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嘉仓,一个美好的意象词,可当与粮食的储藏地联系在一起,似乎又少了些诗意。然而当你真正走进它的时候,才能体会到隋唐帝国的富庶与气势!
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城东北角修建的国家粮仓,四周有城墙,所以也叫含嘉城。它东西宽612米,南北长710米,开有四个城门,按城墙的范围来计算,总面积应该有43万平方米左右,可以想象,那是多么大的一座国家粮仓。
中国人用“社稷"来代国家,"稷"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当作百谷之长。稷由百谷之长演变为五谷之神,和土神合称“社稷”,后成为国家的代称。《诗经》中采自洛阳地区的歌谣《王风、黍离》这样道: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揺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给我们描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粮食这个人类生存最基本需求的淡淡惆怅与渴望。
2008年,好朋友王豫明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天下粮仓"专栏拍摄图片,我联系了在文物部门工作的黄继博陪同到当时并不对外开放的"含嘉仓"遗址捷足先登!

当我们走进古仓街,那座位于铁路边,芳草萋萋神秘的小院,拉开沉重的大门,一硕大的深坑赫然地下,完全颠覆了我们平常对粮库的认知。虽说之前也见过含嘉仓窑的图片,可仍是被眼前的一幕震撼。
一同前来的继博兄告诉我们,1969年11月,修“焦枝铁路”的时候,在洛阳城北挖出了一个八角形的大坑,都以为是挖到了古墓。结果一挖才发现是一个隋唐时期的大粮仓。
经过缜密的考古论证,特别是窖里发现的带有文字的方砖等信息,勘探出这里有各种仓窖287处,估计总数在470座左右。1971年,开始发掘其中5个仓窖,其中眼前这座标为160号的仓窖当上面的土层被掀开后,发现了颗粒分明的稻米。考古人员抓起一把稻米放在手上后,用力一吹,糠随之扬去,露出了米粒。米粒除了发黄,甚至变成了棕褐色外,外形和我们正常吃的稻米差异不大。
岁月侵蚀,这些米粒有48%已经被炭化了,但是仍然显示有52%仍属是有机物。也就是说经过了千余年,这些粮食并没有完全坏掉,至少还有一半它仍然属于米。更夸张的是,在粮窖的木板缝隙中发现的谷子样颗粒。谁也没在意,就把它丢在了露天,结果第三天时,竟然发现它发芽了。专家将这些谷种进行培养,第二年,还真长到膝盖高,结出了果实,正是我们常见的小米。1000多年前的粮食竟然还有种子活性?

听着继博兄侃侃而谈的含嘉仓,心里充满了惊喜,他接着说,还有更惊奇的:根据粮仓发掘的实际状态,演绎出令人惊叹的贮藏方式。
当每个粮食仓窖挖好之后,先是采取火烤的去湿技术,然后窖底垫上了很厚的草木灰,继而铺上木板,再铺上席子,垫上谷糠,再铺席子,两层席子一层糠,里面再装上粮食,层层叠上去,再封土,最后,在这层泥土上面栽种一棵小树,当树叶发黄的时候,说明窑里的温度过高,而绿色则代表着一切正常。
唐朝诗人杜甫在《忆昔》诗里,展现了大唐的富庶:“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眼前仅这一个窖仓就装了50万斤粮食,这只是一个窖仓的存储量。盛唐之时,含嘉仓可以存储下大唐王朝半数公粮,而这座粮库与大唐帝国的皇都仅有一墙之隔。
站在这个宽约12米,深达十米的巨大深坑旁,从上往下看,还有些眩晕,拍成图片看不出它大小,需要一个参照物,我就沿着铝合金直梯小心翼翼下到仓窖底部,这是我第一次这么切实的走进它,脚下松松软软,仿佛是逝去的时空,漂浮着,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我轻轻的蹲了下来,双手捧了一把千年前的粟粒,与千余年前的古人来了一次对视,内心的激动自然不可言表……

仓窖内出土的铭砖
玉明兄是公认的摄影界"奇才",他拍摄的图片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刊出,人们发现,作为参照物的我成了一个钻进国家粮库里的"大老鼠"了,引得人们戏笑,《诗经》里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那只偷食的硕鼠赫然眼前。
当年朱宰相在安徽视察,当地调来各处粮食充盈一座粮库,当面向总理作假,继而引起了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那年,有幸参加“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到过黑龙江的一座国家粮库,那里有几条专用线,库区之大、保护之精,都让我大开眼界。可那些大都是地面上的建筑,像含嘉仓这样奇特地深入地下的仓窖粮库,也还是令世人叹为观止。
话说至此,就不得不说从江南和华北运来粮粟的那个大运河了,含嘉仓储藏的粮食主要是粟和米,这些都是江南和华北地区的产物,隋炀帝从公元605年开始利用原有的人工凿渠和天然河段,分几段开始凿通了南北大运河。通济渠是流经洛阳城区的重要的一段,隋炀帝用了六年的时间,就建立了以洛阳为中心,全长2400公里的大运河。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也修通了河北、江南一带到洛阳的水上通道,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含嘉仓的粮食正是通过大运河至洛阳,又经过瀍河而运达至含嘉城的,当年运河上运粮船队,桅杆高耸,千船竞发是何等的气派与壮观!
"不要冷了,冷了才想起种棉,不要饿了,饿了才想起种田,天下重农耕,驰骋天地宽……",走出这个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含嘉仓大院,心里突然想起这首歌来。同时我们几个又在议论,如果条件许可,再开挖一些仓窖,并将含嘉城的城门城墙等保护性恢复展示,周围种上粮米,做成专题遗址的"国家社稷博物馆",那该有多好。

作者简介:唐燕生,现居洛阳,文史学者。著有《走进洛阳》三卷本及《千年帝都今何在》等。
隋唐含嘉仓遗址 (打开前请关闭篇首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