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荐文‖【风采之声★强音朗诵团】
审稿‖海梦‖中国七台河
审核‖于歌‖中国沈阳
作者‖王永梅‖中国七台河
音频‖曦鳐‖中国哈尔滨
诵读‖曦鳐‖中国哈尔滨
制作‖于歌‖中国沈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是谁助燃了范家的希望
作者:王永梅
2016年7月23日的午后,是我抑制不住兴奋地日子。我的笔下又要记录一宗,给我们七台河人带来莫大荣誉与骄傲的短道速滑冠军范可欣一家人的故事。

这是一户坐落在七台河市第六小学对面的半地下耳房,入口处的牌匾上非常醒目的几个字:瘸哥修鞋配锁修自行车。这就是范可欣父母赖以生存的营生,也就是这份职业拨亮了他们一家人生存的希望。从范可新的父母的笑容里完全可以看得出,他们对自己当前的现状非常满意。当我坐下来倾听可新母亲聂桂玲和我讲述,她们家故事的过程中,我的眼里一直泛着晶莹,我极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看得出可新母亲的情绪一直也是激动着。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聂桂玲和范士忠在七台河市勃利县的双河镇铸就了爱巢。范世忠小儿麻痹落下残疾,却有副热心肠。婚后他们开始了修鞋、做成衣的营生,虽然赚的不多,但可以糊口。没多久儿子降生了,小家填一子的日子自然多了几分热闹。为了让家里日子过得富裕些,小夫妻又租了田地,开始种地养猪,1993年9月,范可新出生了,比年长的哥哥小七岁。家里多了口人,等于多了张嘴,大的要上学,小的需要照顾。夫妻俩起早贪黑地劳作,种田养猪,照看孩子,辛苦自然不用说。当他们正憧憬着好日子的时候,一场自然灾害来临,田地淹了,几乎绝产,猪饲料也断了,养猪赔了钱。这下好,钱没赚到,倒是欠了一屁股债,全家人吃饭都成了问题,夫妻俩犯了愁!只好另辟蹊径,决定搬进市区,听说市里的日子好混,也能让孩子出息些。”

2000年,也就是范可新7岁的时候,他一家子从双河小镇搬来了七台河市,在靠近同仁小区的胡同里租了间六平方的简易房,一家四口总算有了安身之所。他们决定重操旧业,等添置了修鞋工具之后囊中已经所剩无几了。一双儿女要上小学,家里还要买粮。当把一双儿女送去了学校后,一家人过了半年食不饱腹的日子,天天喝粥充饥。
可新入学没多久,班主任刘晓燕就看出可新孩子聪明善学,通过家访了解可新家的处境。那时候,校外纷纷办起了特长班,条件好的家长都早早给孩子报了特长,可新放学赶紧跑回家把想学舞蹈的想法跟母亲说了。看着孩子认真的样子,做父母不忍心拒绝,就依了她。舞蹈老师看可新做的几个动作,觉得这孩子自身条件不错,是学舞蹈的料子。可新在舞蹈班学了一个月,对于连饭都吃不饱的家庭而言,每月拿一百元舞蹈学费是很难拿得出来的。可新懂事,看出父母是在为学费为难,在舞蹈班学了一个月后便忍痛割爱了。看着孩子每天上学、放学默默地去拾废弃的矿泉水瓶,卖掉换文化用品,做父母的心里是即难过又无奈。

可新有个好习惯,就是每天天不亮跟随母亲去附近的体育场跑步。也就是这个习惯,让可新遇到了人生转折的第一个贵人,可新的教练马庆忠,那一年可新8岁。马教练每天早上陪运动员在这体育场上观察可新已经有段日了。弱小的范可新每天早上风雨不误地在体育场跑步,马教练看好的就是这孩子执着的劲头和认真态度。
可新在马教练面前做几个很有爆发力的弹跳动作后,马教练觉得真没看错这孩子。当得知马教练要吸收自己入他的速滑培训队的时候,可新激动的跳了起来。教练那里是过关了,可是摆在面前的困难却重重。学速滑是需要学费的,还要买冰刀的。聂桂玲不想让女儿欣喜的笑容立马消失,便向马教练说明了家庭状况。马教练答应学费暂时可以免,至于冰刀么,正好有学员淘汰下来可以供可新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剩下来的就是艰苦严格的训练。

可新为了不耽搁文化课的成绩,坚持上课,午后三点多就去参加速滑训练。晚上可新甜甜地睡了,聂桂玲掀开被子看到可新的膝盖肿得老大,脚踝处磨出血印子,知道是冰鞋不合脚造成的,要说当妈不心痛是假的。第二天起床她就和可新说不要去学滑冰了,太遭罪了,以后一定比这苦。到那时候再放弃,前期的付出就白搭了。懂事的可新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态度很坚定。不但要坚持,还要用自己证明将来可以改变家庭处境。听着女儿的话,做父母感到一丝欣慰,同时也有份内疚。如果家里条件但凡好一点,都不会让孩子吃这份苦,童年该是无忧无虑的,是困难的家庭环境影响着女儿内心过早成熟。
七台河的夏天没有冰场,孟庆余教练来市里选拔队员去省里速滑基地训练。利用省里速滑队的场地,强化学员上冰能力。选拔要求严格,弹跳必须超过一米。这对刚参加训练一年半的可新而言是个突破。可新第一跳0.98米,可新不服气蹲在墙角哭泣,如果教练再给一次机会我一定要超越第一次。可新的话被孟教练听到了,真给了可新再跳的机会,果真突破了1.02米的界限,终于进入了录取线,那年可新十岁。

可新能否顺利去省培训队,又成了范家的一大难题。生活费,学费,冰刀也要换好一点的,这可真是头疼的事。就在可新父母一筹莫展的时候,景丰工商所的所长孙玲女士得知此情况,立马回所召集全所动员大会,让全所员工伸出援助之手帮帮可新继续圆梦。孙所又争得丈夫同意,从家里拿出两千元送到可新家,为可新冰上之路摊开第一个通道。
两年后范可新正式进入省速滑队,当得知费用超万的时候,可新父母再次气馁了。这笔钱对范家而言简直是天文数字,到哪里找这比钱呢!孙所曾说过,家里遇到困难一定开口,可是,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想再麻烦孙大姐,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家什么时候是个头。

外面下着大雨,室内可新爸妈修着鞋,可心思却很无助,只剩下满心的焦虑。女儿的学冰生涯就因为拿不出钱而断送吗?雨点砸着玻璃窗,如同砸在他们的心尖上一样。门开了,孙大姐来了。可新妈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哇”的一声哭出了声。
孙大姐二话没说,再次从家里拿出八千积蓄给可新应急,并答应以后每月给可新一千两百元生活费。孙大姐帮可新家度过一次次难关,这不是一家人能用谢谢两个字所能表达的,这比雪中送炭更暖人心,孙大姐在一次次助燃范家的希望。可新在省里训练的日子里,孙大姐夫妻只要去省城开会就去看望可新,拿钱拿物,给可新莫大的支持与安慰,让可新感觉爱心无时不在。孙大姐却很低调,觉得自己做的善举是应该的,她从不求任何回报。七年不间断地援助,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胸怀和境界?可新妈每次和身边人谈及此事,都令大家唏嘘不已。在女儿可新眼里她孙阿姨做的一切她都记在心里,暂时她能做的就是全力以赴投入训练,在赛场上用成绩回报亲人的厚爱。
可新从小就懂得节俭,其中点点滴滴的故事真是很多。那还是她刚到省队,可新妈去看望,趁着女儿训练的时候给女儿的被子洗了。当女儿回来时故意说教练看到会被批评的,教练教导每个队员都要学会自立。可新妈想起了一件事就问可欣,五颜六色并且用起来滑滑的肥皂,好看又耐用是哪里买的?可新丝毫没有掩饰地回答,肥皂是队友们丢弃的。队友们觉得拿不上手的香皂疙瘩还有肥皂疙瘩就丢掉了,她捡到一起拍成长方块在阳台上晒干,晒得结实了再用。看着只有十岁的可欣那副认真的样子,可新妈的眼睛湿润了,勉强控制住没让泪水流出来。小小的年纪就懂得心疼父母亲,懂得节约,懂得利用废弃的东西让其发挥价值,这是啥造化有这么好的孩子。

父母的爱是任何人无可取代的。

自从可新爱上了滑冰,从进了市训练队到省队,一直到国青队,以致后来到国家队,这一路走来可新没有丝毫怨言,同样没有为所取得的成绩自满。可新父母偶尔还会有退缩的念头,但可新一直信心满满。可新妈回忆,那还是可新还没有去省队的时候,有一次发高烧,实在爬不起来。马教练知道可新病了来家里看望,可新立马就哭了,埋怨妈妈不该让自己趴着不去训练,教练都来了,自己很难为情。可新妈知道女儿是铁了心,话到嘴边咽了下去。市领导伊才波同志亲临齐齐哈尔那场赛事,然而可新成绩却不尽人意,原来在比赛过程中,可新就觉得身体发飘,浑身没有力气,四肢根本不听使唤。这回可新父母慌了,领着女儿去省城检查,原来是可新营养不良造成缺铁性贫血,要住院治疗。住院要涉及医药费,况且不是短期就能恢复的。可新妈动摇了,劝女儿不要再滑冰了。可新不舍,孟教练更是不同意,并愿意代替支付医疗费用。通过半年的调理,女儿重新归队,可新父母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可新七年没有回家过年了,可新的嫂子说过,每年的四月份有几天家里才像过年一样,因为那时候妹妹回来了,家里才团圆。剩下的就是可新父母对女儿日夜的牵挂。

可新是善良的,孝顺的。听可新说,离她训练基地不远处,有位修鞋的阿姨,每次看见就会想到七台河的父母。可新去修鞋便会和修鞋阿姨交流,告诉阿姨自己的父母也是干这行的,而且每次修鞋都会多给钱。可新没有嫌弃自己的出身,没有嫌弃父母的职业,并以父母为荣,并时常电话里劝慰父母别太劳累,多歇歇。
可新取得很多成绩和荣誉。在2011年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女子500米夺得冠军,3000米接力赛冠军,并获得了当年CCTV体坛风云人物年度最佳新人奖。可新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是七台河人的骄傲,更是做父母的骄傲。各大新闻部门前来采访,给可新一家做媒体宣传,市政府帮解决了住房,并获得“最美家庭”的殊荣。范家长子说过:“要是没有政府的关爱,我们家就是两辈子也赚不到房子,妹妹取得成绩是大家帮助所致,如果没有老师、教练还有孙玲姨等好心人的帮助,我们家是不会有今天的。”可新妈觉得儿子说的话千真万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