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强迫症”
所谓“强迫症”是指某种思想、某种情绪、某种行为等顽固的盘踞在人的意识中,顽固到别人劝说无济于事甚至反目成仇的程度。这种状态精神病学者称之为“强迫症”,这种强迫症不仅具有固执性还有恒定性。
“症”,病也,现实生活中一提它都心存胆怯,尤其是提到为众多人所不了解的舶来词语__“强迫症”,更是懵懂而恐惧。“强迫症”,是一种心里疾病,现实生活中即便是健康的人也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处在这种强迫状态之中。只是在越来越重视心里健康的今天,人们才把它当成疾病被重视起来,也提到医治的日程上来。
这种病表现形式不一,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姐姐,她每次出门前把钥匙放入兜后多次的看,看后在外面反复的摸、拍。门锁好后反复拉拽,在楼道里已走下几个台阶后回来再次拉拽。这种对自己行为的不相信,从精神病学的角度看就是一种轻度的精神强迫症。还有表现为对自己听觉、触觉等不相信的。类似这样的强迫行为是一种无意义的行为,我们该重视也提倡尽早医治。
其实“双刃剑”的不仅仅是科学,纵观古今中外一些有成就的学者、艺术家恰恰是这种“强迫症”成就了他们的成就,只是这些人的强迫不同于普通人无意识的“强迫”,他们的强迫是有意义、有意向驱使的,从心理学角度看,学者、艺术家门的“强迫症”可归位到创造性心理学领域。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种为事业而“乐”,为有意义意向驱使的“患者”,他们为世人留下了太珍贵的东西。
德国悲剧哲学家尼采就是典型的精神“强迫症”患者。他的“上帝死了”和“一切价值转换”观点对世人影响极大,比如萨特、雅斯培等的著作里就有尼采思想的影子。中国三十年代保守主义令人窒息,尼采“张大个人之人格”,“尊个性而张精神”这盏明灯也曾给一些激进人士以希望。王国维推崇他“以强烈之意见而辅以伟大之智力,其高瞻远瞩于精神”。但是,人是有“爱和归属”需要的,无论这种归属是以世俗的形式还是宗教的形式存在,离开了爱与归属的需要,人的精神就会崩溃。尼采在爱上碰了壁,他的过于执著全部倾注在哲学研究上,当他的思想体系已构建完成,他再无别的牵挂,凭借其恃才傲物的理性思维又不皈依宗教,最后发疯而死。只是有一点,那就是他的“强迫”思维理论在世界哲学史上的贡献是绝对不能小视的。
中国博学鸿儒钱钟书,他的博学源于他的广泛涉猎。钱老先生读书有时不是读一遍,要读三遍四遍且“强迫”自己做笔记。有人说他记忆力好、过目不忘,他说哪有什么过目不忘,我是有笔记随时可查阅的。厚积薄发,正像一位作家说的: 心里有积压就有写文章的冲动,写完了心里重压去掉了觉得安静了,这样的安静不能持续多久就又有写作的冲动了,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的《围城》就是在这种“强迫”的錙铢积累下用了两年时间完成的。
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在功利意识膨胀,低俗文化泛滥的今天,我们希望富有这种创造性精神“强迫症”的人越来越多,那样我们的精神家园才不至于荒芜,我国的科学事业才不至于滞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