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荣义,(1928.3.1--2000.8.9日)一九二八年农历二月初十,出生在郯城县李庄镇株柏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上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姐,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自小就非常懂事,体谅父母辛劳,由于父母年迈体弱,两个姐姐已出嫁,他八岁就帮母亲卖豆腐,以维持家庭生计。在父母的关爱下,读了几年书。
十三岁那年的1942年春天,在家人的支持下,杜荣义同志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加入了抗日组织儿童团。四年以后的1946年2月,年仅18的杜荣义同志,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以后,杜荣义同志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冲锋在前,不怕牺牲,给党组织传送情报,偷袭日本炮楼等等危险的任务抢着上。
1944年冬天临近过年的一个晚上,杜荣义同志趁着天黑回乡察看敌情,也顺带看看多年没见的父母。刚刚和家人没说上几句话,负责望风的本家大哥匆匆进门,让他赶紧跑,已经被村里通敌分子发现并通风报信到鬼子那里了。
当时跑是来不及了,因为敌人已经把村子包围起来了。情急之时,其母亲急中生智,让他藏到不远处的一户刚刚生了孩子正坐月子的嫂子家里的床底下。
那晚敌人搜到杜荣义同志藏匿的大嫂家时,翻遍了所有的地方,没找到人,最后又不甘心的用刺刀在床底下划拉了一遍,也没有划拉到什么,就悻悻的走了。
由于那嫂子结婚的床是前面带雕花的挡板,床尾也是雕花的挡板,床也比较结实,杜荣义同志有所防备,贴身床撑上,才幸免被刺被抓。当时还被床下的蝎子蜇了几处,他也不敢吭气。
等敌人走后,待到深夜,在大嫂一家确认安全的情况下,他才悄悄穿过一片树林,沿着沂河往队伍的方向走。因为天黑走迷了路,他不敢再走,就在一个村子的坟地避风等天亮了,辨别好方向再走。
冬天的沂蒙,夜里刺骨的寒风冻得年轻的杜荣义同志瑟瑟发抖,他就起来小跑。幸好临走时,邻居大嫂给带了几张煎饼,他填饱了肚子,有力气跑。坟地不远处还有星星点点的火球跳动着,游晃着,当时他想,那大概就是村民们说的鬼火吧。他是不怕鬼火的,因为他们游击队经常夜行军,时常遇到这种自燃现象,知道那是人死后的磷在风干物燥的空气里的自燃现象。他这么跑,如果有人路过,迷信的话,一定会以为真的遇见“鬼”了呢,估计会吓个魂飞胆破的。
后来杜荣义同志在给后代讲述这段经历的时候,常说要不是邻居月子大嫂那么英勇无畏的冒着一家老小的性命掩护,他早就被敌人杀害了。解放后,他每年都要回家看望邻居大嫂。他教育后代,一定不要忘记老百姓的恩情,好好为党和人民工作。那大嫂就是千千万万个沂蒙红嫂中的一员!
在与敌人艰苦的斗争中,杜荣义同志逐渐成长为能够独挡一面的我党优秀的革命战士。1946年3月杜荣义同志光荣的被组织任命为中共临沭县岌山区游击大队队长。他非常感谢组织对他的信任,也深感这副担子的沉重。由于游击队的经费紧张,他就利用和敌人周旋之余的空闲时间,把自己在父辈那里学到的编簸箕、编针线框的手艺教给队员们,空闲时间在地窖里编货,然后出售换点经费。还教队员们识字,学习毛主席著作《论持久战》。这支游击队伍遵照党组织的部署,在杜荣义同志的带领下,积极发展进步青年参加革命,队伍不断壮大,配合主力军,多次粉碎敌人对解放区的进攻和围剿。
1947年2月18日,临沭、郯城、东海地方武装,在中共滨海地委、滨海分区的统一指挥下,向盘踞沭河以东的还乡团点姜圩子发起攻击,俘虏还乡团30余人。20日,临沭岌山区游击队、武工队攻克大官庄,击毙还乡团10人、伤8人、俘虏12人,参加此次行动的还有临沭县地方武装一部、大兴武工队、游击队。
此次战斗缴获小炮一枚、步枪30余支、子弹数百发,共歼灭还乡团500余人,攻克10 余个据点,解放了临沭县沭河以东、石门以北被还乡团占领的全部地区。
杜荣义同志在长达49年的革命生涯中,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锻炼了自己的意志,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中,带领青年游击队员出生入死,顽强作战不怕牺牲,英勇杀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奉献了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光,为党和人民贡献了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严于律己,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那种拼命精神,勤奋工作清正廉洁,在工作中他处处以身作则,任劳任怨,积极认真履行职责,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生活中,他艰苦朴素,勤政廉洁,对同志们关心备至,深受同志们的尊重和拥护。
杜荣义同志教育后代永远不要忘记人民的恩情。他对待自己的职位,多年不升迁从来没有怨言。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组织派他到临沂地委行署党校学习了两个月,后来地委组织部门发商调函到临沭,商调他到临沂工作,由于当时的单位领导拦阻,说他是单位的顶梁柱,没有同意他走,就这样他后来一直在地方的小单位工作,职位没有提升。他经常和后代讲述他和战友们出生入死的故事,说他的好多战友没有能够看到这一天,就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说自己很幸运的能够看到新中国的诞生,还能继续为党工作,享受待遇,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已经很幸福了。
注:作者杜琴玉,为杜荣义同志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