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博导 李非
来源:《华夏》杂志
https://mp.weixin.qq.com/s/GXVcfjDUFRqMpQlDoS7LhQ
四年前的夏天,我应邀在广州做了一场题为《中国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前景》的讲座,该题正是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同志接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亚洲学系教授杨力宇谈话时的要点,演讲中不少谈及杨力宇教授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所做的贡献。
这次授课巧遇杨力宇教授外甥女文钦梅女士。讲座结束后,文钦梅告诉我,她打算把杨力宇的曲折人生以及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故事创作成一本书。但她对当前云谲波诡的两岸关系和“一国两制”方针把握不准,想听听我的意见。我认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一国两制”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是长期不变的。

我在厦门大学从事台湾问题研究近40年,每次谈到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总会联想到杨力宇教授,他虽然身在海外,但他对祖国是一往情深的眷念,尤其是受邓小平接见后,他深谙自己作为一个美籍华人学者的使命,自愿担负起重任,向国际社会宣传“一国两制”的构想,常年来往于北京、台湾、纽约、华盛顿之间,利用自己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以及在“台湾政界”的同学关系,发表演讲,著书立说,反对“台独”。杨力宇付出的精力和心血,可谓天地可鉴,即使在遭受台独分子的威胁和诽谤时都不改初衷:“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我都很爱,我一直希望两岸能实现和平统一。”
虽然如此,但我对杨力宇的成长和家庭背景的了解仅是冰山一角。他15岁已离开中国大陆,在外漂泊了七十个春秋,依然保持一颗拳拳赤子之心,其成长的背后一定有更深层次家庭原因和历史背景。文女士想写这本书,我觉得很有价值,这对研究杨力宇教授和两岸关系无疑是一个鲜活的补充。
如今,文女士完成了该书创作,她恳切邀请我写推荐语。我阅读完书稿后,掩卷沉思,仿佛看到动荡年代大背景下,一个海外赤子成长的艰辛,“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杨力宇的爷爷杨朝星是清末年间的绅士,其父亲杨祖诒是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的官费留学生,在1928年日本出兵山东,制造济南惨案后,他满腔愤怒,参与组织了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游行示威抗议。毕业后,毅然放弃日本优渥待遇回国,报效祖国。卢沟桥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他积极投身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跟随郭沫若厅长从武汉辗转重庆,在抗战一线对日军开展宣传工作。抗战胜利后,他满怀喜悦回南京,殊不知,国共和平建国谈判失败,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中国又进入了战争状态,以蒋介石失败告终,后果波及国民政府无数大小官员。杨祖诒想着,当年自己回国是为了抗日,现在,日本赶走了,国家统一了,难道又要离乡背井?他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不愿意去台湾,但他担心自己的身份影响儿子学业前途,便托亲戚带杨力宇去台湾求学,从此,杨力宇一人漂泊在外。“故园千里隔,休戚总相关”,杨力宇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对故国的执着情怀,一头扎进书堆,研究中国历史、中国政治、中国国际关系,成为一位面壁功深的中国问题专家,他著书向美西方介绍中国国家领导人。改革开放后,他一次又一次回国考察,向美西方国家介绍中国的新政策、新面貌,为中美建交铺路搭桥,由于他的大陆和台湾双重背景,被选为卡特总统班底的中国事务顾问。中美建交后,杨力宇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上。1983年3月,杨力宇在美国旧金山举办“中国统一之展望”讨论会,大陆和台湾两岸的知名学者出席会议,这个敏感的话题受到美西方国家学者的瞩目,引起了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的重视,三个月后,邓小平会见了杨力宇,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佳话。
杨力宇虽在中国大陆生活时间不长,但他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时刻不忘中国。他毕生都在研究中国,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令人敬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