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人生靠自己
印:广种福田

文/屈军强
自学,读一读古今好书受益不尽
自信,看一看世间情缘悟道求真
自爱,听一听善言善行助人为乐
自谦,思一思昨日成就不骄不傲
自尊,静一静三思后行尚德明理
自乐,走一走游山乐山心畅情悦
自诚,干一干实事好事积德祈福
自雅,喜一喜琴棋书画有情有趣
自强,吃一吃人间苦累敢于担当
自淡,少一少忧愁烦恼宠辱不惊
自宽,想一想生死离别放下便是
自健,歇一歇放松心情自找快乐

热爱生活
文/何俊锋

人生中,热爱生活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将生活过得似行云流水;生活中,修行内心人,在任何季节,都能让心归于简静。临窗而坐,煮一壶清茶,在茶香中读书,写文,甚是欢喜。一杯清茶中,沉浮的是人生的碎片,吐露的是生命的芳香。一缕茶香萦绕于心头,便觉心境空灵而宁静。一本书中,读得是别人的故事,悟得是自己的想法。一缕书香染韵流年,便觉岁月静好,素冬安然。一段文字,写下的是人生的絮语,记录的是生活的酸甜苦辣。一缕诗意醉了心房,便觉生活琐碎之中也有美好。人生苦短,谁都是尘世间的过客,经历过的都会成为过往,放不下的都会成为遗憾。

珍惜当下,在柴米油盐中寻找诗意,在一茶一汤间感受温暖。用诗意安抚人生的苦痛;用温暖驱逐生活的酸涩。苦乐之中,修一颗平常心,安然于清茶的素雅,淡然于暖汤的烟火;在诗意与远方之间,修行内心的静美,修炼内心的丰盈。
很多时候,笑着笑着,就忘了了生活的苦痛;很多时候,走着走着,就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修行自己,不负韶华;热爱生活,不负烟火,素心向暖,修行自我,淡然处之,寻觅美好。人生在世,就是一场修行。一个人的修行,决定一个人的心境;一个人的心境,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是怎样的,也将影响自己的人生与生活。

一个人的修行不在于是在山上,在庙里,是在于生活。生活的琐碎,可以修炼一个人的耐力;生活的的苦痛,可以修炼一个人的筋骨;生活的悲凉,可以修炼一个人的心境。在生活中修行,在于修行内心的淡然与安宁。心若淡然,一切风雨都止于心境;心若安宁,一切苦痛都止于唇齿。尘世沧桑中,放下执念,放下贪婪,学会享受清欢,享受简单的幸福。但这并不代表就可以在生活中懒散,不思进取。只是无论怎样,我们依然要心怀希望,执爱生活;依然要素心向暖,向阳而生。于淡然中,发现美好,寻觅美好;于安静中,清欢度日,努力前行。

闺蜜冬冬

文/张恒

一个人决定不了两个人的关系,除非这两人三观一致且臭味相投,比如我和我的闺蜜们。提到我的闺蜜冬冬,就不得不说说往事。
我俩不止生日挨得近,一个110(警号),一个119(火警),而且曾经还是一个寝室上下铺。说起这上下铺,就不得不说我那惊天动的一摔,当夜,冬冬便把她的下铺让给我这擅长半夜“空翻”的大迷糊。感谢她的义举,保证了寝室地面的平坦,不然,三番五次谁能保证地面不会被我砸出坑。
不说昔日友情咋黏糊,就只说一件事,冬冬就是我那未问世的长篇小说《残缺的美丽》中的“贾楠”的原型,她就相当于影视剧《北辙南辕》中卢珊珊那样的主: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犹记一次,我俩环城公园散步,比爷们还爷们的她突然对我说了一句娘们兮兮的话“虽然我不是你唯一的知己,但是你是我唯一的知己。”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个博爱的渣男,愧对痴情的美女,我坦言:“亲爱的,虽闺蜜不少,但我心里有数,掂量得来每个人的轻与重。”
昨晚的约聚,我先到,她下班赶到这里时,我都已经在SKP楼上某个餐厅喝了半壶茶。
我们边聊边吃,说到共情处冬冬难免有点激动,眼里有晶莹的泪水涌动。
“恒,都在西安,到咱这交情,遇到任何事情,不管对与错,咱们合起伙来先把对手干番再说。”
这个善良隐忍的家伙,竟然还能说出太妹般的话,我反问:“那你遇到事为啥不先找我帮忙?”
“姐们忍得了,挨不住自然找你诉苦。”
该怎么形容这个傻瓜呀,从来只知道操心别人,似乎永远意识不到自己是一个个头不足一米六的弱女子,更应享受被爱被关心。
走出饭店,冬冬突然说了一句煽情话:“今后,等我赚多点钱,给你花。”
我给她了一拳:“素日里能蹭吃蹭喝,需要时能秒转账,委屈时能彼此给肩膀,足矣。于我而言,钱,任何时候只有自己赚得花起来才更香!”
坐地铁时我俩方向不同,她的先来,但她依然是等着先送我上地铁,就如同上学时,总是先安排好我的事情。爱操心,肯吃亏,有韧劲,人性中闪着耀眼的光辉,温暖,靠谱。有你,有她,还有她,有“蜜”不觉人生寒!
相逢的意义在于彼此照亮,相互取暖。好闺蜜成群,快乐翻倍!
番外:那个遗憾我没成为她弟媳妇的闺蜜对我说,理工男真要命,她弟升迁任命书下来回家就对他老婆说:“我现在当领导了,你以后再和以前一样待我,咱俩就离婚。我现在不一样了。”我乐了半天,说:“谢天谢地谢无缘,就咱弟这样不会聊天的主,亏得没落我手里,否则,他天天会感慨为啥受伤的总是他。”
睡到自然醒,惬意!该起床了,美好的一天即将开启,幸福!祝福我亲爱闺蜜们,身心健康,幸福总在线,快乐不打烊,永远都过得比我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