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文学】[202201013期] 刊发 宋程辉(宁夏)作品《传承》
(第01013期)

传 承
宋程辉(宁夏)
夏末的日光,出人意料的柔和,试图在秋天悄悄靠近的时候,给予人们最后的温暖。
就是那个刻骨铭心的夏末,终止了我初见您时的惊艳四方,我痛哭着送别时,您再也没能听见我那一句撕心裂肺的再见……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自打过了懵懵懂懂的年纪而开始懂事起,就坐在外公的腿上,听他一遍又一遍的读着这样的诗词句,有时候听着听着就看见他的眼角泛起的泪花,顺着坑洼的脸颊滴到红砖铺成的地上,一滴、两滴、三滴……
就犹如一条白色的铁轨拉长了冬天的痕迹。顷刻之间思绪想到了缭绕着候鸟归途的踪迹,留下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向着远方,还有一个孤独的身影……
在外公的感染下,我逐渐开始感受到了陆游“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愤慨,明白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豁达,理解了秋瑾“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的壮志,也是释怀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忧郁……
这些各式各样的报国诗句里面,也印证了外公情感之强烈。但是,保家卫国却对他来说是终究成了一种奢望,带着遗憾孤独的离开了。
记忆中的外公脸上有那么一丝消瘦,也有些许坑洼,脸上挂着和煦的微笑,总有一种让人忍不住想要亲近的感觉。身材不高,但总喜欢抱着我高过他的头顶,然后乐呵呵的给我讲着我从来都听不懂的历史和战争的故事。一撮山羊胡,却殊不知曾被年幼的我拔了多少次,也记不清他上我求了多少次饶,我会被他逗得哈哈大笑,而他也会像个小孩子一样和我笑起来,陪伴着我长大。
曾听母亲提起过,外公的祖籍在秦安,好像是因为闹饥荒,或者还是其他什么的缘故,那里的许多人逃难逃到了这里,最后便在这个地方安下了家。也曾听外公提起过,他的母亲告诉他,他的父亲在他四岁的时候便离开了他们娘两。七岁的时候,便被曾祖母带到了这里并且在这里长大,供他上了小学,初中甚至高中。他的梦想便是高中毕业然后去当兵,保家卫国,但是曾祖母死活不同意:在那个兵荒马乱,家家七八个子女的年代里,外公却是家里唯一的独苗。胳膊拽不过大腿,所以在闲暇之余,他便在镇上的图书馆里面做起了义工。在此环境之下,外公不仅是涉书的范围广阔,而且还写得了一手好字,无论是圆珠笔,钢笔,还是毛笔字样样得心应手。而到了退休之后,他便花了大量的时间用来摹字。将当兵保家卫国的事情,永远的雪藏在了心底。
木门旁的一隅,稍微向左有一个小通道,那里便是外公的书房。与其说是书房,倒不如说是由一个废旧的仓房改造而来。用黄土砌起来的高墙向里和向外都被他打磨的十分平整。在向南面的墙壁上,开凿出一个大窗户,阳光可以充分的照射进来,使阴冷和灰暗烟消云散,多了一分温暖和惬意。这诺大的书房里面,整整齐齐的放置着各种各样的书籍。一旁的老式玻璃柜上,便记录了他的纯真和成长——放置着他和曾祖母,和姥姥,和母亲,和小姨照片。从黑白到彩色,从窑洞再到砖瓦房的改变,反映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大象山”牌子的火炉却也是西北人家里的标配。烟囱上拧着用铁丝围成的圈儿,上面悬挂着的便是用装打火机燃料的燃料瓶制成的喝茶工具,在我们这里俗称“茶罐子”,外公说用“茶罐子”煮出来的茶喝起来更加醇香,再配上用炉子炕干的“馍馍”简直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一张小床就在火炉旁边,两个枕头,被子叠的整整齐齐的放在那里。到了冬天的时候,坐在小床边,烤着暖烘烘的火炉,欣赏着窗外的雪景,喝着“茶罐子”煮出的茶,感受着杜甫的那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快哉!言归正传,大窗户下面,便是一张饱受风霜的书桌曾肆意被岁月侵蚀,但是外公却从来不想着把它扔掉,这张书桌是曾经姥姥嫁给他时带来的的嫁妆。一只接一只的毛笔大大小小有序的插在笔筒里,一旁便是一张有一张的宣纸。笔墨纸烟成为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但外公却很好的把它运用在了写字上。“下盘要稳,落笔要准,屏息凝神,一气呵成”这便是外公练字的原则。望着一个接一个铿锵有力的方块字,闻着墨迹散发出来的幽香,顿时使人忘记了一切的忧愁,格外轻松并且享受。而在了闲暇之余,他会把我抱起来,放在他的腿上,讲解着汉字的奥义:“孩子,你看,外公这样一撇一捺,便构成了一个简的‘人’字,你看它虽然笔画简单,可意义却不小哩!”“不就是简单的一撇一捺嘛外公!你又开始糊弄我了”“哈哈,我的傻外孙,你听外公给你细细道来,你可要听清楚了哟!以后你要好好的记下”“嗯嗯,您说”“这‘人’字的一撇,就犹如我们现在这样庞大的身躯,但光有一具庞大的躯体可不行,于是一捺便造就了他的双腿,支撑躯体站起来,这便成了表面意义上的‘人’。稍微往深处讲,这唯有行的端,立的正,顶天立地,这便是做人的灵魂,给躯体注入灵魂,这便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你看国旗台上飘扬的五星红旗,虽然他只是一面旗帜,但它却代表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形象。”在外公的熏陶之下,我对人的感悟也有了新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失败,伤心,沮丧如约而至。“我们常年住在这山高水深的黄土高原上,贫穷,干旱和饥饿,没有摧垮我们的意志,任凭一切艰难困苦,也压不垮我们的脊梁,为国家建设和守护着一方阔土,这便是我们大西北的人!孩子你还年轻,在任何挫折面前而低下头颅,这不是我们西北人应有的气势!”也是,当时的中国那么贫穷,四万万的百姓都生存了下来,这点儿小小的波澜又算得了什么?也许当年外公年轻的时候,也应该为这大西北的建设添加了不少的砖瓦吧!
忍耐和坚持是痛苦的,但它会逐给你好处。“全神贯注,握笔要紧,手要稳,重归于静,心无杂念,谓之曰‘戒骄戒躁’。写字如做人,唯有平静,你方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头脑。去面对生活,去面向未来,将自己融于社会,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民族百年之复兴添砖加瓦。“外公的衷衷教诲,让我深刻地铭记做人的真谛“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之人,做民族之脊梁……”学人不易,做人更不易。所以,唯有落笔才能体会书写之快感,唯有平静,方可理解做人之奥义。去聆听生活,去感悟生活,去品味生活,一言一行,一撇一捺,一人当之不易……
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即便有了刚劲的手法,也不能失了汉字应有的气势和书写的姿态,而引申为做人更不能失了骨气和灵魂。何为其然也?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先生讲过:“骨气是什么?骨气是自信,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没有骨气,软骨头永远挺不起民族之脊梁。我们年轻人要有骨气,要有志气,要有底气”。“气”,曾在道家学说被誉为万物的本源,而把“气”用在书写和做人的尺度上,便是崭新的中国魂。“孩子,心怀不惧,方能无畏。我们西北山高水深,孕育出西北的人却永远不会低头折节,唯唯诺诺。一只腊梅虽然微弱,但是它却具备了和深冬做对抗的品质。在“人”的前面加上中国二字,无论走在哪里都可以昂首阔步,心怀无畏,这便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不管身在何处,也不能忘记我们的祖国。要做中国人,扬中国魂,这便是外公教给我做人的最高准则了。”留最清澈的爱,为身后的祖国,这便是做为中国人最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事情了吧!外公将爱祖国融入进了书法,将爱国主义渗透进了心胸,将坚贞不屈,顽强抵抗的中华儿女写在纸上,将其流传了下去,使的子孙后代为之动容和铭记……
昨夜的故乡又泛起了雨,雨滴随着冷风漫不经心的飘零着,落在窗棂前的庭院,落在外公长眠的地方。最是这故乡的雨啊!让人魂牵梦绕,也让人不禁潸然。一个人的雨季,多了一丝慵懒,也多了一丝惆怅:不知远在云深不知处的外公还是否无恙?还是否会记得曾年幼的我会爬在他的腿上,替他“数”着一根又一根的山羊胡……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世间之幸,莫过于此!此生遇见你,于我而言便是圆满!愿下一世,我还可以在你的视线中撒野奔跑……

作者简介:
宋程辉:宁夏西吉人,高三学生,就读于宁夏西吉中学,热爱文学,喜欢写作。
