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里畲族古村落游记
四平居士编写
半月里畲族古村落,隶属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行政村,它背靠状如弯月的弥勒山麓,东望玉兔山,南临双福桥水库。半月里得名于村居形如月牙,是有600余人口的畲族聚集地,被誉为“畲族历史文化名村”,是目前我国保存畲族历史文化遗产最为完整的村落,是国务院命名的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国家民委第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福建省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我们在有300多年历史的龙溪宫看起,这里是半月里古村落的门面,她旁边有一棵巨大的榕树,枝繁叶茂,树冠可以遮住一、二百平方米,据说这是半月里的风水树,从村里的雷家祖先在康熙二十二年前迁来就种下了,距今已有330多年的历史。
龙溪宫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半月里的雷世儒大厝、雷位进故居、雷志茂故居、秀才院、雷氏宗祠都是龙溪宫省级文物保护附属单位。我们去的时候,可惜龙溪宫没有开放。我们就向古村的山头走去,就有了我前面介绍为朋友们拍照的小插曲。拍好人物风景照后,我们就从古村最顶上的民居看起,一座不落地参观,还真了解了不少半月里畲族历史文化。
前面我说到了我们上山时的围墙,也就是古村的小城墙了,修得十分齐整,而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修一座小塔,更像一座小烟囱,塔顶呈两面斜坡,中空,原来这就是村里的路灯,用来点油灯照明的。我们参观的头一个院落是畲族民间博物馆,门牌号是“白露坑村半月里35”号。该馆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分为五个展区,整体构造以木质材料为主,是由明清时期的老房子改造而成,而且这个民间博物馆是由村民雷其松自费办起来的。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雷其松探访了闽浙两省的畲族村庄,收集了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达1600多件,每一件文物都倾注着他保护和传承畲族文化的专注和执着。
离开博物馆,我们相继参观了雷氏宗祠、雷志茂故居、秀才院、雷位进故居、雷世儒大厝,这些故居院落,一片青砖黛瓦,映衬了三百多年的时光,故居内的绘画雕刻富有畲族文化底蕴,房屋的门窗装饰的人物和花卉雕刻精美而有趣。雷氏先祖雷文寿于康熙年间从盐田长冈山迁入半月里衍发成族后,在雍正八(1730年)雷志茂捐资倡建雷氏宗祠。雷氏宗祠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216.9平方米,建筑面积136.9平方米,为硬山顶砖木结构,大门为牌楼式,规模不大,是福宁州早期的畲族宗祠。当时的大祭期间,要举祭传说中的畲族共同始祖“盘护忠勇王”。“盘蓝雷钟”(畲族四姓)四族“一脉相连”,同为“盘瓠氏”后裔。祠内还设有福宁州主张良弼的灵位,将州主张良弼供奉其中,生动体现了“畲汉一家”的情结。张良弼,贡生,长安人,雍正二年(1724年)知州事。据《霞浦县志》记载:张良弼初莅任治尚严肃,既而威惠并施,陶民淑士,弊除利举,邑无冤狱,去之日民皆泣送。据说,其在位期间,与畲民雷志茂关系密切,感情甚笃,故将张良弼灵位恭奉祠中。畲族念祖观念很强,认“悟本乎天,人本乎祖”,为人子孙,当尽“报本追远之深心”。以崇拜祖先,引祭祖为荣,以此作为延续维系宗族体系的精神支柱,凸显了畲族人文文化的厚重。
雷志茂的五世孙雷世儒武艺高强又善于经商,积累了雄厚的资金,于道光二十八年,动用工匠60余人,历时三年,耗费白银80担,修建了雷世儒大厝。这座豪华宅邸坐西朝东,大小房间38间,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30多平方米,高12米,立柱子126根,整座建筑雕梁画栋,气势非凡。宅邸内保存有秀才龙头杖、石木雕刻、衣冠首饰、牌匾楹联、古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二百余件。特别是道光十三年,进士、福宁府知府李嗣邺为雷世儒祖母蓝氏五十寿赠送的“竹操松均”匾,道光二十八年雷世儒为雷氏宗祠手书的“凤山衍庆”匾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在光绪年间雷世儒被恩赐为武举人,因此,他的宅邸也被称为举人府。半月里现存三座古宅(龙溪宫、雷氏宗祠、雷世儒大厝即举人府)以举人府最为有名。
雷位进故居里曾走出5名秀才,故有“一门五秀才”的雅称。五秀才是:道光四年雷位进之子雷世儒考中武秀才;同治三年雷世儒之子雷步缘、侄子雷步武同科考中文秀才;光绪八年雷步缘之子雷加润考中文秀才;光绪十一年雷步武之子雷加上考中文秀才。一门五秀才,当地引以为豪。
古村中的秀才院,就是雷加上的故居。光绪十一年(1885年,故居牌子上写的道光,显然是笔误)花费3000多两银子,历时二年建成,建筑面积225平方米。大门门楣上有“允文允武”四字。雷加上中秀才后,一直从事教书育人,曾在八闽大地培养了众多优秀学子。雷加上故居也被称为“秀才院”。
可见半月里雷氏家族立足农商读书传家的优良传统是多么的深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