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园千里 只此青蓝》
文:陈慧飞
壬寅年的春晚,一组大型舞蹈《只此青绿》深深地烙进了所有观众的神识里,成为最美的春晚。

我也被这幅12米长的山水画吸引,被一群青绿古装,轻风盈袖的仕女用3分零7秒的时间,把北宋晚期一位18岁少年王希孟描绘的《千里江山图》搬上舞台,用无声的语言,挥洒的动作,活色生香地勾勒出一组动静相宜的千里江山画卷而陶醉。

在《千里江山图》隐隐约约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画段里,那些隐藏于画中的一抹抹青蓝被徐徐拉开,蓦然间,我瞭望到了千里之外的故园青蓝。 ---------------------- 题记

我认为:所有的山水是有灵性的。不然,它滋养不出一个18岁少年的生猛,成就不了这幅千古一绝的《千里江山图》。
同样,桃花湖也是有灵性的。它由2165.8公顷汨汨出石的溪流在两岸青山、松竹的拥簇下蜿蜒成湖,我断定它一定修了几千年的道。它藏于桃江县的西南部、江南古陆的中部,又因它是闻名遐迩的桃花江源头,子良岩又坐拥了风景秀美的“桃花江水库”,同时把一个由几十人发展成几千人的松木塘享堂园矿区载入它的历史,成为几代桃锰人心中的伊甸园,融入“桃花湖人”的锦绣蓝图里,更是修了几千年的仙。

桃花湖,如《千里江山图》中的冰山一角。不仅山地植被繁茂,而且矿产丰富。1967年,县政府在传说中的“桃花水出”的子良岩段拦江筑坝,建成一泊容量达7200万立方米的防洪、灌溉、发电、养殖一体,如翡翠似的“桃花江水库”。后有人发现这里: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

从子良岩的一线峭壁穿越到干涸的桃花江水库,依其地貌与陶翁笔下的《桃花源记》神似,又名“桃花湖”。传说南北朝的刘宋时代,道教徒浮丘子潘子良常在这座峭壁上会仙对弈,最后在此得道成仙,把最美的仙境留在子良岩。也因此,它赋予了桃花湖一千多年的历史;直至被一名烧炭翁发现这里的宝藏,并引来一群开拓者再次闻名。
1963年,父亲给了我生命后,恰逢国家三线建设期,急需开采钢铁原材料,他和其他来自全国各地的63名矿山工作者们一起去了桃花湖。那时,桃花湖,本没有湖,只有宽阔的沟壑露于谷底。高耸的山峦下,有最老的前震旦系板溪复质岩、黑色灰质页岩、碳酸盐岩、原生碳酸锰矿石和次生氧化锰矿石;桃花湖本没有路,在第一代桃锰人沈小武、许玉胜、杨正凡等人的带领下,开的开路,挖的挖露天地表氧化锰矿石。后又逐步沿着桃花湖的盘山腰际修出一条108道弯的蜿蜒公路。当第一辆解放牌大卡车开进深山里的时候,那里的山民们一个个前呼后拥地追着跑,只笑:“四杂轮的,背杂扮桶,不恰饭,只放屁。”(方言)而在当时僻静偏谷,交通闭塞的村落,所有的司机成了那个时代的“香饽饽”,大家送他们别号:司机拐的!(方言)

矿山的初期,始于一片原始森林,开采于地表面。后因表面开采资源枯竭转入井下开釆,又因品位质量,逐渐形成掘进、采矿、焙烧、冶炼而进入一个完整的生产流程体系。特别是在周垂义、李宗飞、李芬南、侯德长、欧贤宽等新一届矿长责任制的领导下,紧跟国家七五计划的脚步,推动矿区由旧模式向新模式转换,发展速度提上日程,创造了“桃锰人”最辉煌的鼎盛时期。职工医院、子弟学校、商场、家属楼、篮球场和可以容纳一千多人的文化大礼堂等构成一个盛大的山水城邦。
八十年代,我也加入了父辈的队伍,走过父辈们走过的一条条崎岖山路,玉种蓝田,一晃十几载。那时的我,像追风的少女。太阳暖暖的,笑靥盈盈地问在春天里奔跑的我:你走过我眼里的春季,留下风一样的誓言。多年后,你还记得吗?我笑,指着湖外:山岳不知心里事,春风独落眼前花。我要从这里飞出去!

九十年代初,我第一个飞出了桃花湖。以停薪留职的身份做了一只南飞的雁,在下海的浪潮里肆意搏击,如鱼得水。没曾想,这一飞便是余生。

不久,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国企领域,曾名噪一时的桃江锰矿,在改革的阵痛中退出历史的舞台。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青壮年,更是面临生存危机,堪是:“清霜浸碧波,白露下黄叶。”纷纷开始卷起铺盖南下,寻找新的出路。“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有的打工,有的自主创业,有的风餐露宿寻找机会融入新的改革潮流,更是一个个不甘落后地争做凤凰涅槃的桃花湖人。

所有的桃花湖人都有同样的本色:善良、刚毅!
是悠悠桃花湖水滋养了桃花湖人的善良,坚韧的雪峰山山脉的神灵赋予了桃花湖人的刚毅。

从桃花湖走出去的沈夏谷、马家璘、丁楷如、夏干涵等老前辈们是桃花湖人的代言。1964年,马家璘从中南矿冶学院地質系毕业,經国家统一分配至桃江锰矿任技术员工作,是那里最早进去的知识分子。那时,享堂园四周群山叠翠,逶迤莽莽。山角落里,没有路没有桥,矿山建设者们没有像样的房子,只有简易的工棚和茅屋;但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天当被子地当床,边挖矿石边筑公路;没有坑道自己挖,没有设施自己造。用完全彻底的主人翁精神,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才干,协同丁楷如、夏干涵等所有建设者们一起完成了矿山一、二、三期建设,有的甚至为了矿山建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每每听他回忆那些同事、工友,曾经的奋斗史,不禁心潮澎湃。他们是从桃花湖提炼出的彩蓝,而我们是桃花湖滋生出来的嫩青。
瞥见《千里江山图》中似有似无的桃花湖那幕,山重水色锁烟楼,能不思悠悠?今夜无月,心中却有月华。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一个720云VR“桃花湖全景”视频弹出朋友圈屏幕,瞬间暖了朋友圈中的所有桃花湖人。

相见时,红雨纷纷点绿苔。别离后,黄叶萧萧凝暮霭。故园的青蓝落进了我们的生命中、血液里;愈是离别得久,就愈加魂回梦萦。

过往的风景,能在心中驻足的,终将成为时间与历史的脚本。一处山水,如同一人的衣着,无须华丽。若气质如兰,斯文内敛,便是这世间至美的风水。

今日桃花湖,有美丽的石门村“飞水岩”栈道景观,有环湖公路、错落有致的观湖亭、游船、老牌“五七干校”遗址、浩瀚竹海里的“桃江县林科所”以及正在升级的自动化一体的新的“桃花江大坝”和新世纪里的锰城历史,是《千里江山图》青蓝里的一部分。而我们,是在那修了“一千年”的狐。
2022.2.14写于顺德
(图片来自:网络、自拍、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