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洛宁县城西南四十里的底张乡北安沟村有一古建筑,原名老君庙,后称太玄观。坐北面南,背依山,前有月台。此观始建于金大定世宗年代(1161),此观立架的木前杆上写的是:明万历肆拾贰年岁次甲寅冬季古月吉日重修太玄观。前檐东墙上有一块小石碑上记载:康熙五十四年三次重修太玄观。院内西则竖一青石碑,有碑文31行,正文28行,每行56-58字。介绍了太玄观的建立前后,以及该地区枯木的地名变化情况。碑的落款为至元七年(1270年)岁舍庚午五月庚子朔十月五日建。是目前在洛宁发现的碑刻中较早的重修太玄观的记事碑。

碑文写者为“宣授河南府路提举学校官淄川李国维。”重修太玄观的篆书碑额是奉政大夫孟津提举河渡司官范骧蒙。不论是碑文还是碑额,功力深厚,显现出那个时代人书法的功夫。碑文楷书,碑额篆书,使今人观之无不惊叹佩服。看后赏心悦目,并领略到从元至今,太玄观深厚的文物文化历史。

从碑文中看,太玄观最初名玄虚观,后改名三坛观,又改三清二观。元时称太玄庵,遂馨崖为洞,筑地为圃,张道常行化于长水县,在此手植竹桧、梅、桔、诸果树。前殿奉三清圣堂,诸师德道。从碑文中还看到卫玄通主教于元年(1264年)承省降创太玄观,遣门人秦抱一等,於娆山广游川建玉清观,师为讲道,其教大行,时致仕吏部尚书贾柏之父女老人率敬之。是说当时仕吏部尚书贾柏之父,老人卒,也来此观祈祷,是说明当时此观正是最兴盛时期,门人可度三百余人。
在元代元年(1264年),太玄观的道主为卫玄通,而太玄观观址选者是大定(1161年)洛阳知政事判府程晖,同知大朴,重师名德。选水南圣地一区,命名构筑,咨有省部,以佑德为观额,聚众而居焉。碑文写出了太玄观始建于金大定(1161年)左右,而当时太玄观的观名是金世宗的名相所题,可见此观当时的名声之兴隆。从今至元初,太玄观香烟正盛,盛名相传,震惊朝阁。

从太玄观的资料看出,前有山门,塑有龙、虎二神,门后有两厢,塑有上行三辈悟正真人张知微,卫观化真人卫玄通,秦抱一、李又玄、李道美、张道常等道主。最后为正殿三间,敬俸元始天尊,左手虚枯,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来形,万物来生混沌状态时的无极。右边双手捧着一半黑一半白的圆形“阴阳镜”,象征刚从无极状态衍生出来的“太极”。左为道德天尊,则手拿一把画有阴阳镜的扇子,象征由太极分化出的天地“两仪”。合起来正是一幅道教的宇宙图式。此殿青砖黄瓦,金碧辉煌。
碑文中还写出了地名沿革的情况。在元初时安沟村名叫小杨村,底张名叫底掌,对面的山河叫库谷水,石山右为应阳川,左为奎阳川,两川合流名叫裤子峪。后大山为马英山,这里在元朝时属长水县管辖。
北安沟背后是石门岭,岭上层层梯田,肥沃的土地养育着这里的人们。这个村的人清一色的姓程,是宋儒程伊川的后裔。他是明末迁徒来到这里的,因这里山美水美人更淳朴,所以子子孙孙就传承接代的繁衍生存了下来。这里还有清朝程姓族人修建的祖祠,座东面西,三间歇顶式建筑,里面塑有二程夫子像。看看前杆所记知道,程祠修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距今已有180年的历史,院内古柏参天,给人以一种肃穆威严的感觉。
保护文物、爱护文物、研究文物,就是研究历史,就是对文物的进一步保护。永宁太玄观,由碑文可知太玄观是金大定年(1161年)左右修建,距今860年,也算是一座很有保护价值的宫观。碑是元朝至元七年(1270年)重修时所立,距今750余年,也是一件很值得研究的石刻档案。庙和碑都是弥足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物。此文观点有不妥的地方,敬请专家给予帮助,共同研究。
(附碑文、照片)

重修老玄观记
宣授河南府路提举学校官淄川李国维文
奉政大夫孟津提举河渡司官范骧蒙额
大朝应天革命庵有区夏日月所照靡不臣属今
皇帝登天宝位功德隆盛暨太子贤王莫不抵畏上玄奉道法累降诏旨优恤教门为国焚修祝延福寿宫观之兴由是而广永宁县长王封土河南府张/
太玄观之重兴修其玄子为道至矣,教旨广成子答轩皇之问语,其精极则曰窅 ,默初未易以名言之世降晚周有柱史老冉氏实,太上道君尊号玄元者也,知道寒而/不可复将适流少经祸及褐今尹喜识其圣人恳请闻道逐著五千言为道德二经发明大教自首章以次举其至要而文之曰玄非隐论也所以为环妙启门天地植根有国/之胃玄特又曰条阴玄览征妙玄通曰玄符曰玄德其常善救场救人以天下为公故耳去圣即远道术为天下聚枝分派别各立一家成为彼游方之乃者也虽无恒赫经世功业/说演道亦诚杨取者百世而显晦时或不同终不得以泯绝作史者道之一门悉列於艺文九流之中与儒者相亚而称之亦岂妄哉太玄始祖候遵师金国天德之士申一/然兴幼稽不群当独之后圃有大星光绕身弱冠游姑谢山於神居洞遇中皇真人授真经秘诀号重玄子初未尝读书目天性开无所不解天定癸已高士申太真人道次须答/玄诀真经服自是名间河东二百在吉州忽遁玄门人张知徽。卫玄通相从游秦之骊山於降圣观讲经有老叟丰神超异 杖而至授玄言之教改号曰太玄子叟云不知所在/太上也明年於要上值放南需元子善应者便道集一卷师至迂至人有所得秉执光明持立一家太玄门户太玄之名自此始矣要之旧超实宗於老民其在咸阳以 者官/大定年东入洛阳而前系知政事判府程晖同知大朴重师名德选水南圣地一区命工构筑咨有省部以佑德为观额聚徒而居焉程公堂与师徒来说唱和音真相善拜人助也/癸丑季冬八日土哉处无疾而逝示道众休教与高弟卫玄通初师于候授直一秘录及黄老诸经深探道要大定甲辰之长安结应于洋陂之侧府尹完颜 金朝宗名相/赐名玄虚观后徙襟阳立三坛观泰和 子朝邑刘泽李又玄勒建长春王三清二观奉以居之汪太古经义理精当同州节度姚里世德问三宫妙化六同流玄师为开说也德顿/张道常行化于长水其县至今薄请道常建太极庵於底掌峪小杨村山之西崦遂馨崖为洞筑地为圃手植竹桧梅桔诸草群峰环所建前殿奉三清圣一堂 诸师德迢/并敦请卫玄通主教继阐师席之元年承省降创以庵为太玄观遣门人秦抱一等於线山广游川建玉清观师为讲道其教大行时致仕吏部尚书贾柏之父女儿老人卒敬/放山水间散之相与谓汤以师兄道之深加意敬发正大幸永八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升堂留二颂示府仪容俨然遗言门弟李道美当之奉申六观弘教果度门人三百余/所雷布声之陕道坚之云中兴以玄道者名二师皆天姿奇伟德业请高抹堂流所能同生平著述文集解释经教十余万言门弟孙希言里传板行眨候君悟正集卫则请/传授一勤之详有李传收入道藏及另有石记在观兹不尽还道常立庵之初居延邵德明协老经营亦多有力壬辰天兵南十道徒散去五月迥徒众复集堂殿屋宗俱此/凶择福地以居补明佑护之久也丁未冬道坚迥将诸币群马同道众复福庭与杨道颂节次增置地土产业入常贮公用瞻济同流中统辛酉受掌教诚明真人教箚教坚/太玄道观尊宿庚子正月初五日要顺行三辈也诚明体奉 上意有人字赠妄师日上清太玄悟正真人卫观化真人胙城李若冲玄二观提点焚修事委忠实善信/亲教灵等甲子八月受永宁王旨充太玄观 百主持贾张依师遭言于道众于旧基上次东增修为殿者一南向以奉太上其殿之龙右天师 宫二殿之前东西/以奉玄师道众诵持之所前立山门塑龙虎二神以为卫护坛之乾隅立重修碑石旧基上建堂三间像二先师真人及诸宿德不数载咸为一新功德修建皆旋创是崖东玉容/美材躬亲其事日以累功勤苦可知矣贾张辈辈之弟四者也佑德观乱后李若冲将兴修以阙力求助亦同心率众就西山伐木运至东洛鸠工建殿宇不敢义难为详重其/告成恳属河南路进绿元仲安状其实迹求予文之将志诸石予受辛以老谬善信辈并四意坚不能已窃谓道之不明久矣人能弘道非道弥人若非其人道不行也公观/名集章名经解使之三种九圣篇三要八论等足以知同玄启玄之旨趣与卫之文词歌诗古经注颂辞而理明若合符契得之于人受之于口不思不勉道於颂之/奥安得超凡盘脱姁此后之人居门下等奉法像修建功录为同道依归之地振举玄风庶不负先师立教之意固不得不耳然则兴作者补事也修持者内心也必/铳和瓷同育有欲至无郜有为至无为游神於曳希微间尤不失上清太玄之道审能乎是谁不归而仰之於教门有光矣道运方兴鸡有拱锌之迎荣观之美口口/口介也特道於前者即如是善述於后者复如是亦岂非玄之又玄则将见太玄之教绳绳继继永无终穷是宜为之纪其铭曰/太无之前口莫可者得元肇分十合至道万有散殊咸入供造人欲即兹天理纷扰自黄而老开发秘奥属经玄风几扫或者盖多悟者口口口/其缴以得其妙威信为口口口口口景星之明秋月之皎生有清名死有美号卫后不为迟候先不为早文十万言与世垂教及於后人为益别口法孙承承口口口口。
至元七年岁舍庚午五月庚子塑十有五日建
附前杆记:《大明万历肆拾贰年岁次甲寅冬季吉月吉日重修太玄观功德主、马登第、渠松、李舒东、主持,门徒张真海、李真河、李真潼、李真登徒孙略……》

又一碑记《康熙五年三次重修太玄观/碑记刊刻于后》
《碑青石质高240公分,宽100公分,厚23公分》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