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外一章)
顾福田
路,从我记事至今,七十年来,伴随着时代的步伐,越走越宽阔,越走越畅爽。
我的家在北叶湾自然村。小时候,交通不便,孩子们基本不出村,尽管乡政府所在地姚庄集镇离我们村并不怎么远。
我去姚庄次数比小伙伴们多些。外婆家在何家浜,母亲带我去外婆家经过姚庄,父亲农闲喝茶时也带上我去集镇。去姚庄集镇的路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先人们踩出的路,曲里拐弯的。转过前浜东头,绕过东浜西头,走上庙邦港张家门前高高的木桥,踏上新开河颤悠悠的跳板桥...... 走啊走,前面终于望得见独垛佬自然村了。独垛佬西头到集镇有百余米长的路,垫着长方形花岗岩石块。这石块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属于高等级的路了。石块路的尽头是“赤司弄”。穿过几十米长的“赤司弄”,终于到达姚庄集镇的河西街。
走过姚庄桥是河东街,正对桥的是南货店,旁边有水果店、烟纸杂货铺.....,这里是小集镇最热闹的地方。第一次从村里来到小镇上,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两个眼睛不够用,只见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从村里到这热闹的小镇并非易事,弯弯曲曲的路绕来绕去似十八盘肠。晴天,硬泥块硌脚;雨天,泥泞路深一脚浅一脚打滑。晴天走走将近一小时,雨天两脚烂泥更费时。曲径通姚庄,心中有希望。但遥远的姚庄,难走的羊肠小路,阻碍了人的思维和视野。爷们最美的诗是小酒馆里的二两猪头肉加个“手榴弹”(二两半的烧酒瓶形状大小极象手榴弹),农村绝大部分妇女的远方就是小集镇了。
浙北平原水乡,多的是河、港、荡、漾。出行,走旱路离不开摆渡船,走水路离不开手摇船。上世纪六十年初,我考上师范,需要到县城乘轮船上学校。走路去县城,三个多小时,摆三次渡,非常不便。父亲借了条小木船,走水路送我到县城轮船码头。从家到县城,水路费时三个小时左右。顺风顺水还好些,遇上逆风逆水,吃力费时,那就不止三小时了。六十年代中期,全县开通了县与公社间的轮船航线,姚庄到县城一小时,比原来方便多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教育局组织我们赴杭州学习取经。早上五时许,我从家出发去集镇轮船码头,乘上六点开往县城的班轮,与同事们汇合后,坐上十点左右的火车,下午一点多才到“人间天堂”的省城,办好旅馆入住手续已是下午三时。从家到杭州,足足化了九个多小时。
七十年过去了,党领导我们与时俱进,中国的交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小时候一小时到姚庄,三小时到县城的路,如今坐上高铁,一小时可从杭州到上海;乘上飞机,三小时可达海南岛或东南亚各国。当年九小时到杭城的路,现在儿女们自己开车,两小时可从杭州的家回到故乡的老家。从北叶湾老家到洪福路闹市中心,昔日遥远的姚庄桥,今朝一脚油门就到。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路,越来越好走了;这路,越走越快捷了;这路,越走越舒心。
(外一章)
美丽的乡村 可爱的家园
顾福田
我的老家,一马平川,河荡密布,风光旖旎,物产丰饶。春风吹醒大地时,天蓝水碧,桃红柳绿,麦浪翻滚,菜花金黄;秋风送爽时,天高云淡,秋水澄澈,稻穗沉甸,瓜果满园。老家村西,一条大河波浪宽。旭日东升时,半江阴影半江明,妇女们河边洗衣浣被子;傍晚,红霞满天河畔闹,孩子们欢跃入河打水仗。昔日,白帆点点,纤绳悠悠,帆船、背纤船南来北往,渡船迎来送往渡客人。如今,河中机船,桥上汽车,一片繁忙。凌空一桥飞架,东西天堑成坦途……。
家乡物产丰富。春夏,莴苣茄子出大棚;初秋,黄桃蜜梨又上市;深秋,担担蘑菇送市场,篓篓青蟹摆街头;冬季,鱼跃渔塘捕捞丰,肥猪出栏屠宰忙,丰收鞭炮迎春欢。退休前,赞美家乡曾写过几联,其中一联是:天蓝水碧桃红梨白麦绿花黄春光美,云淡泥香谷金棉银瓜鲜果甜秋色好。离开老家,不时怀念。现把以前用卡片机拍摄的和回家时拍摄的照片选部分成辑,与朋友们分享。
春好
顾福田
东方朝霞普天照,长河落日金光耀,春阳好。
柳枝飞舞万千条,蒜叶弯弯齐折腰,春风好。
河边杨树嫩芽苞,山间竹笋日夜高,春雨好。
竹林梢头鸟儿鸣,春江水暖老鸭叫,春意闹。
千里蓝天白云飘,万顷沃野麦苗笑,春光好。
双双并肩乡村道,款款莲步杨柳腰,春情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