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月16日17时讯 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交汇期,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成为世界公众关注的焦点。

重庆作家李姗姗所著的少儿科幻小说《机器女孩》就是依托这样的背景创作的。李姗姗是国内知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重庆文学院首届签约作家,代表作有《太阳小时候是个男孩》《月亮小时候是个女孩》《面包男孩》《今天明天后天大后天》等。作品曾入选德国慕尼黑“白乌鸦书目”,中宣部“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获“CCTV 2016年度‘中国好书’”“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重要奖项。

《机器女孩》是一本以人工智能为背景的少儿科幻小说。在一场突发的车祸中,全智能保姆机器人秦小镁用身体护住“妹妹”林小钒,成了一具残骸。人工智能专家妈妈秦以菲借机将小镁升级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机器人后,小镁一跃成为银钡学校的优秀学生,完美融入人类世界。可是,她备受瞩目的转变,不仅使得家人的关系变得微妙,还引发了一系列悬念四伏的危机……
作为原创少儿科幻小说,《机器女孩》兼具故事性、科学性与预见性,能激发孩子对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同时,能引发孩子对人性恶的批判与善的呼唤,对人类命运的归宿以及超越人际的文明共存与竞争等哲学命题的思索,具有深层次的解读价值及现实意义。

在谈到创作缘起和创作历程时,李姗姗分享道,自己常深入当下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现孩子们的课外兴趣不止停留在音乐、美术、舞蹈等领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喜欢科技和编程。她还发现人工智能已经深入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不可忽视的强烈信号,点亮了她的创作灵感。在李姗姗创作之初,如何将传统童话、诗歌的写作风格转化为暖科幻的书写,如何在一个未来家庭中塑造一个机器人的角色,并从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长、特殊的家庭关系、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诗意的幻想风等方面努力让作品生动饱满,她都花了大量精力进行构思。
童书出版人、儿童教育作家三川玲认为,《机器女孩》这部作品进行了一场严谨的想象构建、一场奇妙的思想实验。她特别说到,“想象对于人类而言,拥有巨大的未来控制力,少年儿童应当多读幻想小说,尤其是少儿科幻小说。”因为,少儿科幻能够点燃少年儿童的科学想象力,能够呵护孩子们创造探索的天性,能够激发他们更多的潜能,这也是今天我们教育的初衷与目标。
儿童文学评论家、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香认为李姗姗这部少儿科幻新作中存在的科学性与幻想性的纠缠碰撞、丰富想象和感性形象的互相激发,以及别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幻想之美,完美体现出少儿科幻应当具备的文学审美价值。并且,她还指出,“李姗姗对儿童的接受心理有着精准的把握,善于从儿童视角展开故事,善于把握细节、刻画人物,在故事性和动态叙事方面做到了极致。这无疑是一本让人拿起来就会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的优秀作品。”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章毅评价道:“李姗姗在这部儿童科幻作品中爆发出惊喜的科幻感,融入对生命与科技、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思考,在书写科技创新的同时,更有撼动人心的真情。”
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在读过本书后,称赞道:“《机器女孩》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科学幻想小说。作品构思精巧,故事跌宕起伏,探讨了机器人与人类如何互补共生的问题,传播了人工智能与少年儿童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小读者阅读此书,既能体味诗意温情的文学之美,又能感受神奇炫酷的科幻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