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闹年(小小说)
杨 敏
进了腊月门,村里的日子就寡淡无味了。男男女女袖着手,听着鸡鸣和犬吠,蹲在背风向阳处不咸不淡地闲扯。“乐子回来了!”甜妞撒着欢地跑到人群前很神秘地说:“他说今年让咱村里演戏呢。”
乐子自小聪明,学什么向什么,立志长大后考文艺学院,但由于家境贫寒,未能如愿,只好到省城一建筑工地打工。乐子不仅干活卖力,还时常给工友唱两句提提神,工友和老板都很喜欢他。
工地的小老板也爱好文艺,每天晚上电视里的文艺节目他都看。乐子趁给老板送开水时也蹲着看节目,看了就能扭能唱,由此他和老板的关系越来越近。
石缝峪村子很小,在村头上唤唤鸡,全村都能听得到。解放后闹土改时唱过戏,那是乐子爷爷的事。戏台子用秫秸箔一围,脸蛋用红纸一涂,在冒着黑烟的棉油灯下扭啊、唱啊。可从那以后,就再也没唱过戏。
“乐子在村里排戏了。”院子里挤满了看热闹和排戏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都觉着差不多了,惟有戏台……
乐子到工地求助于老板。没想到老板一口应承,并亲自押车,叫上他媳妇和两个电工,把架杆、架板、音响等物件送到石缝峪村。
戏台在村头的大场院里借着崖头扎起来了。
初一的早上,村民们吃过饺子来不及拜年,接亲的、送信的、扛着板凳占窝的……
群山中顿时回荡起悠扬的乐声。只见乐子抱着麦克风像啃地瓜似地在台上边舞边唱:“咱们老百姓啊!今儿真高兴……”“看这小子,还真有点歌星的味道哩。”
乐子刚唱完,甜妞带着三分羞怯,在掌声中唱了段山东吕剧《借年》,她那清脆情浓的唱腔引诱得台下小伙子们齐声喊“好啊!”
苦瓜奶奶也让孙女搀上台,无伴奏地唱起“小放牛”。又让台下一阵狂呼。没想到八十三岁的憨爷爷站起来,来不及上台,喊了两口《靠山梆子腔》,把多年积压在肚子里的戏虫子拱了出来,台上台下乐融融。
整个演出最有特点的是乐子自编自唱的那段快板书。他把石缝峪的老人、老寨、老井,一块块老石碑以及风土人情好人好事都编进去了。把整个村子描绘成了一幅历史的画卷,唱得乡亲们心里热呼呼的。唱得老板还真动了开发旅游的念头。演出在老板娘的“父老乡亲”中结束。多次谢幕都不成,最后两口子唱了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才算结束了这沸腾之夜。
演出结束了,乐子被四外八庄好事的人围起来,邀请他到他们村去演出,乐子应接不暇。第二天早晨,经过三十的守夜和初一半宿闹年的激情,石缝峪村连报晓的雄鸡都睡过了时辰……
作者简介:
杨敏,生于1984年,山东潍坊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曾在《人民日报》《半月谈》《文汇报》《诗刊》《大众日报》《星星诗刊》《新华日报》《知音》《深圳特区报》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作品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