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上海)
2月19日,举世瞩目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正式进入成功闭幕倒计时不足2天。自从2月4日北京冬奥开幕至今,中国为世界奉献的“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践行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伴随着2022年“一起向未来”的美妙旋律与中国红天天刷屏全球数字媒体!一切显示——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有史以来观众最多和数字参与度最高的成功冬奥会。

国际奥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冬奥会开幕至今,已吸引了超27亿电视观众,使之成为有史以来收看人数最多的冬奥会。
2月4日,仅中国内地和澳门地区约有5.15亿人,通过中央电视台收看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香港,冬奥会由TVB独家转播,近300万人收看了开幕式。
在全美冬奥独家转播商全国广播公司(NBC)旗下的数字平台上,北京冬奥也成为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

在欧洲,探索频道转播了这些赛事。比赛开始仅4天,流媒体观众人数就超过了2018年平昌冬奥会观众的总人数。澳大利亚人也对冬奥会表现出了兴趣,官方的第七频道网仅2月16日,就吸引了1170万观众。
与观众人数激增形成对比的是,美国等少数国家宣称“不派官员参加北京冬奥会”。
不过,美国还是为出席冬奥会的官员申请了签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说,此举“令人费解”。
香港媒体报导,早年曾与美国民主党成员共事的香港立法会议员李梓敬说:“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没有多大区别。当你观看奥运会的时候,你不是在寻找有哪些官员出席。”
冬奥会在美国大受欢迎。据NBC报道,在2月13日(美国东部时间)的超级碗比赛结束后,本届冬奥会吸引了更多的美国人。

李梓敬认为,人的故事是带动观众的另一个因素。他说:“大家也在关注故事性的情节。比如像谷爱凌这样出生在美国、代表中国参赛的运动员……这些都增加了吸引力。”
除了看电视转播,粉丝在社交媒体上也很活跃。全球奥林匹克社交媒体账号的互动量,累计已接近30亿人,使之成为迄今为止数字参与度最高的冬奥会。

中国联合国协会理事、香港特区青年发展委员会委员林琳说,这些赛事在社交媒体上的推广已经引起了通常不会关注冬季运动的人们的兴趣。林说:“这些运动员就像名流,他们有Instagram账号,可以跟你交流……(冬奥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多维度。其他因素——比如疫情封锁措施——可能意味着大家会在家里收看转播。”
多家实力外媒报导说,东道国中国,对这些庞大的数字感到欢欣鼓舞。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日前表示:“尽管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但是冰雪运动带来的激情、欢乐和友谊仍然为全球人民共享,北京冬奥会彰显的团结、合作和希望正在为世界各国注入信心和力量。”

此前刚刚参加了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巴赫,对开幕式带来的震撼印象深刻,“我们以无与伦比的方式开启了虎年,我永远不会忘记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精彩绝伦。”
北京冬奥会正在书写体育史上的新篇章,巴赫说,北京是第一个同时举办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中国实现了“三亿人上冰雪”的目标,“这一非凡成就将永远改变世界各地冰雪运动的格局。北京2022年冬奥会将开启全球冰雪运动新篇章。”
连日来,全世界数十亿观众将通过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的支持,观看北京冬奥会的运动员和他们精彩绝伦的比赛表现。
巴赫表示,数字技术早已深刻地改变着奥运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加速了这一趋势,数字化水平是前所未有的,这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奥运中来。

“我们正在北京创造历史,”巴赫说,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冬奥会把运营所需的核心系统全面上云,并用云计算为冬奥会向全球转播提供支持。他指出,阿里巴巴在奥运会的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阿里云的技术,为奥运留下了一套全新的标准。
据介绍,北京冬奥会是史上的第一个“云上奥运”,不仅将奥运最核心的赛事成绩、赛事转播、信息发布等信息系统迁移至阿里云上,而且采用由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OBS)和阿里云共同打造的“奥运转播云”向全球转播,已为北京冬奥会带来超过6000小时的转播内容。
作为奥运会的主转播商,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负责向全世界奥运会持权转播商,提供广播、电视等公共信号。就在几天前的北京冬奥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总台记者曾向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首席执行官——伊阿尼斯·埃克萨科斯提问,请他评价目前总台的转播技术水平。伊阿尼斯认为,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非常感谢我们的中国合作伙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我们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对冬奥会的转播。迄今为止,这是我们所见过的最全面的奥运赛事转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持权转播商。总台已经是全球最具有前瞻性和能力最强的转播商,无论是技术创新、数字科技,还是4K/8K的转播技术应用,我认为总台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
另据新华社2月18日报导,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18日上午进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北京2022年冬奥会非常成功,运动员们感到非常满意。他从运动员及赛事组织、转播及遗产等角度,进行了相关阐述。
“在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全世界运动员提供了热情接待,并为运动员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运动员们非常开心,也对场馆设施、奥运村以及闭环内的安全状况感到十分满意。此外,北京冬奥会的奥运氛围在我参与的历届比赛中也是最浓厚的。”巴赫说。
与此同时,巴赫还表示:在本届冬奥会中,许多运动员克服自身伤病和其他诸多困难,积极展现自己,展示高超竞技水平的同时,也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例如,在冰壶混双循环赛中,中国选手凌智、范苏圆与美国队选手交换徽章;在单板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选手们安慰受伤的日本运动员岩渕丽乐等,这些故事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奥运精神。
此外,巴赫还对闭环管理等防疫政策进行了肯定。据他介绍,在北京冬奥会期间,闭环内核酸检测阳性率仅为0.01%。巴赫称,“(北京冬奥会闭环)是整个星球中最安全的地方之一,我们所有人在闭环内都生活得非常安全舒适。只要大家都遵守团结的精神,人人都做出贡献,即使是在新冠疫情中,也能举办一场伟大的盛会。”

“人们对于冬奥会的热情,也从各个层面的观众中体现了出来。”巴赫介绍道,冬奥会期间,在国际奥委会官方社交媒体上,有超过27亿人参与了相关话题的讨论;仅在中国国内,就有超过6亿人通过电视收看了北京冬奥会。此外,他认为,本届冬奥会的数字转播和通讯技术令人惊喜,它们将会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发展。
同时,巴赫重申了北京冬奥会遗产的重要性。他指出,本届冬奥会中国最大的贡献就是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这一目标。“哪怕这三亿人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决定成为专业的冰雪运动从业者,未来,全球冰雪运动就会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格局”。
值此北京冬奥会即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18日上午进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北京2022年冬奥会非常成功,运动员们感到非常满意。他从运动员及赛事组织、转播及遗产等角度,进行了相关阐述。
“在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全世界运动员提供了热情接待,并为运动员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运动员们非常开心,也对场馆设施、奥运村以及闭环内的安全状况感到十分满意。此外,北京冬奥会的奥运氛围在我参与的历届比赛中也是最浓厚的。”巴赫说。

与此同时,巴赫还表示:在本届冬奥会中,许多运动员克服自身伤病和其他诸多困难,积极展现自己,展示高超竞技水平的同时,也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例如,在冰壶混双循环赛中,中国选手凌智、范苏圆与美国队选手交换徽章;在单板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选手们安慰受伤的日本运动员岩渕丽乐等,这些故事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奥运精神。
此外,巴赫还对闭环管理等防疫政策进行了肯定。据他介绍,在北京冬奥会期间,闭环内核酸检测阳性率仅为0.01%。巴赫称,“(北京冬奥会闭环)是整个星球中最安全的地方之一,我们所有人在闭环内都生活得非常安全舒适。只要大家都遵守团结的精神,人人都做出贡献,即使是在新冠疫情中,也能举办一场伟大的盛会。”
“人们对于冬奥会的热情,也从各个层面的观众中体现了出来。”巴赫介绍道,冬奥会期间,在国际奥委会官方社交媒体上,有超过27亿人参与了相关话题的讨论;仅在中国国内,就有超过6亿人通过电视收看了北京冬奥会。此外,他认为,本届冬奥会的数字转播和通讯技术令人惊喜,它们将会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发展。

同时,巴赫重申了北京冬奥会遗产的重要性。他指出,本届冬奥会中国最大的贡献就是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这一目标。“哪怕这三亿人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决定成为专业的冰雪运动从业者,未来,全球冰雪运动就会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格局”。
值此北京冬奥会即将成功闭幕前夕,笔者特赋《减字木兰花》为评为纪。
冰天雪白。
冬奥北京融世脉。
滑道银山。
遗址长城赛景观。
开心玩去。
五极八开迷幻处。*
敦逗青葱。**
精彩难忘刷网红。***
注*指,举世瞩目的第24届北京冬奥会,2月4~20日赛程已近成功收尾,其间5G科技、8K传媒为本届冬奥场馆建设绿色环保、奥运村防疫生活服务、开幕式简洁精彩、赛事安全评判保障等提供、展现了无数迷人的黑科技。
注**指,活泼可爱的冰敦敦,与以谷爱凌为代表的“00后”青葱运动员成批登上冬奥领奖台,是北京冬奥的成功标配。
注***指,笔者预计北京冬奥将拥有全球近30亿的奥运总台8K收视率和更多的刷屏网红。
——2022年2月19日(壬寅年正月十九)凌晨时事诗评 岁月留痕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新上海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