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安成(浙江支边知青)
“小卖部”轶事(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这个“小卖部”的绰号逐渐在三班、在一排,乃至整个连队中悄悄地传开了,成了我的代名词。这个绰号,伴随着我从东北结束知青生涯到北京当兵,又复员回到嵊泗,成为我五十多年的亲密伴侣了。当然,多数人都不知道我这个“小卖部”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一直在寻思,这顶小小的帽子到底是班里那位战友给我戴上去的。
直到去年战友刘海堂因病离世,我们前去送别时,才弄清楚这个绰号的来龙去脉。这天我问了张友龙,说:“这个外号是否拜你所赐啊”,他笑着对我讲:"我那有这本事,是鹅作的杰作”。鹅作指的是我们三班班长徐世妙,这个大号还是我们送给他的贵冠,因为他激动时额头青筋会“馋”起,前额鼓起似乎宛如白鹅头上突出的那样,所以我们用嵊泗土话给他取了个外号“鹅作”。天那,原来小卖部的始作俑者是班长徐世妙,过去我还以为张友龙(代号~张家)是源头呢,这回他也摆脱“嫌疑”了,呵呵。
其实,在我们三班内部,基本上都有每个人的特殊“叫号”,除了徐世妙、张友龙外,还有"兆龙四眼x“"x大务”等,在此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而据我所知,不光是我们班,有此情况的还有连队其他的班,包括女子班。身在异乡,集体生活,年轻好动,取个绰号,开个善意的玩笑,逗逗乐,也算是当时知青生活中解除寂寞的一个乐处。
随着岁月的流失,每当赴黑战友聚集时,偶尔有人拍一下我的肩膀,并叫声“小卖部”,我并不感到陌生或厌倦,反而有一种怀旧和亲切感。因为这是我们在东北黑土地上的知青情结,也是我们开发建设北部边疆的一个缩影,更是我们这一代人在茫茫雪原上为祖国贡献美好青春的符号。
作者简介:
朱安成,中共党员,1951年出生,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人。1970年10月赴黑龙江大兴安岭参加边疆建设。1973年赴北京参军入伍。 1976年4月返籍,曾任嵊泗县五交化公司经理,县商业局工会干部等职务。
爱好读书、写日记、器乐演奏、海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