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编】尤中波
【主编】天目琼花
【责编】孤生竹
【推送】紫罗兰文学社社长 海涵


【作者简介】孙锦元,男,江西鄱阳人,大学本科文凭,高级农艺师,副县级领导干部。196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5月任饶丰垦殖场农料所副所长,1983年2月任饶丰垦殖场汪家圩分场副场长。1984年5月任上饶地区饶丰垦殖场副场长(副县级)。1998年12月调鄱阳县人民政府工作,任鄱阳县人民政府督导员。2002年8月在鄱阳县人民政府退休。
人生格言: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为人。


1.回忆高考
我是1957年考入鄱阳县初级中学(后改为波阳二中,现鄱阳一中)读初中。当时初一一共招收350多名学生,分为七个班,我被分配到3班。到初中毕业时学生只剩下250多名,由七个班缩减为五个班。
我们初中毕业时(1960年),县教育局把波阳初级中学升格为完全中学,定名为波阳二中。当时县教育局要求波阳二中参与全县统招,学校不同意,学校书记、校长说:“别的学校的学生再优秀我们也不要,我们自己学校的学生再差也要留。”于是向教育局要求从本校学生中招收新生。结果从本校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了两个班一共100多名,其中应届生50多名,从初二招收跃进班50多名,就这样办起了高中。
波二中从校长到老师对高中班级非常重视,老师虽然都是教初中的老师,但都很卖力,通过自身努力,很快就胜任高中任教教师。
到了高三时,学校按报考志愿由两个班分别按一类(理工)、二类(医农)、三类(文史)分成三个班,即高三①班、高三②班、高三③班。我志愿是报考农学专业,被分配到高三②班。于是准备高考紧张时刻来到了。

当时学校对高三班级非常重视,从书记校长到每个任课教师都全心关注高中每个学生。高考前夕 鄱阳电力不足,一到了晚上电灯很暗,学生无法看书,学校物理教师张时杰老师就在教室里装上了氢光灯泡,解决了电灯暗黑的问题,教室灯光通宵达旦。高考到了关键时刻,学生与任课老师全部睡在教室里,学生看书看困了就睡,学生遇到问题随时都可以问老师。那时学生学习的风气、教师教学的责任前所未有。
通过几个月的努力,全体参加高考的学生,精神饱满满怀豪情参加高考,那年高考考场设在波阳一中(现鄱中)。高考三天,学校书记、校长和任课老师,每天带领考生从学校出发,穿过磨子桥,踏进青石板解放街,走进波阳一中考场。

通过高考,首屆高中毕业学生考试成绩居然超过了老牌学校波阳一中(现鄱中)的成绩,据说拿到了全省第四名。

高考过后,学校还组织我们到鸦鹊湖垦殖场参加双抢劳动。在鸦鹊湖垦殖场参加双抢劳动时,我们遇见一个奇人,身高两米多,很魁梧,力大如牛,他用大板车从圩底下拉上满满一车火砖不费吹火之力拉上圩堤。听说他家是地主,土改时乡政府派了八个人到他家抬一块长条石下山,他把那八人饭菜一起吃了,一个人把那块长条石驮下了山。
六年的中学生活就此圆满结束!母校波阳二中,几经沿革,现定校名鄱阳一中。


2.难忘的一九五四年
1954年是我最难忘的一年。那年夏季长江流域普遍涨大水,昌江和乐安河上游连续山洪瀑发,洪水凶猛澎湃,流向鄱阳湖,加上长江水倒灌,鄱阳湖水位持续上涨,鄱阳水位达到21.68米,是前所未有的高水位,鄱阳湖周边的圩堤几乎全倒,鄱阳县也不例外,鄱阳称四十八圩倒尽,樟潭圩难逃一怯。当时家乡汪洋一片,大多数的房屋淹没了一半,我家房子矮小,已遭到灭顶之灾,后来顶不住风浪冲刷,整个房屋全部倒塌。家乡无法居住,全村百姓全部搬到山上搭起茅棚,安营扎寨。

搬到山上居住以后,为了谋生,大多数农户以捕鱼为生。当年我快12周岁,也为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每天挑石螺蛳作为捕鱼的饵料。挑石螺蛳很难,要把整个石螺蛳肉连同屎一起挑出来才能做为捕鱼的食饵。开始我始终挑不出整个石螺蛳肉来,经过多次练习,最后终于成功,那一刻,你说有多高兴,我高兴得跳起来高呼:”我成功了”!
当时,除了用鱼钩捕鱼外,还撒网捕鱼。捕鱼的网都是自家自已动手来织的。织鱼网需要织鱼网的针,于是我就利用剪刀自己制作。我手巧灵活,很快就把织网的针做成了。左邻右舍的群众都来求我做织网针,我一一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下我做织网针可出名了!

在躲大水的时光却实很难滶,吃不饱,睡不好。后来三三两两逃荒到景德镇,我也隨大流来到了景德镇。第一次来到景德镇被景德镇河边那些制碗的碗都(碗底)吸引住了,捡了一大堆。
没多久政府就用轮船把我们逃荒的游子接了回家,发放救济粮,使我们安心在家度荒,重建家园。
时光如梭,很快就到了开学时候。家乡由于秋水连伏水,学校仍然浸没在水中,樟潭小学无法正常开学。为了不躭误高小学生学习,学校决定将高年级两个班级搬至山区铁路乡库里村办校,教室就设在库里村一位叫蒋泽煌老师家里。当年我正由初小升到高小,我就随学校搬迁来到库里就读。

当时我家生活条件很差,除了带点换洗衣服和一些必需的生活用品外,其余什么也没带,雨伞雨鞋都沒有,整天穿一双布鞋。时间久了,布鞋鞋底就穿破了。怎么办?总不能赤着脚上课,只好每天晚上上床前洗完脚就摘几张箬皮垫上应付。就这样,天天如此,一双破鞋穿了两个多月。
洪水一退,政府调动几个省上千个民工来到鄱阳开始修建饶河联圩。饶河联圩起点从铁路丰产村向南再沿着乐安河向西北,到鄱阳镇对岸又沿着昌江向东直到三庙前乡阳家湾,全线50多华里,是当时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

饶河联圩建成后,创办了饶丰综合垦殖场,将一大片湖泊草洲划给饶丰垦殖场,并调来"东方红"拖拉机开始翻耕草洲,于是饶丰农垦战士开始开荒破地,建设美丽农场。当时出于好奇,跑来十多里路观看拖拉机耕地,见证了“耕田不用牛"的事实。
饶河联圩兴建,饶丰垦殖场创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伟大,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一切无从说起。如果家乡还沒有解放,遭受这么大灾难,我们的生活与学习无法想象。这正体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沒有我们的今天的美满生活!我们的美满生活来自不易,应该好好珍惜,应该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感谢伟大领袖毛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