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童年时代的“压轿童”
荣玉奇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五六岁时,正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五六岁的孩子,从生理学的角度看,记忆功能已经发育得非常完善,所以那个时代发生的一些事情,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记得我曾经充当过两次“压轿童”,就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记忆。
当时,国家刚解放不久,很多事情还保存有旧社会的习俗和痕迹,比如结婚,新娘子还要乘坐花轿。而按照旧时习俗,花轿去新娘家的路上,是不能空轿去的,必须由新郎本家族挑选一名男孩子压轿,而这个男孩子一要五官端正,长得比较帅气;二要和新娘的属相相同。大概是我比较符合上述条件,于是被选为压轿童。至今我记得十分清楚,这两次充当压轿童,是本家族的振华爷和绍军哥结婚的时候,当时我五六岁,新娘和我属相相同,她们应该是十七八岁。
当时我觉得充当压轿童,并不以为是一种什么庄严的特殊使命,只是觉得好玩,可以享受新娘子的待遇——坐上颤颤悠悠的花轿,感觉新奇而刺激。另外,压轿童还有几种好处,一是要穿新衣服,因为结婚是一件喜庆而风光的事,压轿童总不能穿着太寒酸;二是压轿童可以得到一个红包,虽然只有几毛钱,但那个年代,几毛钱对一个孩子来说,还是很有诱惑力的;三是压轿童虽然年龄小,却是尊贵的客人,会受到美食招待。也许是这几种原因吧,所以压轿童这份美差,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依稀记得,那个时代的结婚仪式很热闹,和现在大不相同。娶亲队伍出发前,不是放鞭炮,而是放一种“三眼枪”,实际就是一种铁銃,头部是铸铁制造,有三个竖孔,里面充满黑色火药,点燃后发出巨大的响声。记得当时我可能是年龄比较小,对这种“三眼枪”,颇有点恐惧,因为它的响声超过鞭炮十几倍,有点排山倒海的气势。
记得我上轿前,大人千嘱咐万嘱咐,到了新娘家,如果不给红包,千万不要下轿。另外,不要慌张,要镇静而大方,因为压轿童是男方的人,是女方尊贵的小客人,不能给男方丢脸。
说实话,第一次充当压轿童,我当时的内心还是有点紧张的。因为没有家人和我的小伙伴陪伴,娶亲队伍的人,除了轿夫,其他人都是大人。到了新娘家里,眼前的人更是陌生。但是,当我第一次坐上花轿,心情还是美美的,被轿夫抬着,耳旁伴随着吹吹打打的音乐声,感觉还是挺开心的。
到了新娘家里,两位穿着光鲜、慈眉善目的妇人,打开轿帘,一边递上红包,一边亲切地说:“孩子,下轿吧,给你一个大红包!”于是在人们的欢笑声,我被请下轿。一种被尊重的心情油然而生,那种生怯的感觉也就瞬间消失了。娶亲回来的路上,花轿的主人,换成了新娘子,我这个压轿童,坐马车回来,感觉也挺好的。当天的午饭,我和大人们一样享受着结婚宴,不过当时没有七大碗八大盘,只不过是白面馍馍和猪肉菜,这也是平时吃不到的呀。
如今的结婚仪式,和当年有了很大的变化,新娘乘坐的花轿早已经不见了,只能在影视剧中才能看到。但是,充当压轿童的情景,就像发生在昨天,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