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四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1937年9月,桂干生以一二九师高级参谋的身份,跟随刘伯承师长挺进太行山区,投身于创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12月,他带领一二九师教导团30名干部,奔赴太行山东麓的冀西地区,组建抗日武装。当时华北沦陷,日寇肆意烧杀掳掠。满目疮痍。桂干生和他的战友们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走村串户,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方针政策,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建立起一支800多人的抗日武装——八路军一二九师游击支队,桂干生任支队长,张贻祥任政治委员,因此又称“桂支队”。

1938年5月,桂干生任晋冀豫军区第二军分区(由游击支队兼)司令员。当年5月中旬,井陉县(路南)抗日县政府随同八路军129师385旅一部和桂干生独立支队(晋冀豫军区所辖游击支队兼第2军分区(支队组建于1938年2月)司令员:桂干生(烈士少将)政委:张贻祥(少将))从高家峪移驻东尖山村。部队驻期间不断协助385旅、井陉县路南抗日政府派人到卢王川各村,教唱抗日歌曲,宣传共产党是为劳苦大众服务的党,八路军是抗日的军队;日本帝国主义杀人放火,是我们的敌人;全国同胞,要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团结起来,结成统一战线,一致抗日。在党的号召下,不少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都积极投入到抗日洪流中去期间,部队协助县政府解除了当地地主武装,县政府机构也重新做了调整,设立了政务、军事、锄奸、组织、经济、总务等六个科。在东尖山村召开了有70余村群众参加的千人大会,从而扩大了抗日声势,掀起了抗日高潮,重新打开了路南地区抗日斗争局面。


革命老区东尖山村
党抓住当时有力形势,乘胜前进,全县开展了一个“红五月”运动,掀起抗日高潮, 在建立抗日组织的同时,大力发展与壮大了党的队伍,在“红五月”运动中,大批发展党员外,县委以召开农会训练班的名义,在苍岩山和滴水岸开办了几次训练班,选择各村积极抗日的基础群众进行训练,对其中有条件的,成批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至1938年底,路南抗日根据地50%村庄,有了党的组织,各级抗日组织中,都形成了党的领导核心。就这样,井陉路南的党和人民,在日寇、国民党、地主汉奸等反动势力包围中,经过建立,失败,在建立一个尖锐而复杂的斗争过程,终于把抗日政权建立起来了。至此,在路南抗日根据地的缔造即告成功。

桂支队居住地石家庄革命老区重点村东尖山村

桂干生将军东尖山村居住地
县政府在东尖山村首先组建起井陉(路南)正太游击大队,队员100多人,后改编为八路军独立大队二大队12连。随后,筹建了路南修械所,为游击队修理了大批枪支,并自造手枪24支,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武装斗争。1938年,在东尖山还成立了少年抗日先锋队,重建了第一区公所直接领导这一带的抗日斗争。桂支队活跃于正(定)太(原)、(北)平汉(口)铁路和正(定)昔(阳)公路沿线,采取小群多路,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破坏敌人铁路火车,袭击敌人据点,卡断敌人公路运输,摧毁敌伪组织,弄得敌人顾头不顾尾,处处被动挨打,使冀西成为太行山区抗战的坚固阵地。晋冀豫军区司令员倪志亮称赞“桂支队”是太行地区游击支队中的劲旅。

被桂支队破坏正太铁路

被桂支队破坏的正太铁路上安段
东尖山村是一个充满红色基因和红色传承的村庄,这里的革命旧址、革命遗迹甚多,保护和开发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解放后东尖山村被确定为石家庄革命老区重点村,现在,东尖山村依旧保留着路南抗日县政府驻地、井陉一区区政府驻地,陈锡联驻地,129师385旅旅部及9位陈锡联、桂干生等9将军居住地等红色遗址32处,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石家庄革命老区重点村东尖山村

桂干生将军
桂干生(1911—1945),原名桂本宏,河南省罗山县人,八路军冀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192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桂店农民暴动,任赤卫队中队长。1934年8月任红31军93师274团政治委员时,在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中指挥夜袭青龙观战斗,击溃敌人两个旅。1935年任红31军91师政治委员,参加长征,所部担任全军后卫。1937年2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2月后任第129师游击支队支队长、晋冀豫军区第2分区司令员、独立支队支队长,参加开辟晋冀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4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6月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任新四军第5师干部队副队长,从延安出发,重返大别山区。7月7日过同蒲路时遭山西平遥县城之敌炮击负重伤,9日凌晨牺牲,年仅34岁。噩耗传来,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痛惜不已,称桂干生是“战功卓著的一员骁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