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摔“瓦盆”
文/读万卷书
自古豫东周口这一带家里老人出殡时有死者长子“摔瓦盆”这一习俗,而且今天这些地区仍保留了这种文化。那么,“摔瓦盆”蕴含了怎样的道理和情感呢?又是何时出现的呢?
“摔瓦盆”的由来

但直到今天,我们豫东这些地区,还保留着这一习俗,这不禁让人好奇,“摔瓦盆”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关于这一习俗的由来,众说纷纭,其中流传比较广的是源于范蠡。范蠡何许人也,有人不太了解,但是提起和他相好的西施知道的人就非常多。他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献策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后,就携西施隐居西湖办实体去了。开个陶盆厂,由于头脑灵活,经营有道,在当时也算一位著名的成功商人。而且他带动了附近的百姓一起,使得大家都走向了制作陶盆的生意。由于大家都做制陶盆生意,那时也没电商,运输也不方便,生意也不好做,竞争力也非常大,年轻人对这制陶盆的买卖也失去了动力。老范怕自己的事业后续无人,在他临终前,他烧制了最后一个陶盆,把众弟子叫到身前,问他们谁想继承自己的陶盆(事业),就把这个“陶盆”送给随?在大家议论纷纷之时,一弟子上前夺过陶盆,把它扔到地上摔碎了。同时,他对范蠡说,“我已经习得了这门技术,不敢再过度奢求,就让这陶盆陪伴您一起西去吧。”范蠡听完,很受感动,便把这弟子收为义子,将产业传给了他。而经过演化,变成了谁“摔瓦盆”谁承袭祖业的习俗了。过去兄弟们多,让谁摔“瓦盆”成了问题,长为首,由长子摔“瓦盆”成了习俗沿袭下来。但这一说法缺少依据,与事实不符,在历史记载中,范蠡来到了齐地定陶居住,而非去贩卖陶器,因此只能认为这是人们对这种习俗的一种解释罢了。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把“瓦盆放在灵位前用来盛放燃烧的纸钱,相当于死者存钱的保险柜,摔碎了即可把钱财送给死者带去阴间”的说法,相比之下,还是这种说法符合观念一些。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行为便被延续了下来,也有着对长辈缅怀的意思。不管怎么说,不管习俗从何而来,“摔瓦盆”这个习俗确确实实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年了。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人们赋予了“摔瓦盆”寓意多子多孙、家人平安的意思,也为“瓦盆的摔法、由谁摔?”制定了规矩。首先,瓦盆必须一次摔碎,因而摔的“瓦盆”制作时都不会造得牢固。

由于怕摔“瓦盆”的人心情悲痛失手,地上还会放一块砖,以保证瓦盆会破碎。而这块砖,也被赋予了寓意,部分地区叫它“子孙砖”,谁拿去,谁家就能多子多孙。也有十分不巧,瓦盆没有摔碎,也不能再去摔二次,于是就由跟在后面的抬棺护柩的人踩碎。而摔“瓦盆”的人的身份,也是大有讲究的。如果没有意外,必须是死者的长子,如果长子亡故或是无法赶回来,要由死者的长子长孙来代替。实在不行,则由二儿子或是侄子来完成这一仪式。
由于提倡火葬,现在,“摔瓦盆”的习俗虽然已不多见了。人们只好选择了其他方式来寄托哀思、怀念先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