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童年是在偏僻的农村度过的,那个时候,没有收音机、电视机、电脑、手机,甚至连电灯还没有。无论春夏秋冬,每天吃完晚饭,奶奶就想把我摁在被窝里,怕点灯费油。秋冬的夜晚,对于早早就躺在被窝的孩子来说,那夜晚是难熬而漫长的,漫长的看不到边际。每到这样的夜晚,最盼望的是让爷爷给我讲故事。
我最早的文学启蒙,应该归功于爷爷。
爷爷上过几年私塾,年轻时是个商人,进过京,下过卫,最远去过四百公里外的张家口和包头一带,比一般庄稼人经多见广。作为一个常出远门的商人,住旅店是经常的事。那时候的旅店,都是通着的大炕,一个炕上少则也睡下六七个人,多则睡下十多个。有来自山南的,还来自海北的,各地的人相聚在一起,免不了说些家乡见闻,传说与故事……爷爷的记忆力很好,语言表达能力也不错,他会把年轻时听到过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听得津津有味,总缠着爷爷一个接着一个地讲。
爷爷讲得故事在我脑海里有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已经模糊了,长大以后,印象深刻的能信手拈来,被我用到创作的长篇小说里。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我去了文联工作,成了文学杂志的编辑。在做编辑的时间里,有个农民把他整理的一个民间故事拿给我,题目叫《王恩与石义》,看完之后,我感到有些似曾相识,想起小时候,爷爷讲过这个故事的,只是印象早已模糊了。《王恩与石义》的故事娓娓道来,耐人寻味,立意深刻,歌颂了石义的真善美,鞭打了王恩的假恶丑,我就把这篇故事刊登在文学杂志上,读者的反响很不错。
我多年来主要是搞小说创作,也曾经涉猎过电影文学剧本,但收效甚微,只有改编的一篇小说《与清朝姑娘相遇》,由兰州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曾在甘肃电视台播放(题目是《相遇》)。2019年,儿子带我看了刚刚上映的国产动画片《哪吒魔童降世》,看完以后,儿子问我,爸爸,这部影片的票房都突破四十个亿了,是不是非常棒!我充分肯定了影片的几个方面:第一,立意很新颖。“我命由我不由天”,“自己的路自己走”,“不要由别人给贴标签。第二,,老故事讲出新花样,故事能够吸引观众一直看下去,剧情也合情合理。第三,画面很美,让人眼前为之一亮,能带给人视觉的冲击力。但我觉得这部动画有它很多的不足之处。第一,影片跟现实社会联系的不紧密,看完后深思的东西不多,第二,除了哪吒,其他人物的给人留不下鲜明的形象,第三,这部影片,适合年轻人看,年岁小的看不大懂,年岁大的看着意义不大。儿子听了后很不服气,您有本事写出一部能比《哪吒》好的本子?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成功与否,文学剧本是影片最为关键的第一步,一剧之本这句话应该来源于此。中国的电影,能够引起观众反响强烈的,不管是故事片也好,动画电影也好,都是取决于一部成功的文学剧本。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等,都是由作家的小说改编的。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1942》、《私人订制》、《我不是潘金莲》等,基本上都是出自作家严歌苓、王朔、刘震云……、多次获得国际大奖的动画片《神笔马良》,也是由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的。
我被儿子将了一军,如果拿不出一部能够拍摄成动画电影的故事,也就愧对头上的作家称号。能不能被投资人,被影视公司或导演看中,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没有别的本事,不谦虚地说,编故事的本事和能力还是有的,编好的故事能否流传,不去管它,起码讲给孙女来听还行吧!
我首先想到了民间故事《王恩与石义》,这部作品有一万多字,可以扩展为一部动画电影的内容。说起民间故事,不得不承认,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几乎都是经过时间检验过的好作品,假如不够经典,早已被淘汰掉了。我上网开始搜索了一下《王恩与石义》,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页面上立刻出现了几十篇《王恩与石义》,故事内容和情节大同小异,比我编辑的《王恩与石义》还要简单,一般都不到一万字。后来,我搜到了《云中落绣鞋》,这是一部戏曲艺术影片,拍摄于1961年,主要演员都是越剧中的名角,故事的内容来源于民间故事《王恩与石义》,歌颂了石义的勤劳善良、正直勇敢的形象,鞭打了王恩卑鄙龌龊的小人形象。除此之外,我又在网上搜到了《石义砍柴》,这是一部传统舞蹈剧,改编于民间故事,由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排练演出,全剧分为八场,里面的主人公也是王恩与石义,故事情节与《云中落绣鞋》基本上差不多的。两部作品中不同的是,前者的妖怪是一条大蟒蛇,后者的妖怪是一只九头鸟,;前者被困在洞中的石义是被白兔仙子救出来的,后者被困在洞中的石义是被小白龙救出来的。《石义砍柴》是在1961年还是1962年排练演出的,我没查到准确的时间,只查到了1963年7月21日的《吉林日报》,登载了一篇评论文章,对民族舞剧《石义砍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当查阅到由民间故事分别改编的越剧和舞蹈剧,更加增强了我要把这个民间故事改编下去的信心。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艰苦细致的创造性的劳动。因为它既要终于原来的传说,但又不拘泥原传说中的细枝末节;既要对原传说进行一番增减取舍,又不能失去民间文学应有的特色。
我真正动笔写作的时间是2020年的3月份。当时正是冠状病毒在中国蔓延的时候,网上有人说病毒是动物传染给人类的,传染原因是人们吃了野生动物。除此之外,澳洲大火也连续烧了四个多月,已经有5200万的哺乳动物,6200万的鸟类,3.89亿的爬行动物在这场大火中丧生,几百公顷的丛林毁于一旦,当地人还失去了家园。看到那些新闻图片,真令人触目惊心!
我的思路开始清晰起来,《王恩与石义》中的妖怪,我选定了九头鸟。九头鸟生活在原始森林中,有老婆有孩子,与人类不但能和平相处,还能与孩子们做朋友,由于猎人故意地放火,引起了山火大面积的蔓延,毁掉了九头鸟赖以生存的家园,烧死了它的老婆孩子,九头鸟才对人类怀恨在心,后来变成一个残害人类的妖怪。九头鸟成为妖怪,人类中的坏人是拖不了干系的。山火的扑灭,我安排了一个玉皇大帝派来的老神仙,老神仙的出场,让石义的弓箭有了魔法,帮助石义母子从洪水中逃生……增加了故事的神话色彩。石义在水中把王恩救下来,也跟原来的故事情节有所不同。石义在水中救下了的公鸡和猫,替九头鸟把守龙宫的老鼠精和蝎子精,也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九头鸟这个妖怪,经常伤害孩子,人们陷入恐惧之中。石义感到自己有一种为民除害的责任,也就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情结,他义无反顾,除掉了九头鸟。王恩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才起了谋害石义之心,后来又加害于石义母亲。可以想象,九头鸟是一个妖怪,王恩这样的小人,难道不是人类中的一个妖怪吗?王恩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也该归功于石义为民除掉了一个妖怪。因此,我觉得用《石义除妖》的题目更加准确。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好人得到了好报,坏人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迎合了读者的审美需要。
啰啰嗦嗦说了以上这些,但作品的好坏,还靠读者和时间来检验。我衷心地期待着,读者给予客观公正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