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其中的“五射”是指五种射技——“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这些射技,《孔子六艺·射》一书中均有介绍——

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
参连,前放一矢,后放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
剡注,谓矢行之疾,瞄时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
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
井仪,四矢连贯,皆能正中目标。
……

△昆明市五华区命名孔维忠为非称遗产传承人证书

△孔维忠被泰国清迈大学孔子学院特聘教授证书
当然,作为孔子的后人,同时也是作为云南孔学会特聘的专家,孔维忠更为关注的是“儒家思想在射箭活动中的体现”(第一章 第三节),作者重点阐述了六个方面,包括:“射以观德”、“射以正己”、“君子不争”、“射不主皮”、“知其所止”、“张弛有度”等。

一是“射以观德”
“射以观德”出自《论语》:“古者射以观德,但主于中,而不主于贯革,盖以人之力有强弱,不同等也。”在孔子看来,射箭不仅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种德行。在《礼记·射义》中就生动记录了“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的事情:“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故曰:射者,所以观盛德也。”概而言之,“射”“可以观德行”;“ 射者,所以观盛德也!”可见,在孔子眼里,“射”既是一种礼仪,更是一场“教化”,属于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主张以“射礼”的方式确立儒家“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二是“射以正己”
《礼记·射义》有云:“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将“射者”与“仁政”联系起来,强调“射求正诸己”,这是儒家思想关于“射义”的一种政治哲学和为政理念。对此,孟子作了更明确的解读:“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这也正如《礼记·大学》所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逻辑线路图为“格物—致知—意诚—心正”,而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看到,在儒家思想中,“射以正己”的“射义”已经升华到“克己复礼”、“天下为公”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为人做事的人生价值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是“君子不争”
“君子不争”出自《论语·八佾》。原话是这么说的。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句话的原意是:“君子没有可争的事情,如果要争的话,也就是射箭比赛了:赛前互相行礼,赛后饮酒致意,即竞争要遵从礼仪规制讲求君子风范。”中国古代射礼共有四种,分别为大射、宾射、燕射、乡射。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其最重要的文化标识就是“射礼”。在射礼中最重要的是朝廷选拔官员的“大射”(《毛诗注疏》曰:“大射者,将祭择士于射官。”);最常见的射礼便是民间的“乡射”。也就是说,从先秦时期到宋明朝代,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大射礼还是民间主导的乡射礼,射礼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礼仪,延续千年,生生不息。《礼记·射义》这样强调:“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意思是古代男子出生,礼官需用桑木做的弓和六支蓬草做的箭,射向天、地、四方,以示之志向远大。如今,“桑弧蓬矢”作为成语表达的意思是男儿生而当自强。这种孩儿从小当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崇尚习武、强健体魄的技能训练,是通过“射礼”这样一种文化熏陶和礼仪规范来达致的,不仅历史传承绵远久远,而且时代价值弥足珍贵!

关于“射礼”的儒家思想还涉及“射不主皮”、“知其所止”、“张弛有度”等,《孔子六艺·射》都作了阐释与解读……
大家知道,孔子作为“至圣先师”其最重要的文化身份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一部《论语》既可治天下。一部《论语》更“教书育人”。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让世界变化无穷日新月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展现的“中国奇迹”让世界刮目相看感到震惊。“中国奇迹”的出现有诸多原因,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这还源于500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
中央领导人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明确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强调“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求传承中华文化,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近些年来,孔维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理念,通过开展传统弓箭的教学与比赛等活动,努力做好“射义”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为传承中华传统“射义”,孔维忠在原国家射箭队总教练徐开才的指导下于2016年创办了正己射箭俱乐部,尝试着用现代教学方法教授中国传统弓箭射技。正己射箭俱乐部创办至今,已培训学生近万名,生源来自全国各省区市以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孔维忠的“射义”教学还走出国门,在泰国清迈大学孔子学院主办的首届“孔子六艺”进校园活动上展演了中国传统弓箭的射技、射礼、射仪,拓展了中泰民间文化的交流。更为可喜的是,孔维忠还把射艺带进了学校,在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明通小学组建了射箭队,2017年,该校派出了16名学生参加第二届“正己杯”传统弓国际邀请赛;在2018年上海举行的全国射艺比赛中,明通小学参加了十个项目的比赛,获得了9个第一名的好成绩。此外,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体育课程中,也都有孔维忠“射义”教学的身影……

在孔维忠的“射义”教学理念里,射箭不仅仅是一项能够增强学生体质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更是一种学生修身立德的育人方式,是仁爱、意志、毅力与体育、艺术、文化的相互融合,即在习练传统弓箭的同时,也在让学生侵润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洗礼:射以正己。
是的,“射以正己”不仅是孔维忠对学生习练中国传统弓箭的德行要求,更是孔维忠自己投身“射义”教学的人生追求。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10.15. 新华社)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其中就提出“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的任务,还特别强调要“认真梳理武术、摔跤、棋类、射艺、龙舟、毽球、五禽操、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并融入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机制,形成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竞赛体系”。

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也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行动方案》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行动方案》的通知(2022.2.10.云南日报)。《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实施学校体育发展强基行动”的工作要求,进一步细化了“因地制宜将武术、摔跤、棋类、射艺、龙舟、毽球、五禽操、舞龙舞狮、陀螺、秋千、霸王鞭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引入校园,积极组织开展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教学、训练和竞赛”的目标任务。

如今,在学校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强烈诉求。日前就有云南省政协委员提交了《将民族传统射箭列入云南省民族运动会常设项目的提案》(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0435号提案 潘晓玲)并得到了回复。

总之,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包括让中华传统射义进校园,这对于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一定能大有作为。相信通过孔维忠等一大批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中华传统射义一定能在我们的校园绽放光彩。
作者:熊思远(云南大学教授)
编辑:艾宗升(昆广电资深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